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樣子,你有正知正見,你的發心都是慈悲的,你不可能會迷,因果、良心都在我們的心中,我們會很清楚的辯認一件事情的存在性,所以,我一直跟徒弟說,我們要爲各人的生死負責,不要煩惱別人的生死,你每天要的,就是你這顆清淨心,我們有什麼事情,我們僧團討論,大原則掌握好,沒事,大家每天觀照你的清淨自性,初一、十五誦戒,站起來就忏悔,講自己的過失,不要攻擊別人,攻擊別人會産生僧團的分裂,你起來忏悔、誦戒,起來就是要念自己的過失,你不要說起來忏悔:他一直不對,那起來忏悔是在忏什麼,忏悔是講自己的不對,那這個僧團就會和合,多講自己的不是,不要去攻擊、傷害別人,縱然,對方有不對,行爲很偏差,我們僧團會開會、會討論的,師父會去主導,這個就是修行,拿我們這個例子來告訴諸位,如果,你們那個公司行號,是、非、好、壞,你要全部放下,看都不要看,聽都不要聽,要記住!永遠不要把別人講給你聽的話去傳給第二個人,要不然會傷害,一定會傷害你自己,要記住我這個哲學,最高超的哲學,爲什麼?因爲,傳來傳去沒有一件好事的,一定的道理,那我們怎麼樣修行,不是自私,照顧自己的念頭,要永遠心地安祥,要永遠保持一個水准平穩,哪怕是天地萬物怎麼變化,你內心裏面不起變化。禅宗裏面說:不要在因緣法裏面執著,這個就是入道之人,因爲,因緣法裏面沒有道可修,但是,離因緣法又無道可修,何以故?因爲,因緣法是生滅法,執著生滅法的東西,是累積的意識形態,不是道,是累積的意識形態,你怎麼樣才能夠入道,因緣法全部放下,包括金錢、名利、男女一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你就有消息,如如不動,不取于相,無念、無住、無相,是諸佛之本,沒有用這個修行,你看你怎麼下手,你永遠不可能下手,你每天煩惱這些世間人,你光是煩惱就煩惱死,我不騙你。師父!看您都沒事。沒事!一點事情都沒有。我要告訴徒弟:你不要煩惱我的生死,你要煩惱你的生死,你不要煩惱師父的是跟非,你要煩惱你自己的是跟非,這個是最重要的,當然,我不能講:我很有把握,我是怎麼樣,這樣又落入驕傲了,對不對?我又不能跟你講:我的生死已了,這樣子又會落入一個妄語的大戒裏面,人家要怎麼講都可以,我想我是一個凡夫,但是,用不著你們徒弟來替我操心,用不著你們來替我操心。你是我的好聽衆,我也不需要操心你的生死,你不聽,我也沒有辦法,就是這麼簡單,道理就這麼簡單,名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就這樣子,你跟我結個善緣,你死後,我跟你超度,對不對?因爲我每天都有念咒、念佛,寫個牌子下去,你不要跟我結惡緣,我連一個牌位都不想跟你寫,那不是很糟糕嗎?跟我結這個惡緣,我連牌位都不想跟你寫,那不好,要跟我結善緣才對,對不對?我替你寫個牌位也不錯)
辰二 廣顯二覺之相(二覺就是一始覺,二本覺) 二
巳一 始覺
二 本覺 初中叁(初就是始覺,始覺這段分叁個段落)
午一 總標滿分二義(滿就是圓滿,分就是分證,圓滿的時候情形是什麼?分證的時候是怎麼樣?)
二 別辨差別四相(辨生、住、異、滅這四相。四相就是生、住、異、滅)
叁 結明不異本覺(就是結明:始覺最後不異本覺,跟本覺是同一個覺性,沒有兩個覺)
午一 總標滿分二義
【又以覺心源故(就像水源一樣,心源,源,水源的話,一個開頭,當我們覺悟了水源)。名究竟覺(覺悟到心的源的開始,名叫做究竟覺)。不覺心源故(如果不能覺悟到心的根本,一個開始,一個初相)。(那麼)非究竟覺。】
覺即始覺之智(始覺之智:開始覺悟的智慧)。心源者。一心本源也。又生相無明。爲染心之源(生相無明,簡單講就是動念:一念無明,無論是一念無明、無始無明、生相無明,或者是業相,所講的都是同樣一個微細的第八意識,或者是《楞嚴經》所講的見精,見精就是講生相無明,雖然是無明,但是已經接近我們的真如自性)。最初一念不覺。叁細六粗。五意六染(上個禮拜我們用了很長的時間,把叁細六粗、五意六染那個表格把它講得很清楚)。從迷積迷。以曆塵劫。今返流還淨。必假始覺有功(我們從無始劫來,一直迷惑、一直迷惑……,經過塵點劫還是一樣,現在我們要返流還淨,恢複到本來的清淨,那麼就要假借始覺有功,始覺:當你開始觀照、開始覺悟的時候)。覺(悟到最後)破生相(破了生相無明,也就是最微細的無明)。複歸一心(恢複到我們這一顆的真心)。始本不二(始本不二就是始覺跟本覺合一叫做不二)。法身全顯(法身就全部顯現出來)。名究竟覺(所以,禅宗非常的厲害,禅宗沒有所謂的始覺,也沒有所謂的本覺,沒有所謂的能觀,也沒有所謂的所觀,禅宗直指人心、明心見性,一相、無相就是法身,所以,個性大而化之的人喜歡修禅宗,不喜歡吹毛求疵那種個性的人,就像我這個人,我不喜歡修那個,啰哩啰嗦的很麻煩,這個也很浪費時間,修禅的就無相、就單刀直入、就見性成佛,這個適合懶惰的人修行,如果比較精進的人,一天要訂功課,叁萬、訂五萬、訂十萬,對不對?這個很精進,但是,像我的個性比較不適合,我希望無相修行,就像廣欽老和尚講的,行、住、坐、臥不離一句佛號,也不管他念多少,也不管他念得怎麼樣子,也不需要覺得我在做什麼,也沒有感覺我在修行,就是很自然地從心中一直念出來,一直顯露實相的念佛,求來的不一定真,那麼,就從自性顯露出來的一種佛號,所以,法身全顯,其實也不需要經過很久的時間,有名師的指導,有善知識的指導,很快,你只要用無相修行,在刹那之間就見法身,名究竟覺)。此在佛地。若金剛(金剛地就是等覺)以還(以還就是以下。如果在等覺菩薩以下)。未至心源(還沒有覺悟到生相無明,心源就是心的起心動念的開始,沒有突破這個生相無明)。始未同本(始覺還不同于本覺叫做始未同本。“始”就是始覺;“未同”就是不同于;“本”就是本覺。始覺還不同于本覺的這個時候)。皆非究竟也(都不能講究竟)。總標滿(就是究竟覺)分(就是分證覺悟。滿就是究竟覺悟,分證就是不究竟覺悟)二義竟。
午二 別辨差別四相(就是生、住、異、滅這四相) 二 未一正寄四相顯位(生、住、異、滅來顯出各階層的修行位次的不同,) 二 引釋心源無念(也就是說你只要修無念才可以進入真正的清淨,我們真正的心是無念,也就是說所謂無念,就是說你一定要在無相裏面下手,可是,無相本身並不是說離開一切現象,禅宗裏面它有一句話,當你發生煩惱的時候,你當處就要消滅它,這是真正一個修禅的人,這是真正見性的人,比如說,我掉了五萬塊,我很煩惱,當處你有這個煩惱,當處現在不能隔一分一秒,你現在就要除掉它,除要怎麼除,那就要看你個人了,如果,你回光返照說:放在我這裏,我用,放在別人那邊,他用,那還不見性,因爲透過觀照,能觀、所觀的東西放下,那還不是一個見性的人,如果說:好!我這五萬塊,我就觀想布施出去,你雖然說,話說是一個解脫的人,但是,還是一個有念的人,這是說在不得已的狀況之下,一個大徹悟的人,他掉了五萬塊,他還是喜悅,喜悅。爲什麼喜悅?因爲,本來畢竟空相,那麼他也很忏悔,爲什麼?他不注意,但是,他很忏悔的本身,其實,他是悟道,所以,發自清淨心裏面的妙用,無論他忏悔也好,無論他檢討也好,無論透過語言也好,因爲,他都是平等的東西,不管他任何的心態,都是在無念裏面。我現在舉一例子:凡夫,比如我們演電影,電影的每一分、每一秒,它在晃動的影像,一般衆生來講,他就是看到這個東西,他看到的影像是一直在變化,所以,衆生情緒隨著高亢、低潮,是因爲這個情形,悟道的人,他速度快,他快到他知道這個影像是每一秒鍾有幾個膠卷跑過去,所以,讓我們的眼睛産生一種幻覺,也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它本來是一種靜止的狀態,所謂靜止不是不動,意思就是說因爲我們意識形態的連鎖反應,等于我們的膠卷一直放映出來所以我們控製不住,那麼,悟道的人,他雖然也是這樣看這個動態,可是,他可以在每一秒……,任何一個秒裏面靜止,因爲,他知道那個本來不可得相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凡夫,他是一直就像演電影一直影像起來,所以,電影裏面演悲劇他就哭,演喜劇,他就樂,對不對?這是凡夫,聖者不一樣,在每一個動態的定點裏面,時空的交會點裏面,它都是靜止的,因爲,它本來就沒有,說時空的將會點是不得已的形容,是不得已的假設,本來無一物的東西,所以說,在動態裏面能夠悟到真如的東西,他以無所住,也沒有所謂來,也沒有所謂的去,生死跟涅槃都是同樣的東西,我們今天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你一定要正確的觀念,我在分析,你就要注意聽,這是解脫生死的一個關卡,我們不要把六道輪回,把它畫一個圓圈,然後,畫六個方向,那是天、那是人、那是阿修羅、那是地獄、這是餓鬼、這是畜生,這個觀念是不對的,這是方便用有形象的一個圓圈,來告訴你六道輪回的假相,就是這樣,這個是不對的,因爲你要有具體的觀念,所以在《十四講表》裏面它要畫一個圓圈,六道輪回裏面,它並不是說我在某一種時間、空間,然後,我畫一個圓圈,讓你在這裏面跳來跳去,它不是這個道理,所謂六道輪回裏面,簡單講,縮回來就是在念頭裏面,它就是在念頭裏面,直截了當講,執著、放不下就是六道輪回,你這一念放不下,你現在就是六道輪回,因爲你的意識形態必需繼續在轉變,一定要推動,後面這一秒鍾,推動前面這一秒鍾,因爲,你的執著放不下,你的執著就落入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它一定要推動你,你不得不去投胎,你不得不去投胎,這個叫做六道輪回,如果,當你現在把天地萬…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