..续本文上一页有念,离分别、执着的那种念,但是,智慧心的念也是分别,但是,并不执著,自性本自有分别,但是,不执着,所以说,寂灭是一种属于圣人那种安祥、清净、不生不灭,寂就是静到极点,灭就是没有凡夫、二乘、权教菩萨那种我、法二执的心)。一心者名如来藏。此中心真如门(意思就是我们寂灭又叫做一心,一心又名叫做如来藏,意思就是同样的名字,寂灭等于一心,一心等于如来藏,但是,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如果,站在真如的角度来讲,是讲一心:心真如门)。以一切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想想看!诸位!你冷静想想看!禅宗有一句公案,说: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是什么,什么都没有,对不对?我们因为业力,这一念而来,来的时候是由受精卵那么小的东西,一直在母胎里面渐渐地成长、渐渐地成长……,虽然,有所成长,但是,每一分每一秒它都在变化,虽然有增加,就像我们的细胞、骨骼有的会分裂,慢慢地增加细胞,慢慢地长高、长大,新陈代谢,但是,你想想看!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父精母血,父精母血不结合的时候,我们在哪里?所以这个其实就是虽然现在有这个躯壳,你把它考虑,冷静地思惟看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是毕竟空,是那一念的妄想,我们现在这一念妄想,由无始劫来一直延续到今天,如果,我现在没有妄想的话,生死不就了了吗?没有妄想就是放得下,毕竟空性的那种冷静、清静、如如不动的安详,因为,你再继续动念,你就造了未来的生死,念就是生死,念就是轮回,念头就是生死,念头就是轮回,你执放不下,在这个世界上,你就一定有你的一分,因为物以类聚,这个娑婆世界都是因为念头不断而来的,我们现在既然要了生死,为什么不要在念头里面好好地下功夫,佛法里面的可贵之处,就是这样子)。(会修行的人,他)唯是一心(他听一句名词,他就一直会归到回光返照的功夫,一心就是寂灭,寂灭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那么你想想看!要不然,禅宗在参什么,参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你本来的面目是什么,根本就是毕竟空性,所以,你现在虽有眼睛,现在前面根本就是如梦幻泡影,没有一件事情是实在的东西,如镜中像,对不对?如影中的月,水影当中的月亮,根本就不实在,虚妄的东西,虚妄、生灭的东西,你一直拼命地取舍,所以,在唯识学里面,能取、所取的习气不断,你就一定要轮回,所以,其实略加操之在你现前这一念,你能不执着,你为什么不要放下,你可以有这种功夫,因为众生本具佛性,对不对?为什么?因为他无明重,烦恼习气重,他不取,他没有依靠,因为,他离尘无体,所以,他不能找到一颗不生不灭的自性清净心,他无从修起,所以,我们从这个名相里面,我们就会知道,悟道的人,任何纵横都不可能障碍到他,因为,什么都假,论到你的清净心而已)。即彼经寂灭者名为一心义。此中心生灭门。随缘起灭(因为,你讨论心生灭门,随缘,“缘”就是条件的和合,所以,在菩萨戒里面就讲,缘就是所谓的因果,因果,就不离这个缘,所以,因加缘等于果,在《俱舍论》里面来讲,它没有把因跟缘跟果很清楚地划分,其实因跟缘跟果,是没有办法划分,本来就是没有,现在的果报,就是现在的因缘,就是作为未来的因缘,所以,你现在的果报,你说我现在是果报,对不对?对!不能转这个因缘,对不对?对!没有办法转,因为你是果报,同时具足现在、未来的因缘,你说这个果报可不可以转,可以转,怎么不可以转,不可以转的话,你也不必修行,所以,它这个缘有增加、有减少的东西,权教菩萨都在因缘法里面发挥,实教菩萨不是这样,实教菩萨在因缘法里面的空性发挥,这个一定要弄清楚,所以,你修因缘法,你顶多证到辟支佛果,你不来六道轮回生死,是你法执未断,因为你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对不对?五蕴里面的色、受、想、行、识,这个法执你没有办法断,你明明知道,但是,你法爱不断,你就是做菩萨,你也不能成佛。有一个人来告诉我,说:师父!我从小就是家庭贫穷,我现在又是潦倒,现在我妈妈去世了,我想要出家,结果,我不小心又结婚了,我本来很久以前就想要出家,师父!我一直觉得这个业很难转,好像不可转。我说:你信不信佛?他说:信佛!我说:你会不会往生极乐世界?他说:不太可能。我说:那不可能,你也不必念佛,因为,你不能转,你念佛干什么,你等死好了。认同这个果报就是不能转,那你就等于死路一条,对不对?你说:师父!那我好好用功,我听你这样讲,我有希望了,我一定可以往生。我说那你一定可以往生,你也不要念佛。为什么?一定可以往生,你念佛干什么,已经成为定论了,傻瓜!果报不是你谈的那么简单,果报本身是“因”加“缘”产生的果报,这个是三次方的东西,因本身就是缘、就是果,缘本身就是因、就是果,果本身就是因、就是缘,它本身是交换性的东西,它根本就不是单层面的一直线,不是“因”加“缘”产生这个果,这个道理是为了让你了解,所以,用直线去表达因缘果的东西,因:“因”加“缘”产生这个果,对不对?那你的因是什么,你能讨论吗?因难道不是缘吗?因,所有的因不是果报吗?对不对?所以那你变成因加缘加果,变成这样子,也是变成这样子,因就是果、就是缘,就是果,因的旁边就写:因,即缘即果,加缘的话,缘,即因即果,产生一线,变成果的话,果就是因、就是缘,所以说,因缘果报不是一件很容易去讨论的,所以,你站在哪一个角度讲,它都对,站在哪一个角度讲,它都不对,因为增减的东西,都有敌对状态,所以,两个人在讨论,他一定会:我不原谅你,你不原谅我,你不合我,我也不合你,为什么?因为,他不懂得《俱舍论》的东西,他都会搞不清楚,两个人讲统统对,风云还是旗子动,根本不是,也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子动,根本就是你的心在动,那如果你了解一切幻化的,即心就是佛,那因缘果报,所以,在菩萨戒里面讲,非因、非缘、非果法,是诸佛之本源,你看看!我们一般权教都是讲因、缘、果,在菩萨戒里面不是这样讲,非因、非缘、非果,非青、黄、赤、白、黑,此是诸佛之本源,所以,我们权教菩萨只能证悟到十二因缘的辟支佛果,而实教菩萨一念不生灭,就是本来的面目,这个才是我们要得到的东西,所以,你不必在因缘法里面打转,所以,为什么众生会有诤论,他一定会诤论,因为,教义、教理本身搞不清楚,他当然会有诤论,他以为因缘果报是一直线的东西,其实统统不对的)。以本觉随熏转动(本觉随着这个熏习而转动,熏就是染污)。(熏习所以)成于染净(染是对净讲的,净是对染讲的)。如来之性(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这不是指佛,这是指每一个人的佛性)。(每一个人的佛性,就变成了)隐而不显(就不很明显:显现不出来)。即彼经一心者名如来藏义(所以,我们寂灭也名叫做一心,一心也叫做如来藏)。
又本觉心。虽成染净。性恒不动(本觉的心虽然成为染跟净,而本性长恒不动)。即生灭门中。自体是也。又如来藏者。是善(跟)不善(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就是六道众生,你修善不善因,你就会造成六道团团的轮回)。譬如技儿(技儿就是杂耍的人,千变万化的人,一条绳子,他就可以弄得千变万化,或是怎么样子,就是杂耍的人。以前耍把戏的人)。变现诸趣。如是之义。如下文言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依如来藏,什么叫做如来藏?含藏有如来的德行,可是,现在还不得,就是如来藏:蕴藏有如来自性清净心的德性,但是,现在还没有,所以,有生灭心)。乃至此识有二种相(二种相,哪二种相?)。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一个是觉悟来讨论,一个是不觉悟来讨论,只要你是生灭心,菩萨都会有对立法,禅宗悟道的人,他对于众生的侮辱、批评以及赞叹,为什么他都不在意,因为,你只要动到一个念头去抗拒它,它就会落入二元,就会落入对立的东西,就会把情绪弄得逼迫,有一种压迫感,不是一个修行人,离开修行人的心境太远了,他不会有抗拒的念,他因为完成了融合,所谓完成了融合就是一切境界都是你的心,他都起慈、悲、喜、舍的心,没有抗拒,因为,他存在的是绝对的东西,其实绝对也不是存在,既存在又超越这个现实,所以,你不能否认它,又不能肯定它,也不能讲肯定跟否定同时存在,因为,肯定、否定同时存在是相违论,为什么?因为如的东西是不能讨论,惟证相应的东西,就是除了喜悦,自己绝静的空性,那也是名词,真如这种东西,它是不能讨论的,意思就是你充满着喜悦,你怎么来,我怎么喜悦,你什么境界,他都是喜悦,就像大熔炉把你溶化掉,你不可能动摇他一个念头,你没有办法,因为,他的生灭就是所有全部的心,所胡的心里面都是全部的事相,所有的事相里面都不离一心,你怎么可能动到他,包括他的生命要给你,他都是喜悦的,这就是真正的佛,佛陀降世就是这样子,我是会讲,但没有办法,我是体会这样子,知道啦!知道归知道还是没有办法,看注射针那么大支也是会怕,你拿那么大支来,又不是要注射牛,所以,我都用size比较小的,讲经我是很行,但是,做不到,没办法!还是会恐怖、还是会颠倒,晚上还是会做梦,没办法!所以,与大家共勉,就是这样,互相勉励,就是这样子,做不到,不容易,惭愧!所以,觉义、不觉义,对立的嘛!所以,生灭法里面一定要讨论觉悟的一方面)。当知非但取生灭心。为生灭门。通取生灭自体。及生灭相(都是,加二个字,属于生灭门,皆属于生灭门里面所讨论的)。皆生灭门义也(皆属于生灭门所讨论的这一门,你只要取生灭里面的体,虽然是空:不生不灭,它还是不能离开生灭,因为生灭是事相,对不对?体是理嘛!理不…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