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義▪P96

  ..續本文上一頁刀的方式,這是開刀的第一刀,你怎樣剖出你的痛苦的煩惱,如果你想再借重任何的理由去解釋你的立場,只有包容自己的錯誤,然後,依憑自己的我見,一直在因果裏面受這個委屈,所以,不要與因果爭吵,因果就是我們的命運,簡單講,就是不要與命運爭吵,與命運爭吵的人不是一個智慧的人,簡單講,因果就是主宰著命運,我們能夠認了就是你的,就是說我們今天對種種的果報,無論身體不好,夫妻感情不睦,或者是病苦多端,或者是妯娌之間爭吵不休,我們現在就認了,認了,認了意思就是說接受這個事實,然後,我們推求到前世的因緣果報,推求到前世的因緣果報以後,知道這個業果不失今生今世我們來做夫妻,做這個嫂嫂跟姑姑,或者是這個兄弟姊妹,你父母、兄弟姊妹等等,這些六親,這個都是因緣果報,那麼對于因緣果報的安排,這是我們前世共業所造的,也沒有什麼可怨恨的,他們沒有學佛的無知,需要我們來原諒跟寬恕,如果說,我們在因緣果報裏面不認同,或者再起敵對的態度,那麼又繼續造業,又繼續造業,所以,所有的修行就是降伏自己內心那種不滿,最爲重要,已經是變成果報了,就注意!五蘊本空,不必再牢騷、不必再抱怨,你能做多少就算多少,你不能改變他,也不需要去改變他,也沒有能力去改變他的時候,同學們!你歡喜地去接受這個果報,讓這個過去種種的因緣果報,就慢慢地就這樣子過去,否則的話,我們會在自己的因果裏面打轉,然後,想出一大套自己的委屈,來解釋因果的不公平性,那這樣子又繼續造惡業下去,因果百千萬劫擺脫不掉,所以,因果當下即是空,如果,你看得破,就是這麼空,如果你看不破,就空不了,簡單講,沒有理由,不必解釋,不必感覺很委屈,也不需要去跟你的因果存在性去爭吵,嫁給誰就給誰,對不對?娶什麼老婆就什麼老婆,那已經定案了,不需要爭吵了,所以說,你如果能夠這樣子,因緣和合就業果不失,直接接受這種事實的存在性,你就可以安住于空性的心理狀態)。起于大悲。修諸福德(我們起于這個大悲心,修諸福德)。(來)攝化衆生。不住涅槃。以隨順法性無住故(我們不安住在涅槃,不生不滅的境界,爲什麼?因爲法性是無所住,法性不是固定的,法性有所住的話,變成自性見,自性見像一潭死水一樣,不起作用,就是偏空涅槃)。】

  根本即真如。方便爲入道法門。依真如理。所起行。故曰行根本方便。真如有不變隨緣二義。先約不變義。觀一切諸法。性本無生。不執實有。以大智斷惑。離諸妄見。惑斷則業空。因亡而果喪(因亡就是我們這顆心,造業的心沒有了,那麼你就引不出果報。因亡,就是你這個身、口、意清淨的意思)。故不住生死。次約(“約”是“就”的意思)隨緣義。觀諸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念衆生迷真逐妄(迷這個真心,追逐這個虛妄)。枉受輪回。以大悲熏心。人廛垂手(“廛”就是人多的地方,廛就是古時候城市的住宅區,人多的住宅的地方。這個垂手是接引衆生。簡單講,入廛垂手就是來到人口衆多的地方,要起大悲心來接引他們就是入廛垂手,垂手的意思是接引,來到人口衆多的城市裏面,住宅的地方,要發大悲心來接引他們)。廣修福德。種種攝化。無量衆生。故不住涅槃(不能進入偏空的涅槃)。此皆依直心正念真如。不著空有。二利繁興。隨順真如法性無住。修無住行也。

  【二者(依深心。依照深心。二跟叁都是依深心所發)。能止方便(止就是止惡)。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我們常常起慚愧心,可以止這個惡法)。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法性真如是不造業)。】

  此止持門。勤斷二(種)惡(業)。一未生惡(我們未生惡,還沒有生出來的惡,我們起慚愧心)。慚愧即便能止。慚者慚己。依自法力(依照自己內心裏面的觀照力)。(了解自己)謂自恥我欲爲善人(我想做善人)。豈可行此惡行。愧者愧他(別人)。依世間力。謂恐人厭賤譏诃(恐怕別人來輕賤我們、譏诃我們)。不敢親近惡友(不要親近惡友)。二已生惡悔過(如果,我們已經做錯事情,悔過就好)。自不增長。悔者悔悟。既往不谏(這個谏,這個是既往不谏,其實是來自于《論語》。《論語》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谏的本意是用語言或行動來勸告長上,谏就是說對長輩有過失我們叫做谏,既往不咎就是說已經成爲過去了,我們就不必再說)。來者可追(追就是趕得上。簡單講就是補救的意思,既然成爲事實的過失,我們就不必再去說了,將來好好地做,還可以彌補上來,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不敢仍蹈(蹈就是還是遵循以前的軌迹叫做蹈。不敢仍蹈)前愆(就是以前的過失,不要再做以前的過失)。此隨順法性離過。修離過行也。

  【叁者(依深心)。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一)供養(、二)禮拜叁寶(第一個是供養,第二個是禮拜,供養叁寶或者是禮拜叁寶)。(叁)贊歎(四)隨喜。(五)勸請(就這樣,這五種行:供養、禮拜叁寶,贊歎隨喜,然後,勸請)諸佛。以愛敬叁寶。淳(淳就是濃厚的,很濃厚,這個淳也是淳樸的淳。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叁寶)力(量)所(呵)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離癡障,簡單講就是要親近叁寶,想要離開愚癡,那就必需要親近叁寶)。】

  此作持門(作持,不是止持就是作持,止持,止持就是指消極方面,作持是指積極方面,止作二持是戒律裏面兩種最根本的行持,所以,我們講戒律是止持,結夏安居這個是作持,毘尼作持、毘尼作持,作持就是動態的,要運用這個戒律,此作持門)。勤修二善。一未作善。發起令作。得種善根(我們有什麼善事,大家一起來隨喜功德來做,發起令作,得種善根)。二已作善。努力精進(像大家現在努力供養叁寶、贊歎叁寶、聽經聞法,那就不要間斷,不要間斷,像我們有研讀班,念到現在剩下這幾個,都是精兵主力,該走的都走了,留下來的,趕他走,他也不走,這個要沒有相當的善根,他不會的,一碰到節慶日,碰到包粽子,他就要休息了,包素粽,他就要休息了,過年過節,端午、中秋,他就要休息了,你們不是,像我們研讀班這個,大家都很精進,他把聽經當作是生命的第一重要,首要的工作,所以,師父很贊歎大家,非常贊歎大家。已作善要努力精進,是不是?)。增長善根。勤供養等五(個)願(五個願,剛剛已叫你們編號)。即善根。以愛敬下。得生智益(産生智慧)。知求佛道(能夠産生智慧的利益,所以,我們知道要求佛道)。又因佛法僧力下。得滅障益(可以滅除障礙)。善根成熟。隨順法性離癡。修離癡行也。

  (第一個是)供養。離悭貪障(“悭”念qiān。離悭貪障:你有布施心供養,離悭貪障)。(第二是)禮拜(禮拜就常常恭敬叁寶)。(可以)離我慢障(我們常常禮拜諸佛,降伏自己可以離我慢)。(第叁個是)贊歎(贊歎的話)。離毀謗障(謗佛、謗法、謗僧,這是最重要的罪,重要的罪,我們嘴巴講出來的,都是贊歎行,贊歎行的話,離毀謗罪)。隨喜勸請。離嫉妒障(如果,你發歡喜心,就可以離開嫉妒。因爲別人比自己行、比自己強,心懷怨恨,簡單講不耐他榮,別人比我們強一點就不行了,或者別人比我們漂亮、比我們有錢、比我們有才幹,我們就活不下去了,其實不需要這樣子,他有權利這樣活,我們不需要嫉妒他,才幹已經輸人家,德性不能再輸人家,德性就是修養,我才幹已經輸你了,我嫉妒你,連德性都不如你,那變成輸人家兩種,輸你的才幹已經很慘了,我現在不行,我德行要贏你,德行要贏你,那麼就要忍辱、要隨喜,不要嫉妒人家,所以,輸人家一種就好了,不要輸人家兩種,嫉妒別人就是輸人家兩種)。

  又愛敬有四料揀(料揀就是情形,愛跟敬有四種情形)。一愛而非敬。如母于子等(她只是愛兒子沒有敬)。二敬而非愛(只有尊敬沒有愛)。如仆于主等(我每個月給你工作,工作很辛苦,那麼你拿錢給我,對不對?我是尊敬你的金錢,所以,我對你沒有什麼愛,沒有什麼執著,是不是?主人死了,我再換一個工作,最主要我要賺錢,敬愛金錢,而不愛,仆人嘛!當然裏面還有尊敬的味道,有的不是爲了錢,不是爲了錢,不過,仆人沒有錢,你叫他怎麼過日子)。叁亦敬亦愛。如修行者。于叁寶等(就像在座諸位對叁寶都很恭敬)。四非愛非敬。如人于怨家等(我們既不愛仇人,也不尊敬仇人,不可能!)。

  【四者(依大悲心而發。)。大願平等方便(大願平等方便是依大悲心所發)。所謂發願。盡于未來。化度一切衆生。使無有余(一個都不剩下)。皆令究竟無余涅槃。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就是永遠不斷絕的)。法性廣大。遍一切衆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同學們!這個不念彼此,要好好地去體會,不念彼此就是沒有能所,師父已經講過了,沒有能所,沒有能所就解脫了,一個人他碰到事情,他觀照一下沒有能所,今天他是我的仇敵,我把他當作是同體大悲的人,將來有因緣我度他,沒有因緣我隨緣,一點起作用都沒有,是不是?所以,不念彼此,衆生不念彼此就是沒有我見才能夠不念彼此,要不然,我的看法怎樣?強迫地保護自己,強烈地保護自己,那哪裏彼此會融在一起:一體,不可能!)。】

  大願平等。即順法性所發之願。盡于未來。長時心也(盡于未來就是表示長時的心,時間非常地長遠)。度(衆)生無余。廣大心也(一個是長時間,一個是廣大)。令入涅槃。第一心也。此隨順法性無盡。修無盡行也。

  下明起大願意。知法性廣大周遍。衆生等具。無二無別。究竟寂滅者。《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雲。所有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就是不執著于度衆…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