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义▪P54

  ..续本文上一页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就是我们这个觉性跟无明的不觉,简单讲就是生灭跟不生灭,这是非一非异,所以,有两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此辨生灭不生灭(生灭就是无常,不生灭就是空性,(生灭就是缘起,不生灭就是性空)。非一异相(也不能说是一相,一就是同,也不能说是异相,也不能说不同)。前云依如来藏(如来藏就是清净心,我们因为有清净心,一念不觉)。故有生灭心。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觉不觉二义。皆生灭门摄(为什么?因为觉义它本身就是空性,那么不觉义是在相用里面作讨论,因为,不觉义的话,它就必需以对立的角度去衬托,但是,相用不能离开体性,所以,觉跟不觉义,都是在生灭门里面所讨论到的,因为,觉对不觉讲的,不觉是对觉悟讲的,都是由生灭门来摄)。今既明生灭心要显生灭即不生灭(现在要说明这个生灭心要,心要就是最重要的,我们一定要觉悟生灭心,就是要显出我们生灭当下……,(这个“即”就是当下)我们要说明生灭心,最主要就是要当下生灭就是不生灭)。故此辨同异也。一标列竟。

  辰二 喻释

  【言同相者(觉跟不觉同相的意思是什么)。譬如种种瓦器(种种瓦器是站在外在的形相来讲,外面的形相来讲)。皆同微尘性相(都是一样的性质,就拿我们来讲的话,像土:土质,可以做很多的模型出来,所以,就是皆同微尘性相。皆同微尘性相就是种种外在不同形相各种的器具,但是,它的本质来讲,都是由微尘的同样的材料所做成的,所以说,这么讲的话,意思就是说微尘性相就是体了,同一个体性,就像我们来讲同一个材料的本质,做出不同的形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讲同相的意思,譬如说外形种种不同的器具,但是,都是相同的质料去做的,微尘性相这个微尘就是说,它们所做的材料颗粒微尘都是一样的)。如是无漏无明(意思就是说:这么样子来讲的话,无漏中的无明所现出来的)。种种业幻(我们有业就会幻化出种种的相)。皆同真如性相(都跟真如一样,换句话说,真如在哪里?就在你当下,如果你了业即幻,离幻即觉,了:通达。我们业相所显现出来的,这都是一种假相,那么,了幻即离,你知道这个是幻化的就放下,就没有什么好讨论的,是不是?所以说,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当下就是本来的面目,所以,我们说要找到本心,就是离不开当下这一念)。】

  此明即异而同(这是说明,异就是不同的法中而有相同的地方。)。先喻后法(先比喻然后跟法来合,先用比喻的角度来说明,最后再配合法的传递、法的结合)。喻中种种瓦器。若净瓶染缸等。譬染净诸法。言同性相者。器以尘为性(尘就是微尘地,最小的颗粒叫做尘,这些器具都是由极微小的颗粒微尘,来当作是它的本质,所以说,以尘为性)。尘以器为相(这个尘,尘本来是没有相,一堆的土沙在地上,你没有捏在的话,它就是一堆土沙,所以,你一堆土沙、灰尘,水域,然后把它捏、捏……,捏成形状,捏成器具,它就有相状,捏成碗、杯子、炉灶,相就不同,所以说,尘以器为相,意思就是尘本来是无相的。以器显现出来才为相)。器之性。即尘本性(是一模一样的,这个性如果你用这个本质来讲的话那就更清楚,器具,外型不同的器具的本质,就跟尘的本质性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两样的,器具所造成的也是颗粒微尘所做的,颗粒微尘本来就是颗粒微尘,就不同来讲是相不同,就本质来讲是一样的,意思就是材料是一样的)。器之相。即尘别相(意思就是器具种种差别的外相,也就是尘的别相,尘本来是无相,然后,做出器具所以有种种的差别相)。真如诸法。亦复如是。无漏者。本始二觉也。即觉义(始觉、本觉这我们有讨论了)。无明者。本末不觉也(从本以来或者是最后来讲的话,从本末来讲都是不觉)。即不觉义。觉有不思议业相(注意!那个业相就是清净的三业之相,清净的三业,我们看到业相都会有一种错觉,以为无明,所染成的叫做业相,不!它在这里不思议业相就是说,佛的身、口、意那是不可思议的,能够加被众生)。(能够)能作一切胜妙境界(因为,他要救度众生有不可思议的神通,这是觉义)。不觉有无明业力(无明的业力这大家都很清楚了)。能生一切生死苦乐。染(业和)净(业)二业。皆非实有(完全都是幻化出来的)。故云种种业幻。所谓生死涅槃。皆如幻梦也(都是幻梦)。同真如性相者。以动真如门。成此生灭门中。染净诸法。诸法同以真如为体(诸位当下统统都是真如之体。真如之体,你只要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就是本来的面目)。则性同也。真如亦以诸法为相(因为真如本身不可讨论,真如是空性,空性就像虚空幻化种种的相而不拒群相的发挥,真如也是一样,真如是空性,但是,不会排斥种种法的存在性,所以说,真如也是以诸法为相,为什么?因为真如是无相)。则相同也(站在这个角度来讲相是相同的)。

  【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真如义故(修多罗就是经典,现在《大乘起信论》要引经据典互用,在《大乘起信论》的论文里面,它引经据典,虽然这本是论,但是,它引经典里面说的,所以说,经典里面说依于这个真如的道理)。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本来就是没有好讨论的,没有什么,不透过任何的妄想、分别、执着,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当下也是真如,是不是?从本以来,大家都是在常住里面)。入于涅槃。菩提之法(我们这个觉性,觉性,你只要真正拥有一颗智慧的心,你就会知道)。非可修相(注意!修相是在因缘法里面强迫自己精进叫做修,但是,我们这个觉悟的悟性,不是因缘法里面精进就可以得到的,要在因缘法里面除掉习气,放下习气,那就是本来的面目,所有的修行就是修三个字:断习气,我们为什么会有生死,我们有习气重嘛!烦恼的人,习气嘛!贪心的习气,嗔恨心的习气,愚痴心的习气,这个习气就是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什么道理好说的,它就是一股迷惑的力量,也没有办法去讨论它,简单讲习气就是非理性所可以解决的,需要靠勇气跟精进慢慢去放下,不是人类理性有办法的,我们的理性只是限制在某一咱力量而已,丧失理性的时候,我们所有的无明就现前,所以,我们说理性只能站在理想的角度来讲,人要有理性,每一个人他都会说他很有理性,没有一个人,他会说我很没有理性,他不会这样讲的,我很有理性,对不对?所以,这个修相,简单讲就是除掉习气叫做修,但是,你除到最后,其实就是本来就没有这些习气,是无量亿劫来习惯于这种思惟方式,习惯于这种生活的方式,习惯于这种顺境方式,习惯于这种乐的方式,离苦得乐的方式,所以,就拼命地追求、拼命地追求,在妄求当中产生一种争执,你在苦中作乐,然后,乐完了又苦,苦中又作乐,然后,在觉悟之下里面认为有可修相,那是因为透过无明,在生灭法里面所以我们产生有可修,其实不是,所以,菩提之法,非可修相。师父一直重复告诉你们:佛法只有一个字:(法师用抚尺在桌子上猛拍:“咚”)要悟,(法师又用抚尺在桌子上猛拍:“咚”)就是要悟,没有什么好说的,悟,(法师用抚尺在桌子上猛拍:“咚”)悟就是当你知道这个了幻即觉,觉幻即离,就这么一回事情,一理通,万理就彻,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所以,悟道的人,你想要让他起一念烦恼,都很难,你想要让他起一念妄想,都不可能,因为,他拥有一颗清净智慧心里面所显现来的,哪里都是他真的真心,统统都是他的真心,众生刚好颠倒,你要叫他动一念清净心都很难,因为,他习惯这种习气,他认为这样叫做快乐,其实,他没有真正快乐可说,所以,凡夫所谓的乐,只是麻醉一下,苦,没有发现苦的乐,叫做以为快乐,简单讲,互相对立衬托的,我以前很苦,所以,我现在觉得很乐,那还不是很乐,不苦不乐就是真实的,真实的乐。菩提之法,非可修得)。非可作相(也不是你用身、口、意任何去造作的,你所有的造作都是知见立知,放着,慢慢地自然,你只要拥有一颗智慧的心,注意,密在汝身,就是你怎么样修行,所以,禅宗里面有一句话:若人懂得观照,如果有人懂得观照,观照就是善知识,如果人不懂得观照,师父在身旁也没有什么作用。你如果懂得观照,那么比师父二十四小时在你身旁,那埸伟大!因为,真理要慢慢去观照,从内心里面去透脱出来,这种力量大,你虽然每天都跟师父生活在一起,师父跟你打招呼,你也跟我打招呼,师父笑,你也跟师父笑,我在笑什么,你也不晓得,我笑,我知道,可是你笑,你不知道,对不对?所以说,非可作相完全不能透过身、口、意,因为所有身、口、意都是幻化出来的,所以,我们就做一种功夫,要放下,让它很自自然然的,自自然然的,如果,我们习气很重,稍微对治一下,对治一下,比如说你很喜欢睡觉,你很喜欢吃什么东西,这个稍微下一点功夫,稍微对治一下,但是,虽然对治,整天在对治,整天都感觉到没有在对治,对不对?所以,先勉强,慢慢、慢慢的自然,这个就是有观照的功夫,所以,观照的功夫虽然没有能所,但是在初学佛法来讲,它还是要有能所,没有办法!所以,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一切都是空性,不可得的东西)。】

  此引经证成(证明)。修多罗中。依上本末不觉。即真如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不生不灭。入于涅槃。(就像《维摩诘经》里面讲的)如《净名》云(就是《维摩诘经》)。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也不需要去灭它,没有什么烦恼好灭的,因为烦恼当体即空,所以,悟道就是这么简单)。此望因说也(望因说,望就是对,就是针对因,因就是自性能为一切因,你这个涅槃相就是一切的因,不生不灭就是本来的面目,这是针对因地来讲的角度,因中来讲的角度)。又依上本始二觉…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