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義▪P34

  ..續本文上一頁說:這也不值幾百塊,爲什麼要拿幾千塊給他。他說:我要你好看。結果,就寫一篇,很大的一篇,說我跟人家騙,騙了叁億。我這些錢都是跟人家騙來的,我說:你們這些在座都是傻瓜,都被師父騙錢,都沒有法律,所以,你想想看,如果,你很容易相信那些報章雜志音聲,那你完蛋了,你完蛋了!你完全被蒙在骨子裏面,都不曉得。以前,有一個人要來出家,要來這裏出家,怎麼樣?被他爸、媽抓回去罵,爲什麼?你怎麼可以跟慧律法師出家,那個人有多壞、多壞……,他媽媽也沒有跟我住過,當然,不是同居,你媽媽也不了解,根本跟我完全不認識,她就在外面聽人家講、講……,她就不允許她的兒子來這裏出家,你看,這個流言有多可怕的東西,所以,你想想看!《阿彌陀經》就是我們的模範,你看看:東方有什麼世界在贊歎阿彌陀佛,西方有什麼世界在贊歎阿彌陀佛,南方有什麼世界在贊歎阿彌陀佛,北方有什麼世界在贊歎阿彌陀佛,下方、上方都在贊歎阿彌陀佛,爲什麼極樂世界爲無量無邊衆生所知道,就是贊歎來的,你懂嗎?就是贊歎來的,稱贊不可思議功德,十方世界都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要不然,你今天沒有釋迦牟尼佛贊歎阿彌陀佛,你能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聲嗎?這不是贊歎,是什麼?難道釋迦牟尼佛誹毀阿彌陀佛,你不要去求生極樂世界,是不是?那是騙人的或怎樣,那完蛋了!同學們!贊歎隨喜有無量的功德,但是,也得贊歎得適當,適當就好,所以說,我們要了解,當你放得下,同學們!佛法裏面,一定要在你的生命裏面發揮,否則你的學佛實在是浪費生命,你的生命就是行、住、坐、臥,你的生命就運用在你的一切時空的交會點,否則,學佛一點意義都沒有,佛法不能運用在你的生命,你學佛幹什麼?所以說,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法界一相就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按照這個法身,來說我們有本覺)。】

  此明本覺體(再來說明本覺的體)。即衆生本有不迷之佛性(也就是衆生本來有不迷的佛性)。人人具足。個個圓成。實(在是)諸佛之法身(就是人人具足)。今在迷位(我們現在是迷的衆生)。名爲本覺。亦稱如來藏。經雲。如來藏轉叁十二相。入一切衆生身中。故曰衆生本來是佛。此之心體。雖迷不失。以衆生從來。不曾離念故。不得顯現(沒有辦法顯現出來)。若能離念。則無不覺之暗(如果可以離開這個念頭,則沒有不覺悟之暗)。非唯無闇(不但是沒有昏暗)。乃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本體廓周(廓就是廣大、空寂)。湛然常住。如太虛空。無所不偏。一切妄念。差別諸法。融成一味。唯法界一相。更無對待。即此是如來平等法身。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衆生本有。理非新成(衆生本來就具足,這個道理不是新成的)。依此法身。說名本覺(按照這個法身說名本覺)。

  【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我們這個始覺跟本覺是一樣的,如果不一樣,你怎麼修也不能恢複到本覺,對不對?)】

  此釋本覺義。何以故征诘之詞(“征诘”就是求問。“诘”就是問的意思)。有二意。一上文直雲覺義(一、上面直接就說覺義)。今何故乃名本覺(現在何故,爲什麼會講本覺?)。二此中既稱本覺。上何故直雲覺耶。此乃進退征诘(下面直接說覺,現在又爲什麼說本覺?這裏既然本覺,上面爲什麼又直接說覺?這個一個是下面問,一個是反過來問,此乃進退征诘)。別顯從迷返悟。要依始覺之智爲張本也(“張本”就是開始,要從始覺的智慧來討論開始)。然約覺性不迷。但直名覺。今約在迷。一向不覺。特由本覺內熏之力。發起始覺(比如說,這個鏡子,鏡子本來就有清淨的面,這個鏡子爲灰塵所染汙,我們拿這個布,擦一點點,開始在亮了,再擦二點,開始在亮了。始覺:開始在亮了,擦、擦……,擦到最後,恢複到鏡的原來,始覺、本覺不是一樣嗎?如果,始覺不同于本覺,你一擦,或者擦到木板,玻璃肮髒了,你擦到木板,你木板擦完了,那個玻璃也不會亮,對不對?所以,那個鏡雖然有灰塵,但是,你要擦的灰塵,你不能離開這個鏡面,對不對?所以,始覺不能離開本覺,是不是?聽懂了吧!很容易的,easy、easy,容易的,是不是?不會像聽《楞嚴經》,兩眼無神,底下,由內薰之力發起始覺)。複由始覺有功。方顯本覺。本覺者。是衆生本有之佛性。此性今日方覺(今天才開始,就算這個鏡面本來有那個力量,有這個照射的功能,碰到明人,知道這個是鏡子,擦一擦,這個就完好如初的鏡子)。而非新生。故雲本覺義者。對始覺說。對始故說爲本(因爲有始覺,所以,我們才說本覺)。此答初意也(初意就是剛剛所講的,一上文直雲覺義,今何故乃名本覺,對不對?你看到了,對不對?此答初意,初意就是那一段“此釋本覺義,何以故征诘之詞,有二意,一上文直雲覺,今何故乃名本覺”。“此答初意”,就是答複這一段)。又以始覺依本覺起。返流還淨。先覺滅相(覺滅相:注意聽!這裏不是千元覺,然後滅掉,不是這個意思,先覺悟到生、住、異、滅的覺,生、住、異、滅的滅相,這個滅相是最粗之相,我們說生相是最細的,住相:細中的粗;異相是粗中的細;滅相是粗中的粗相。我這個是方便講。最微細是生相,滅相是最粗的相)。漸漸覺至生相(漸漸地覺到這個生相無明)。生相既破。複歸一心。始本不二。故雲始覺者。即同本覺。由同一覺故(因爲,同一個覺性)。上文得直稱爲覺(上面可以直接稱爲覺)。此答後意也(這個是回答後面的意思,後意就是兩個,第二個,此中既稱本覺,是不是?既稱本覺,怎麼樣?上何故直雲覺,上文得直稱爲覺就是這個道理,因爲始覺即同本覺,因爲是同一個覺故,由同一覺故,這個由就是因爲。因爲,這同一個覺悟,如果,不同覺悟的話,那你怎麼修,你也沒有辦法,衆生的心跟佛的心不一樣,你怎麼修呢?我的心跟佛不一樣,不是鑽石,你打到最後還不是鑽石,我沒有佛性,你怎麼修,修到最後還不是佛性,永遠不能成佛,要我具足佛性,我才開始修,對不對?所以,始覺、本覺要一樣的東西)。(底下這個比喻很好,)譬如醒人而有睡夢(譬如說醒過來的人,他晚上睡覺會做夢)。從夢覺者。即本醒人(本來就醒的人)。非別有他人(非別有他人:不是別有他人)。本始二覺。而無異體。亦複如是。

  問。若始覺異本(如果這個始覺不同于本覺)。則不成始(那個本是簡稱,本覺則不成始覺)。若始同本(若這個始覺同本覺)。則無始覺之異(沒有始覺的不同)。答。今在生滅門中。約隨染義(在生滅門中隨這個因緣。隨染就是隨緣的意思。隨這個因緣的染法)。形本不覺(注意聽!這個“形”不是形容的意思,這個形是體,本體的意思,體本不覺,隨染的話,它的體性本來是不覺悟的,這個“形”,我爲了這個字還特別去查辭彙,這個字當形容就不對,這一定不是形容詞的形容,這一定有它的意思,我去翻,噢!原來是體,體性本來是不覺)。(才)說于始覺(噢!那這個意思就通了)。若覺至心源。染緣既盡。本始合一。平等絕言。即真如門攝。是故本覺之名。在生滅門中也。又本覺得名所以。詳在《海東疏》。二卷十六頁(這個《海東疏》是元曉大師所作的,元曉大師,上次講過了,公主愛了他,拼命地纏著他,公主又跟他生了一個孩子)。

  【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此明始覺義。首句牒名。下釋得名所以。謂此覺性。隨無明緣。動作妄念(動念,動了就産生妄念)。妄不離真。故雲依本覺故。而有不覺(因爲有本覺,所以講到本覺)。複由本覺內熏之力。破迷發悟(厭離生死。我們大家都有佛性,大家都有覺悟,碰到這個因緣,我們就要趕快修行)。(所以)厭生死苦。樂求涅槃。故雲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如從夢覺(夢中覺悟)。覺不離夢(覺悟不離夢)。下文本覺隨染(隨這個染汙)。生智淨相者(智淨相就是分別染汙跟清淨的相)。即此始覺也(下方本覺隨染,生智淨相,清淨的相,因爲有染汙,所以,我們産生清淨的相,到最後連清淨相都沒有,這個才能講始覺,所以,本覺而有不覺,依不覺所以有始覺,你不覺,你一向不覺悟,我現在要開始覺悟,對不對?道理很容易)。

  此中大意。本覺成不覺(有了本覺,才成立了一個不覺。本覺成不覺,這個看經典、看論文,不看解釋看不懂,他會誤會的。本覺成不覺,有了本覺,才成立一個不覺這個名詞)。(有了這個)不覺(的名詞,才)成(立一個)始覺(的名詞,那麼,這樣看就了解)。始覺同本覺故。則無不覺(則無所謂的不覺)。無不覺故。則無始覺(如果沒有這個不覺的名詞,就沒有所謂始覺這個名詞)。無始覺故(沒有始覺這個名詞)。則無本覺(就不能成立這個本覺這個名詞。你不要講則無不覺。那麼,無所不覺,不對的。如果,沒有一個不覺這個名詞,就沒有始覺,成立始覺這個名詞,如果,沒有這個始覺的名詞,就不能成立一個本覺的名詞)。無本覺故(沒有本覺這個名詞)。(就)平等平等。離言絕思(還可思、還可議)。惟是一心。略辨始太二覺竟。(所以,同學們!簡單講,就是你攻擊別人,你本身也是不覺悟,哪怕是你對,你懂這個道理嗎?因爲,對,它是存在絕對的東西,他不對,我們要發一個慈悲心,那你就對,但是,如果他不對,你傷害他、攻擊他,那你本身也不對。你懂這個意思嗎?也就是由生滅法,由這個生滅法裏面去襯托出來,它永遠是生滅法,由不覺悟,又變成始覺,始覺又變成本覺,這是對立的東西,所以,我們要了解。法的東西是心的東西,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一切法都是論心的東西,所以說,知見如果正,一切染淨皆淨,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就是…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