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義▪P55

  ..續本文上一頁。即真如義故。說諸佛究竟菩提之法。本來原具(本來就具足)。無修無作。即證時(到證悟的時候)。亦畢竟無得(如果你用這四個字來修行,那快樂無邊,快樂如神仙,說:飯後一根煙,快樂如神仙,這是世間人講的,我們不一樣,你只要飯後無事,畢竟無得,那就快樂如神仙,畢竟無得,你想想看!你活了幾十年,你得到什麼,你又曾失去什麼,你每天吃虧,也沒有損失什麼,你每天占人家便宜,你也占不到什麼便宜,只是什麼?造了一些惡業而已,就是這樣子而已,你留下什麼,你擁有人家什麼,你占有人家什麼,你就是今天吃虧,你曾經失去什麼,沒有啊,對不對?受到一點委屈,要感覺很歡喜,因爲修行要真正的逆境才能夠顯示出來,用一顆感恩的心)。如《楞嚴》雲。狂心苦歇。歇即菩提(你看那個就那麼簡單,你要求菩提嗎?那個歇就是休息一下,不要強迫自己去分別,不要強迫自己去執著,不要強迫自己引發那種不必要的習氣,我恨你、我恨你,然後,歇,歇“我恨”,就那麼簡單,“恨”放下,轉個念頭,我感恩,那就沒事了,看到很多是是非非的事情,放下,沒事,那是他的事,不關我的事情,我有德性,我慢慢硬化你,我沒有德性,我有一天會提示你,我沒有因緣,那各人生死各人了,歇即是菩提,如果,學佛第一個不能學到不幹涉人家的一些私事,那你不能自在的,所以,比丘常帶叁分呆,修行人就要常帶叁分呆,帶一點點傻傻、傻傻的,這樣子,狂心若歇,歇即是菩提,狂心,狂的意思,就是一種沖動,沒有必要的習氣,沖動心,貪、嗔、癡的煩惱,你只要若歇,歇就是讓他休息下來,你不要說:我要追求真理,我要拼命地追,那妄想愈大,怎麼樣?歇即是菩提,放下就是覺悟,放下,對不對?)。何藉劬勞(“劬”就是勞苦,很辛苦的)肯綮修證(“肯綮”這個意思就是說勞其筋骨的意思,意思就是筋骨交接處,筋骨交接處,拼命地修行,比喻事情的要領,肯綮修證,簡單講這個肯綮,慶祝的慶這個音,肯綮修行就是說拼命地找出那個症結去修行,以爲可修、可證,那就錯了,所以說,狂心如果放下,只要是一個肯放得下的人,當下就是我們的悟性,何必拼命地借重這個身體的臭骨頭,這個色身,拼命的勞苦,怎麼樣?肯綮修行就是說抓住以爲可修的地方拼命的修證)。又雲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看那個無所得,畢竟無得:歸無所得,慢慢體會那個空性的道理,那麼你就活得很快樂)。此望果說也(這是對果來說的。因地心是不生不滅,《心經》裏面修行要入空,你看,我們來講,《楞嚴經》來講,還是一樣的畢竟無得,或者是歸無所得,還是一樣,有相的東西永遠不能達到解脫,就是一定要無相)。

  又前約不覺即如故(前面就不覺的角度來講當下就是如)。衆生舊來(“舊來”就是久遠以來)入涅槃(本來就入于涅槃,衆生舊來,舊來就是本來,衆生本來就是入在涅槃裏面,這沒有什麼好討論的,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道理)。後約覺智即真故(如果就覺悟的智慧來講,當下就是真)。諸佛菩提非新得(沒有新的得到)。智(德)斷(德,智德是先天性的,斷德是後天性的,)二果。俱性淨本有故也(智德就是你先天性就有智慧,斷德就是站在修行的角度,你慢慢修行,修行到最後,其實也是你本來的面目)。

  【亦無色相可見。而有見色相者(本來就是無色相可見,如果,你有見到色相的話)。唯是隨染業幻所作(意思就是說今天你看到的六根、六塵,五欲六塵這些熏無明的,都是我們的業所展現出來的)。非是智色不空之性(智色就是般若之智,是無形無色的,但能現妙有不空之性,所以說,因爲色是有具體的觀念,所以,智加上一個色,是在顯出那個智慧。注意聽!智加上一個色就能顯出那個智慧的具體感,而智慧本來是沒有顔色的,也就是般若的妙智,它不是什麼色法,但是,爲了讓諸位有一個具體說非是智色不空之性,那個智慧的顔色,並不是你所能,怎麼樣?可以去攀緣的、可以去造作的,智慧,這個不空就是妙有,這個智色,智慧之色,它是妙有之色,妙有之色,清淨之色,這是妙有不空之性,所以說,這些無明所染幻出來的並不是我們智慧之色,本性的色就是智色,這些妙有之性)。以智相無可見故(智慧之相無可見故,加一個“相”字也讓大家知道,智慧有具體感,智慧是有具體的感覺,智慧讓你有具體感,意思就是說本體的清淨心是不可否認的,所以講智相無可見)。】

  此釋伏疑(這是解釋我們一切的懷疑)。疑雲衆生本入涅槃。何故不見報(身。實報身:實報莊嚴土的報身,以及應)化(土的化身)之色相耶。答曰。真如自體。本來絕相(“絕”就是滅,滅一切相才能夠進入真如,簡單講今天你在這個外相裏面,動一個念頭:你放不下,那你與真如絕緣,完全扯不上真如,那要成佛道就更難,那斷除煩惱根本就不可能,這個絕相就是要泯相,泯相不是說除掉,不是這個意思,就是即相離相的意思,簡單講這句話來講,真如的自體本來就是離一切相,如果,你不能離一切相,那就休想要修行,你只能在相上團團轉)。故雲亦無色相可見(也沒有色相可見)。轉(懷)疑雲。真體既無色相。何故諸佛證菩提時。現(種種的實)報(莊嚴土的報身,以及)化(身)等。種種色相耶。答曰。而有見諸佛色相者。但是隨衆生染業幻心中(因爲衆生需要相,所以,隨著你的染業幻心當中)。變現所作耳(其實法身是無相的)。既由幻心所變。自是幻色。屬後異相(生、住、異、滅的異相,同相跟異相裏面,這個異就是不同相,所以說,屬于後面的異相,你只要有業:種種的相,它就不一樣)。隨染幻差別之義。非是本覺智色(隨這個無明所幻化出來的差別的業相,那當然不是本覺的智相)。不空之性。以本覺智色之相。真空不空(真空不空的意思是一切相當體即空,但是,智性不壞,智慧的本性是不壞,所以是不空,壞了連智慧都沒有,那你怎麼度衆生,佛是一個沒智慧的人,悟到家,然後就進入什麼都沒有,那就頑空了。真空不空,就是真空裏面智慧之體性是不空的)。妙有非有(妙有雖然是講一個有,但是,它的妙是站在不可思議的角度,叁業:神通變化不可測,雖然有,但是,不是真正的有)。故無可見。所以如來不思議業相(因爲他清淨心所産生的叁業清淨之相)。乃隨根而現(乃是隨衆生的根器而現的。這個“根”是指衆生的根器)。圓頓之機(圓頓就是一刹那之間悟平等的法身叫做圓頓。如果你悟到平等的空性法身的話,就)見報身(就見到佛的報身,所以,你想要見到佛,很容易的,你只要悟到空性,你就見到佛,哪裏都是喜悅,無量的喜悅)。有緣衆生見應身(有緣的衆生就是在二乘人的修行法裏面,或者是一個人認真精進裏面,他也會見到種種的瑞相,有緣的衆生就見到佛的應身)。俱是隨衆生幻心所作(所以,但求心淨,不怕不見佛,就是這個道理,但求心淨:你只要好好的在這個清淨心裏面下手,那你不怕不見佛,佛隨時就在你的心中,佛本來就沒有時空的距離感,是因爲你的心煩惱叫做距離,煩惱叫做距離,對不對?比如說,十萬八千,我們說極樂世界:到了我們十萬億佛土,你行十惡,當然十萬億佛土,對不對?你行八邪道的話,八千萬的佛土就是行八邪,十萬億的佛土就是行十惡,對不對?你行十不善業,當然就離佛很遠,你一個清淨心,當然就是在你的面前,所有時空的架構都是來自于心:因心成體,所以,俱是隨衆生幻心所作)。若是實有。何不人人見佛相好耶(如果是實在有的話,爲什麼人人不見呢?)。此中見佛相。亦爲幻心所作(也是幻化出來所作,所以,大修行人他絕對不會在意有感應、沒有感應,有見到佛、沒有見到佛,他一直求這個清淨心,淨心最重要,清淨自己的心性最重要)。未免致疑。更爲釋之。真如界內。不立纖塵(纖就是細小的。纖塵就是細小的)。本來無相可見。故《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以色見聲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俱是邪道(不能見如來)。則是幻非真明矣(這個都是站在究竟義的角度,所以,如果說你去外面聽人家講經說法,他贊歎自己,他見到佛、他見到光,他是怎麼樣有修行,他可以怎麼樣出神入化,這個你就要小心了,這個都是著相而求,講來講去真正大徹大悟的人,他講經說法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對不對?依法不依人,哪裏一直拼命講神通的呢?是不是?最偉大的人是平等法,以佛的知見開示一切衆生是最偉大的,對不對?講來講去他是怎麼樣能夠見光、見花,他能夠算命,他一看到人的時候,噢!我等你很久了,你前世是什麼兔子,小白兔來的,你前世又是怎麼樣,小冬瓜來的,就是喜歡講這一些,這個不好,很不好,在電視劇裏面講:討厭,很討厭,這個不是佛法,佛法沒有搞這個東西的,佛法哪搞這個東西,佛法是依法不依人的東西,告訴你:空是真理、平等是真理、慈悲喜舍是真理、不著一切相是真理,一個字叫做空,是不是?兩個字叫做放下,叁個字叫做無所住,四個字叫做畢竟無礙,能與這個法相應的,那你就要跟他磕頭,講得稀奇古怪,晚上看到、夢到……,什麼、什麼佛來跟他講話,自稱爲是什麼佛,爲什麼晚上來,白天不來呢,老是晚上佛才現前,白天不來,對不對?跟他講話還是怎麼樣,這個有問題,所以,一個高僧大德,真正修行到大徹大悟,他什麼事都是很平淡的,他沒有高也沒有低,他也不會贊歎自己,他也不會誹謗別人,他也不會傷害衆生,然後,怎麼樣?就是很平淡地過日子,就像廣欽老和尚這樣子,那個大徹大悟的人,沒什麼事,都沒事,他也不會泄你的氣,對不對?你有過失,他笑一笑而已,因爲,你是衆生,值得原諒,是不是?他才不管你。你聽過《廣欽老和尚開示錄》那本,我有大神通嗎?我是佛嗎?我是怎麼樣了不起嗎?我能夠見到你的老祖…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