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道懂得理沒有用的)。不假善行(假就是藉著。你不藉著種種的手段,去行善、去對治)。熏治(這個)煩惱(熏治就是對治它。你對治它,我定早、晚課,或者說我發一個願:我永遠不生氣,或者是自己定這個拜佛的數目,雖然,它是一種假相,但是,可以慢慢地入道,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佛在《遺教經》裏面講:當製六根,不要像脫缰的野馬,應該製止我們六根的欲望,不要像脫缰的野馬拉不回來,我們的心易放難收,一下子就放出去,要收回來,收不回來,收不回來,所以,還是要對治,遠離這些不好的境界)。本覺無由出纏(如果你不董治煩惱,本覺沒有辦法離開這個煩憂,所以,這個回光返照變成一個很重要的功夫,很重要的功夫。我今天聽師媽講,我最高興了,我說:師媽,你那個念佛,你那個臉現在變得很漂亮、很好看。我現在都在回光返照,我現在都在回光返照,注意控製這顆心。我說:太好了,這母親偉大!聽久了,你看,她還懂得回光返照這個名詞,這不容易了,她以前沒讀過書,懂得回光返照這個名詞,雖然是假的,她還知道觀照自己,所以,現在廚房她不管了,是不是?照顧店面,綁綁荔枝,認真念佛。對啦!就是這樣子,我就告訴師媽說:就是這樣修行,沒有你的事情,不在其位,不謀其職,她聽不懂,不是你的責任,你就不需要幹涉別人,我們閑著沒事,幫忙照顧一下,對了,就是這樣修行,修行它就只有四個字:放下念佛,就是這四個字。師媽就說:今天開始……,唉呀!年紀大了,書也不用看太多。我說:這樣對!認真念佛,對!就算你要看也看不懂,看也看不懂,然後,我就附和她:對啊!就是這樣修行。所以,這個人雖然智慧不夠,但是,她聽久了開示,她智慧就會開,所以,本性大家都是平等的,七十幾歲的人,重複地聽《廣欽老和尚開示錄》,她就會有覺悟的一天,這個熏習的力量就是大,非常的大,對不對?她也沒讀過書,她七十幾歲,她還能講出回光返照這個名詞,每天都念佛,念得那個貌相就是改變,就是改變!我常常說:師媽!你七十幾歲長得很美。叁八兒子。罵我叁八兒子。哪有人這樣贊歎自己的母親的?要贊歎一下,雖然罵我叁八,但是,她也很高興,人總是這樣,明明知道他那句是這樣子的,但是,她還是很高興,鼓勵一下,修行就是這樣子,所以,本覺無有出纏,爲什麼?你如果不對治,你就沒有辦法,不對治你就是沒有辦法,所以,常常講,常常看到一些衆生,修行就是執理廢事,我悟了,你悟了,你能怎麼樣,不能怎麼樣子,你悟了,你做的事情還是要符合因果,對不對?你所做的事情,你還是要在事相上裏面才能夠完成佛道,因爲要圓融,要圓滿菩提。要圓滿菩提,你不能離開這個事相,你不能離開這個緣起法,所以說,不即不離,不能在緣起法裏面執著,但是,也不可以離開緣起法,不即不離就是見性成佛道,取不得,舍不得就是見性成佛道,這個道理就是這麼樣子)。安得離垢清淨。合喻可知。
【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因爲我們的煩惱,垢就是煩惱,無量遍一切法)。修一切善行。以爲對治(因此行行善,那麼是我們必需要做的工作)。】
此明修善所以。因染垢無量。故須備修衆善。以爲對治(修衆善,像師父所能做的,我們文殊講堂有所收入,全部我們都認同,這是信徒的血汗錢,我們要好好地保護它,然後,大量的一直製造錄音帶出來,這個圖書館,最近,我們又放出了差不多二十幾個單位,又去寄了二十幾個單位,有的拿到美國去,寺廟、圖書館,我們一直擴充臺灣省的第一個圖書館,或者出家人修行的地方,讓他們有一個錄音帶流通的地方,善雖然是假的,但是,我們還是要做,一定要做這種工作,一定要做這種工作)。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簡單講,真如是空性,空性的道理就是叫你修一切善,修一切善,自自然然地就恢複到真如,簡單講,必需叁輪體空,修善就是順著真如,你作惡就不順真如,所以說,我們不能執理廢事,善法是事相,真如是理體,所以說,意思就是你在一切事相修善,能修善包括身、心,內心不著,身體盡力地的,身、口、意都是配合著空性,那麼就是隨順真如,所以,修一切善,就是符合因果,自然歸順真如,就是符合空性,也就是所有的因緣法,都會入叁輪體空的空性,雖然,叁輪體空的空性,不能忘記一切的事相的善法,佛教講的就是理事圓融)。】
此明善行稱真(如)而起(這是說明善行稱真如,稱就是合于,合于,真就是真如,合于這個真如而起,就是你行善,但是,也知道叁輪體空)。故能外除妄染。內順真如(所以,今天像一個信徒來請教,說他很恨他爸爸,非常地恨他爸爸,他上次來,我叫他要念大悲咒,念念觀世音菩薩,自己喝大悲咒水,結果好了,好了很多,因爲精神有點快崩潰了。來、來……,就跟你加持一下,他第二次再來,是不是?又要加持,他說他還很恨他爸爸。我就跟他這樣講:我們內心裏面要常這樣想,是因爲我的業障,所以,我來出世這個地方,不能怪爸爸,要怪自己,自己福報不夠,業障深重,所以,來到這個娑婆世界跟爸爸結惡緣,也許我們前世欠他的,我們不能怨恨爸爸,要感恩爸爸,因爲,他今天跟我們過不去,所以,讓我們想要走修行悟道這個路線,那麼我們要感恩。我說:你的病不好,就是因爲恨,如果,你把這個恨放下,再念觀世音菩薩,那就更感應了,很簡單,念佛有感應跟不感應,力量爲什麼差在哪裏?就是差這顆心,你沒有貪、沒有嗔、沒有癡,你沒有嫉妒、沒有恨,你這個念菩薩怎麼不會感應呢?你這個心就是菩薩嘛!就像一面鏡子,同學們!很簡單!你不要管光線的強、弱,有沒有看到光線,你只要把這個鏡子,鏡面好好地擦,擦得幹淨,恢複到它本來的樣子,這個光:太陽光一射,馬上就反射回來,意思就是說修行要在自己的回光返照功夫裏面下功夫,你的念佛,你想感應嗎?很容易,你現在沒有貪、嗔、癡,沒有嫉妒,你現在就是觀世音菩薩,我念阿彌陀佛,念誰?念自己清淨心,無量壽、無量光,我們的本性就是無量壽、無量光,所以,這就是實相念佛,我們內心裏面清淨,你哪一個念佛不會感應?所以,有的人就贊歎了:喂!法師!我覺得您念這個咒語、咒水很有效,跟人家加持很有效。我說:不是,因爲我的內心裏面很清淨,我從來沒有恨過哪一個人,我也不貪求這個世間,我一念佛,我就會做這個觀想:境就是心,心就是境,我現在、我過去、生生世世也許有造惡,可是,我這一念清淨,那麼所有的惡就在這一念清淨裏面消融掉,所以,我在念咒的時候,我不會起自卑感,我不會起自卑感,自卑感就是造惡太多,我也不會起狂妄心,就說我自己很有修行,那麼不卑不亢就是真如自性,所以,我們在加持一個人的時候,我不會覺得說我沒有修行,也不會覺得說我很有修行,我不會說我功德很大,也不會說我罪過無量,爲什麼?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用這個心來加持,何以故?空性就是修行,那麼空性所顯現出來的念頭,都是清淨心,你要加持一個人,你說:我要求感應,那麼你誠心誠意地求,就會感應,誠心誠意,至少這一念清淨心,所以,你不要常常講你沒有修行,不要這樣子,那麼念佛會感應的人,爲什麼年輕人念佛比老太婆不如,因爲,年輕人念佛有分別心,他要探討真理,探討一陣子以後,他才要誠心,老太婆不一樣,老太婆她道理什麼都不懂,她說:我師父講的。你師父是誰?我師父慧律法師講的。講怎樣?求,認真虔誠地求,跑在佛祖前面求,即使我們不是聖人,我們有缺點,佛祖也會同情我們,你就用這個方式,大家都感應,很多人都感應,你看,那個老太婆一教,她就會,她就會感應,你就不會,因爲什麼?你太年輕,太年輕就是經驗不夠,誠心提不起來,吃苦,還苦得不夠,所以,年輕就是一種罪過,不懂得誠心誠意地求佛菩薩,所以,他不會感應,力量不大,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佛,我們內心裏面一直求外面,不是,我們求我們內心,我誠不誠心,我誠心,要怎麼樣才是誠心?我跪在佛前,我用跪的念咒,我看你會不會感應,真的,你用跪的念大悲咒,你試試看!一直求,但是也不要一直哭,我如果是菩薩,你在哭,我就啪!不需要這樣子嘛!誠心誠意地來就好,所以說,我們會感應不感應,就是看你這顆心)。一正答前問竟。
子二 重顯方便 二 醜一 標征 二 別釋
醜一 標征
【略說方便有四種。雲何爲四。】
依上叁心。而起四行。第一依直心。修觀照方便。無住行。二叁依深心。修止作方便(止就是寂靜,作就是觀照,所謂動態的,止就是靜,作就是動,動靜各種的方便,自利利他)。自利行。第四依悲心。修大願方便。利他行。
醜二 別釋
(一依直心,二者依深心,叁者依深心,四者依大悲心而發。依大悲心而發四種行,依叁心而發四種行:依直心發第一種行,依深心發二叁兩種行,依大悲心發第四個大願平等方便行。)
【一者(依直心)。行根本方便(根本就是真如。簡單講,就是依真如理,方便就是入道的法門,怎麼樣能夠讓你入道,所以,依真如的理,這個根本的理,然後,進入這個入道的方便法門)。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于妄見(自性無生就是說空一切法。就是說空一切法,離開這個虛妄的見)。不住生死(不執著這個生死法,不恐懼這個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業果不失就是不昧因果,雖然,緣起本身是空性,但是,因果還是存在的,那麼如果,我們能夠認同空性,所以說,認了就是你的,認了就是你的就是說我們直接去接受它,承認自己造業,那麼痛苦就會比較少一點,如果,你今天感覺很委屈、很痛苦、很煩惱,這些痛苦的因果都甩不掉,你內心裏面第一個,你要怎麼樣能夠減輕?要認同自己的無知,這個是開…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