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二。一者同相。二者異相(就是我們這個覺性跟無明的不覺,簡單講就是生滅跟不生滅,這是非一非異,所以,有兩種相。雲何爲二?一者同相,二者異相。)。】
此辨生滅不生滅(生滅就是無常,不生滅就是空性,(生滅就是緣起,不生滅就是性空)。非一異相(也不能說是一相,一就是同,也不能說是異相,也不能說不同)。前雲依如來藏(如來藏就是清淨心,我們因爲有清淨心,一念不覺)。故有生滅心。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梨耶識。覺不覺二義。皆生滅門攝(爲什麼?因爲覺義它本身就是空性,那麼不覺義是在相用裏面作討論,因爲,不覺義的話,它就必需以對立的角度去襯托,但是,相用不能離開體性,所以,覺跟不覺義,都是在生滅門裏面所討論到的,因爲,覺對不覺講的,不覺是對覺悟講的,都是由生滅門來攝)。今既明生滅心要顯生滅即不生滅(現在要說明這個生滅心要,心要就是最重要的,我們一定要覺悟生滅心,就是要顯出我們生滅當下……,(這個“即”就是當下)我們要說明生滅心,最主要就是要當下生滅就是不生滅)。故此辨同異也。一標列竟。
辰二 喻釋
【言同相者(覺跟不覺同相的意思是什麼)。譬如種種瓦器(種種瓦器是站在外在的形相來講,外面的形相來講)。皆同微塵性相(都是一樣的性質,就拿我們來講的話,像土:土質,可以做很多的模型出來,所以,就是皆同微塵性相。皆同微塵性相就是種種外在不同形相各種的器具,但是,它的本質來講,都是由微塵的同樣的材料所做成的,所以說,這麼講的話,意思就是說微塵性相就是體了,同一個體性,就像我們來講同一個材料的本質,做出不同的形狀,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講同相的意思,譬如說外形種種不同的器具,但是,都是相同的質料去做的,微塵性相這個微塵就是說,它們所做的材料顆粒微塵都是一樣的)。如是無漏無明(意思就是說:這麼樣子來講的話,無漏中的無明所現出來的)。種種業幻(我們有業就會幻化出種種的相)。皆同真如性相(都跟真如一樣,換句話說,真如在哪裏?就在你當下,如果你了業即幻,離幻即覺,了:通達。我們業相所顯現出來的,這都是一種假相,那麼,了幻即離,你知道這個是幻化的就放下,就沒有什麼好討論的,是不是?所以說,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當下就是本來的面目,所以,我們說要找到本心,就是離不開當下這一念)。】
此明即異而同(這是說明,異就是不同的法中而有相同的地方。)。先喻後法(先比喻然後跟法來合,先用比喻的角度來說明,最後再配合法的傳遞、法的結合)。喻中種種瓦器。若淨瓶染缸等。譬染淨諸法。言同性相者。器以塵爲性(塵就是微塵地,最小的顆粒叫做塵,這些器具都是由極微小的顆粒微塵,來當作是它的本質,所以說,以塵爲性)。塵以器爲相(這個塵,塵本來是沒有相,一堆的土沙在地上,你沒有捏在的話,它就是一堆土沙,所以,你一堆土沙、灰塵,水域,然後把它捏、捏……,捏成形狀,捏成器具,它就有相狀,捏成碗、杯子、爐竈,相就不同,所以說,塵以器爲相,意思就是塵本來是無相的。以器顯現出來才爲相)。器之性。即塵本性(是一模一樣的,這個性如果你用這個本質來講的話那就更清楚,器具,外型不同的器具的本質,就跟塵的本質性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兩樣的,器具所造成的也是顆粒微塵所做的,顆粒微塵本來就是顆粒微塵,就不同來講是相不同,就本質來講是一樣的,意思就是材料是一樣的)。器之相。即塵別相(意思就是器具種種差別的外相,也就是塵的別相,塵本來是無相,然後,做出器具所以有種種的差別相)。真如諸法。亦複如是。無漏者。本始二覺也。即覺義(始覺、本覺這我們有討論了)。無明者。本末不覺也(從本以來或者是最後來講的話,從本末來講都是不覺)。即不覺義。覺有不思議業相(注意!那個業相就是清淨的叁業之相,清淨的叁業,我們看到業相都會有一種錯覺,以爲無明,所染成的叫做業相,不!它在這裏不思議業相就是說,佛的身、口、意那是不可思議的,能夠加被衆生)。(能夠)能作一切勝妙境界(因爲,他要救度衆生有不可思議的神通,這是覺義)。不覺有無明業力(無明的業力這大家都很清楚了)。能生一切生死苦樂。染(業和)淨(業)二業。皆非實有(完全都是幻化出來的)。故雲種種業幻。所謂生死涅槃。皆如幻夢也(都是幻夢)。同真如性相者。以動真如門。成此生滅門中。染淨諸法。諸法同以真如爲體(諸位當下統統都是真如之體。真如之體,你只要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就是本來的面目)。則性同也。真如亦以諸法爲相(因爲真如本身不可討論,真如是空性,空性就像虛空幻化種種的相而不拒群相的發揮,真如也是一樣,真如是空性,但是,不會排斥種種法的存在性,所以說,真如也是以諸法爲相,爲什麼?因爲真如是無相)。則相同也(站在這個角度來講相是相同的)。
【是故修多羅中。依于此真如義故(修多羅就是經典,現在《大乘起信論》要引經據典互用,在《大乘起信論》的論文裏面,它引經據典,雖然這本是論,但是,它引經典裏面說的,所以說,經典裏面說依于這個真如的道理)。說一切衆生。本來常住(本來就是沒有好討論的,沒有什麼,不透過任何的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當下也是真如,是不是?從本以來,大家都是在常住裏面)。入于涅槃。菩提之法(我們這個覺性,覺性,你只要真正擁有一顆智慧的心,你就會知道)。非可修相(注意!修相是在因緣法裏面強迫自己精進叫做修,但是,我們這個覺悟的悟性,不是因緣法裏面精進就可以得到的,要在因緣法裏面除掉習氣,放下習氣,那就是本來的面目,所有的修行就是修叁個字:斷習氣,我們爲什麼會有生死,我們有習氣重嘛!煩惱的人,習氣嘛!貪心的習氣,嗔恨心的習氣,愚癡心的習氣,這個習氣就是不可抗拒的力量,沒有什麼道理好說的,它就是一股迷惑的力量,也沒有辦法去討論它,簡單講習氣就是非理性所可以解決的,需要靠勇氣跟精進慢慢去放下,不是人類理性有辦法的,我們的理性只是限製在某一咱力量而已,喪失理性的時候,我們所有的無明就現前,所以,我們說理性只能站在理想的角度來講,人要有理性,每一個人他都會說他很有理性,沒有一個人,他會說我很沒有理性,他不會這樣講的,我很有理性,對不對?所以,這個修相,簡單講就是除掉習氣叫做修,但是,你除到最後,其實就是本來就沒有這些習氣,是無量億劫來習慣于這種思惟方式,習慣于這種生活的方式,習慣于這種順境方式,習慣于這種樂的方式,離苦得樂的方式,所以,就拼命地追求、拼命地追求,在妄求當中産生一種爭執,你在苦中作樂,然後,樂完了又苦,苦中又作樂,然後,在覺悟之下裏面認爲有可修相,那是因爲透過無明,在生滅法裏面所以我們産生有可修,其實不是,所以,菩提之法,非可修相。師父一直重複告訴你們:佛法只有一個字:(法師用撫尺在桌子上猛拍:“咚”)要悟,(法師又用撫尺在桌子上猛拍:“咚”)就是要悟,沒有什麼好說的,悟,(法師用撫尺在桌子上猛拍:“咚”)悟就是當你知道這個了幻即覺,覺幻即離,就這麼一回事情,一理通,萬理就徹,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所以,悟道的人,你想要讓他起一念煩惱,都很難,你想要讓他起一念妄想,都不可能,因爲,他擁有一顆清淨智慧心裏面所顯現來的,哪裏都是他真的真心,統統都是他的真心,衆生剛好顛倒,你要叫他動一念清淨心都很難,因爲,他習慣這種習氣,他認爲這樣叫做快樂,其實,他沒有真正快樂可說,所以,凡夫所謂的樂,只是麻醉一下,苦,沒有發現苦的樂,叫做以爲快樂,簡單講,互相對立襯托的,我以前很苦,所以,我現在覺得很樂,那還不是很樂,不苦不樂就是真實的,真實的樂。菩提之法,非可修得)。非可作相(也不是你用身、口、意任何去造作的,你所有的造作都是知見立知,放著,慢慢地自然,你只要擁有一顆智慧的心,注意,密在汝身,就是你怎麼樣修行,所以,禅宗裏面有一句話:若人懂得觀照,如果有人懂得觀照,觀照就是善知識,如果人不懂得觀照,師父在身旁也沒有什麼作用。你如果懂得觀照,那麼比師父二十四小時在你身旁,那埸偉大!因爲,真理要慢慢去觀照,從內心裏面去透脫出來,這種力量大,你雖然每天都跟師父生活在一起,師父跟你打招呼,你也跟我打招呼,師父笑,你也跟師父笑,我在笑什麼,你也不曉得,我笑,我知道,可是你笑,你不知道,對不對?所以說,非可作相完全不能透過身、口、意,因爲所有身、口、意都是幻化出來的,所以,我們就做一種功夫,要放下,讓它很自自然然的,自自然然的,如果,我們習氣很重,稍微對治一下,對治一下,比如說你很喜歡睡覺,你很喜歡吃什麼東西,這個稍微下一點功夫,稍微對治一下,但是,雖然對治,整天在對治,整天都感覺到沒有在對治,對不對?所以,先勉強,慢慢、慢慢的自然,這個就是有觀照的功夫,所以,觀照的功夫雖然沒有能所,但是在初學佛法來講,它還是要有能所,沒有辦法!所以,非可作相)。畢竟無得(一切都是空性,不可得的東西)。】
此引經證成(證明)。修多羅中。依上本末不覺。即真如義故。說一切衆生。本來常住。不生不滅。入于涅槃。(就像《維摩诘經》裏面講的)如《淨名》雲(就是《維摩诘經》)。一切衆生。即涅槃相。不複更滅(也不需要去滅它,沒有什麼煩惱好滅的,因爲煩惱當體即空,所以,悟道就是這麼簡單)。此望因說也(望因說,望就是對,就是針對因,因就是自性能爲一切因,你這個涅槃相就是一切的因,不生不滅就是本來的面目,這是針對因地來講的角度,因中來講的角度)。又依上本始二覺…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