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物最難放下的東西,你全部把它放下,那沒有所謂的六道輪回,你的六道輪回裏面不是一個格子裏面的形態,簡單講就是收歸回來就是你的意識形態的東西,注意聽!就是我們的意識形態,那麼意識形態就是不離現前這一念,那你現前這一念,你現在沒有把握,你臨命終就沒有把握。爲什麼?你這一念會一直推動你臨命終,臨命終也是意識形態,你不要把六道輪回畫成一個格子,那是講解方便的東西,講解方便才這樣子,所以,要不然,爲什麼畢竟的道理,中觀第一谛的道理裏面講,無生死,也無所謂的涅槃,沒有所謂的六道輪回,也無佛道可成,也無衆生可度,實無一切相執不得、取不得,就是見性成佛道。爲什麼它這樣講?就是這樣講。所以說,我們把影像當作真實,那就是要你的命的六道輪回的觀念,我們把呈現在我們生命裏面影像的東西當作是真實,你就落入一種觀念,這種觀念就是意識形態,就産生了分別,就産生了執著,執著就是六道輪回。所以,禅宗裏面告訴我們:恨是輪回相,嫉妒是輪回相,執著是輪回相,分別是輪回相,刹那生滅,取舍是分別相,取舍是輪回相,所以,他們解釋的輪回跟我們觀念的輪回不是這樣子。我們一直說:我會不會輪回,你不必問別人,你問你現在,你現在有沒有那種念頭,你有沒有強烈地取舍心,有!那你就是輪回相,那就不用講,不要等到臨命終,你問別人說:我會不會六道輪回?你根本不必問他,你先問你自己,我放得下嗎?放不下,放不下就六道輪回嘛!比如說,我現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對不對?常問人家:我臨命終有沒有把握?你爲什麼不問你自己,你現在有沒有把握,很簡單的道理,你現在沒有把握,你生死就沒有把握,很容易,爲什麼?因爲意識形態它一直存在,那麼無量億劫來,我們就是意識形態的轉變,它構成我們生命的生死流,同學們!修行你說很難,是很難,但是,你把時間拉長,百年後你根本不存在這個世間你執著什麼,我就搞不清楚,你爲什麼要執著什麼,你爲什麼要在這個是非裏面放不下,我一直弄不懂你爲什麼這樣,你哪一樣看不透徹。我們爲什麼輪回相?很簡單!像電視報導的,有一個中醫師,他看人家的病,他中藥裏面夾雜著西藥,類固醇吃下去以後,結果腎髒壞掉了,就被人家告,我如果不起這個貪念,中藥就中藥嘛!加這些幹什麼?就沒有這個事情。所以,我們今天所有的衆生,因爲有我相,因爲有我執,所以,在境界裏面一起分著高低、善惡、美醜,在事相裏面一直沒有辦法擺脫這個影現出來錯誤的陰影,因此,一直認爲它是真實性,那麼真實性的東西就在相裏面擺脫不了,擺脫不了,我們的生命就繼續延續下去,所以說,從迷一直到迷,到今天,我們一直沒有辦法。釋心源無念,如果你要修行,你就要用無念,無念簡單講就是無相,見一切相,即相離相叫做無念,注意!無念是沒有妄念,不是沒有正念,你要搞清楚,不是連那個清淨的體性也沒有,如果,你連那個清淨的體性也沒有那完蛋了,所謂無念是沒有凡夫的分別念,沒有凡夫執著的念,不是沒有聖人清淨心的念,因爲,趕忙是有體性的東西,妄心是無體性的東西,你不要把無念講成什麼都沒有,那是斷滅的思想)
未一正寄四相顯位
先述大意。後釋論文。
此四相。但約真心隨熏(隨這個熏習)。粗細差別。寄說爲四。非約一刹那心(最短的時間就是一刹那,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真心隨著熏習,由微細的煩惱變成粗糙的煩惱,所以,這個粗細差別,粗就是六粗。細就是叁細,寄說爲四,也就是說把這九相分爲生、住、異、滅去討論,不是就一刹那的生、住、異、滅,生、住、異、滅去討論)。明四相也。今就始覺返流還淨。始終生住異滅四相。以明從凡至聖。始覺漸次之分齊(意思就是說開始覺悟,慢慢、慢慢一直進步,分齊就是一種界限,你覺悟到什麼地方,覺悟到什麼層次,然後,破除什麼粗的煩惱,然後,破除細的煩惱)。若總論心性(如果,你要講到清淨心來講)。本來離念。(爲什麼離念?本來就)無生無滅(的東西)。由無明力。迷自心體(迷惑自己的心體)。違寂靜性(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子,把動性當作享受,也就是刺激,我們誤認爲刺激,我們一直不能讓心停下來,比如,電影看完了,那麼,跑去麥當勞吃一吃,你要是叫他在家裏待下來,他等不下來的,他一定要想盡辦法去打打高爾夫球,打乒乓球、排球,打得很累,回來就吃東西,我們人就是這樣子,然後,一直在學習經驗,學習經驗,求生嘛!謀生的技能,從早到晚一直在動態裏面去打轉,回來,靜,那麼這個不是真正的靜,真正的靜,是清淨心的靜,它所謂的靜,是解脫的靜,是自在的靜,而我們平常凡夫的靜是只是說沒有吵鬧,可是,我們那一份微細的執著我們依然放不下,所以,有時候我們自己單獨一個人相處的時候,想一想,我們就會掉眼淚,我們想一想,我們就會愈恨,愈恨,然後,就討厭這個命運的遭遇,對不對?這就是衆生相,所以說,衆生在動態裏面迷惑,就是在靜態裏面也不會覺悟,他根本就沒有所謂真正的靜態,靜是對動講的,動是對靜講的,一樣是無明)。鼓動起念。從細至粗。乃有生住異滅四相。微著不同(微就是細;著就是粗。也就是說生、住、異、滅由細相一直到顯著之相,有所不同。微就是所謂的生相;著就是所謂的滅相)。前後際異(前際不同于後際。意思就是說生相不同于住相,不同于異相、不同于滅相,住不同于生、異、滅,滅不同于生、住、異,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是前後際異)。前際最微(就是最前面的生相無明,生、住、異、滅的生最微細)。名爲生相。後際最著(著就是最粗顯、最顯著)。名爲滅相。故《佛性論》雲。一切有爲法。約前際與生相相應(就前面來說跟生相無明相應)。約後際與滅相相應(就後面來說跟滅相相應)。約中際與住異相相應(就中際來講,生、住、異、滅的住異這個相來相應)。此乃總說。
若別說四相。複有差別。生相唯一。住相有四。異相有二。滅相還一(再看《起信論法數配當圖》
看“四相”,你看四相的生相後面的無明業相,所以,生相唯一就是無明業相;住相有四,能見相、境界相、智相、相續相,住相有四。然後,異相有二個,也就是執取相、計名字相。滅相還一,滅相還一就是起業相。爲什麼只有討論到起業相,因爲一起業必遭果報,所以,不必討論業系苦相。所以說,生相唯一,住相有四,異相有二,滅相還一)。生相一者。名爲業相。由無明力(由無量的力量)。轉彼淨心。不覺心動(沒有覺悟心動)。而有其念(我們一直沒有覺悟,而有其念)。但相見未分(相分跟見分還沒有分開來,也就是說精神跟物質還攝歸到一念不覺的生相無明裏面,就像一只蝸牛,頭角:頭上的兩只角,還沒有伸出來,那還是它的身體)。最極微細。謂之生相。唯佛能知。即下文叁細中初一(對著看上表中叁細中的初一)。六染中後一(你看!叁細中的初一就是無明業相,六染中的後一,六染就是執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第六就是根本業不相應染,所以叫做六染中後一,後一就是最微細)。五意中第一(五意就是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五意中的第一就是業識,所以,對著這個表格來看,就更清楚)。皆此生相攝(都是生相無明來包括)。
住相四者(住相有四,哪四個?上面表格裏面講,能見相就是轉相,境界相就是現相,智相、相續相。好!住相四者,)。一名轉相(轉相的旁邊寫叁個字:能見相。簡單講就是八識的見分。)。由無明力。不覺前之動相。即無動故。轉本有智光。而成能見之妄見(妄見就是八只的見分)。二名現相(現相就是境界相,在旁邊寫:境界相,你有能見,當然就現出境界來)。由無明。依前能見。不了(一切法,爲可得之)無相。于晦昧空中(晦就是昏暗;昧就是不明,在昏暗不明的虛空當中)。結暗爲色(結虛空中的暗爲色。所以,我們這個色身就是結宇宙清淨的四大,然後,變作無明,無明變作暗,暗又變成我們的色,所以,我們的色法還是趕忙所顯現的東西,然後,結暗爲色)。色雜妄相(這個色身就混合妄想。就是我們的分別、執著,然後)。想相爲身(爲什麼?每一分、每一秒都認爲這是我自己)。遂令身境妄現(身體跟境界是妄現出來的)。此二及初謂之叁細(此二就是此轉相跟現相,以及初,初就是無明業相。此二,此轉相跟現相,以及無明的業相,謂之叁細)。並在賴耶位(並在阿賴耶位)。屬不相應心(不相應就是不與心王、心所相應,行相微細不與心王、心所相應,也就是無量億劫來,你無法感受到的,一種微細的煩惱,微細的境界)。叁名智相。由無明迷前自心所現之境(因爲有業相轉變成見、相二分,見分叫做能見相,相分叫做境界相,轉變出來以後,這個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都是因爲生相無明所産生的微細的境界。再來,有了境界的現前,開始有這個智相,這個智相是由無明迷前面的自心所現的境界)。妄起分別染淨之相(這個淨也可以說直接講就是法執,因爲修行人總是認爲自己是清淨的,那麼,這個法執未斷,認爲自己清淨心在修行,這個還是法執未斷,所以,妄起分別的染淨之相)。故雲智也(這個智不是佛陀的智慧之相,而是修行人當中的過程當中,有除掉一點染汙,對染講淨的一個淨相,所以,認爲自己有一點能力,這就是所謂的智也,在凡夫來講,可以說是世智辯聰,在二乘人來講,或者方便菩薩來講,叫做法執,但是,這個智相是需要相當功夫的人,要相當的功夫,要到七地菩薩才有辦法斷掉,這不容易的,就是法執要斷掉,要到七地菩薩)。四名相續相。由無明不了前所分別。空無所有。更複起念。相應不斷(一直執著)。此二同在分別事識(此二就是此智相跟相續相這兩個同在…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