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义▪P35

  ..续本文上一页这样子,你有正知正见,你的发心都是慈悲的,你不可能会迷,因果、良心都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会很清楚的辩认一件事情的存在性,所以,我一直跟徒弟说,我们要为各人的生死负责,不要烦恼别人的生死,你每天要的,就是你这颗清净心,我们有什么事情,我们僧团讨论,大原则掌握好,没事,大家每天观照你的清净自性,初一、十五诵戒,站起来就忏悔,讲自己的过失,不要攻击别人,攻击别人会产生僧团的分裂,你起来忏悔、诵戒,起来就是要念自己的过失,你不要说起来忏悔:他一直不对,那起来忏悔是在忏什么,忏悔是讲自己的不对,那这个僧团就会和合,多讲自己的不是,不要去攻击、伤害别人,纵然,对方有不对,行为很偏差,我们僧团会开会、会讨论的,师父会去主导,这个就是修行,拿我们这个例子来告诉诸位,如果,你们那个公司行号,是、非、好、坏,你要全部放下,看都不要看,听都不要听,要记住!永远不要把别人讲给你听的话去传给第二个人,要不然会伤害,一定会伤害你自己,要记住我这个哲学,最高超的哲学,为什么?因为,传来传去没有一件好事的,一定的道理,那我们怎么样修行,不是自私,照顾自己的念头,要永远心地安祥,要永远保持一个水准平稳,哪怕是天地万物怎么变化,你内心里面不起变化。禅宗里面说:不要在因缘法里面执着,这个就是入道之人,因为,因缘法里面没有道可修,但是,离因缘法又无道可修,何以故?因为,因缘法是生灭法,执着生灭法的东西,是累积的意识形态,不是道,是累积的意识形态,你怎么样才能够入道,因缘法全部放下,包括金钱、名利、男女一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你就有消息,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无念、无住、无相,是诸佛之本,没有用这个修行,你看你怎么下手,你永远不可能下手,你每天烦恼这些世间人,你光是烦恼就烦恼死,我不骗你。师父!看您都没事。没事!一点事情都没有。我要告诉徒弟:你不要烦恼我的生死,你要烦恼你的生死,你不要烦恼师父的是跟非,你要烦恼你自己的是跟非,这个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不能讲:我很有把握,我是怎么样,这样又落入骄傲了,对不对?我又不能跟你讲:我的生死已了,这样子又会落入一个妄语的大戒里面,人家要怎么讲都可以,我想我是一个凡夫,但是,用不着你们徒弟来替我操心,用不着你们来替我操心。你是我的好听众,我也不需要操心你的生死,你不听,我也没有办法,就是这么简单,道理就这么简单,名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就这样子,你跟我结个善缘,你死后,我跟你超度,对不对?因为我每天都有念咒、念佛,写个牌子下去,你不要跟我结恶缘,我连一个牌位都不想跟你写,那不是很糟糕吗?跟我结这个恶缘,我连牌位都不想跟你写,那不好,要跟我结善缘才对,对不对?我替你写个牌位也不错)

  辰二 广显二觉之相(二觉就是一始觉,二本觉) 二

  巳一 始觉

  二 本觉 初中三(初就是始觉,始觉这段分三个段落)

  午一 总标满分二义(满就是圆满,分就是分证,圆满的时候情形是什么?分证的时候是怎么样?)

  二 别辨差别四相(辨生、住、异、灭这四相。四相就是生、住、异、灭)

  三 结明不异本觉(就是结明:始觉最后不异本觉,跟本觉是同一个觉性,没有两个觉)

  午一 总标满分二义

  【又以觉心源故(就像水源一样,心源,源,水源的话,一个开头,当我们觉悟了水源)。名究竟觉(觉悟到心的源的开始,名叫做究竟觉)。不觉心源故(如果不能觉悟到心的根本,一个开始,一个初相)。(那么)非究竟觉。】

  觉即始觉之智(始觉之智:开始觉悟的智慧)。心源者。一心本源也。又生相无明。为染心之源(生相无明,简单讲就是动念:一念无明,无论是一念无明、无始无明、生相无明,或者是业相,所讲的都是同样一个微细的第八意识,或者是《楞严经》所讲的见精,见精就是讲生相无明,虽然是无明,但是已经接近我们的真如自性)。最初一念不觉。三细六粗。五意六染(上个礼拜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把三细六粗、五意六染那个表格把它讲得很清楚)。从迷积迷。以历尘劫。今返流还净。必假始觉有功(我们从无始劫来,一直迷惑、一直迷惑……,经过尘点劫还是一样,现在我们要返流还净,恢复到本来的清净,那么就要假借始觉有功,始觉:当你开始观照、开始觉悟的时候)。觉(悟到最后)破生相(破了生相无明,也就是最微细的无明)。复归一心(恢复到我们这一颗的真心)。始本不二(始本不二就是始觉跟本觉合一叫做不二)。法身全显(法身就全部显现出来)。名究竟觉(所以,禅宗非常的厉害,禅宗没有所谓的始觉,也没有所谓的本觉,没有所谓的能观,也没有所谓的所观,禅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一相、无相就是法身,所以,个性大而化之的人喜欢修禅宗,不喜欢吹毛求疵那种个性的人,就像我这个人,我不喜欢修那个,啰哩啰嗦的很麻烦,这个也很浪费时间,修禅的就无相、就单刀直入、就见性成佛,这个适合懒惰的人修行,如果比较精进的人,一天要订功课,三万、订五万、订十万,对不对?这个很精进,但是,像我的个性比较不适合,我希望无相修行,就像广钦老和尚讲的,行、住、坐、卧不离一句佛号,也不管他念多少,也不管他念得怎么样子,也不需要觉得我在做什么,也没有感觉我在修行,就是很自然地从心中一直念出来,一直显露实相的念佛,求来的不一定真,那么,就从自性显露出来的一种佛号,所以,法身全显,其实也不需要经过很久的时间,有名师的指导,有善知识的指导,很快,你只要用无相修行,在刹那之间就见法身,名究竟觉)。此在佛地。若金刚(金刚地就是等觉)以还(以还就是以下。如果在等觉菩萨以下)。未至心源(还没有觉悟到生相无明,心源就是心的起心动念的开始,没有突破这个生相无明)。始未同本(始觉还不同于本觉叫做始未同本。“始”就是始觉;“未同”就是不同于;“本”就是本觉。始觉还不同于本觉的这个时候)。皆非究竟也(都不能讲究竟)。总标满(就是究竟觉)分(就是分证觉悟。满就是究竟觉悟,分证就是不究竟觉悟)二义竟。

  午二 别辨差别四相(就是生、住、异、灭这四相) 二 未一正寄四相显位(生、住、异、灭来显出各阶层的修行位次的不同,) 二 引释心源无念(也就是说你只要修无念才可以进入真正的清净,我们真正的心是无念,也就是说所谓无念,就是说你一定要在无相里面下手,可是,无相本身并不是说离开一切现象,禅宗里面它有一句话,当你发生烦恼的时候,你当处就要消灭它,这是真正一个修禅的人,这是真正见性的人,比如说,我掉了五万块,我很烦恼,当处你有这个烦恼,当处现在不能隔一分一秒,你现在就要除掉它,除要怎么除,那就要看你个人了,如果,你回光返照说:放在我这里,我用,放在别人那边,他用,那还不见性,因为透过观照,能观、所观的东西放下,那还不是一个见性的人,如果说:好!我这五万块,我就观想布施出去,你虽然说,话说是一个解脱的人,但是,还是一个有念的人,这是说在不得已的状况之下,一个大彻悟的人,他掉了五万块,他还是喜悦,喜悦。为什么喜悦?因为,本来毕竟空相,那么他也很忏悔,为什么?他不注意,但是,他很忏悔的本身,其实,他是悟道,所以,发自清净心里面的妙用,无论他忏悔也好,无论他检讨也好,无论透过语言也好,因为,他都是平等的东西,不管他任何的心态,都是在无念里面。我现在举一例子:凡夫,比如我们演电影,电影的每一分、每一秒,它在晃动的影像,一般众生来讲,他就是看到这个东西,他看到的影像是一直在变化,所以,众生情绪随着高亢、低潮,是因为这个情形,悟道的人,他速度快,他快到他知道这个影像是每一秒钟有几个胶卷跑过去,所以,让我们的眼睛产生一种幻觉,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它本来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所谓静止不是不动,意思就是说因为我们意识形态的连锁反应,等于我们的胶卷一直放映出来所以我们控制不住,那么,悟道的人,他虽然也是这样看这个动态,可是,他可以在每一秒……,任何一个秒里面静止,因为,他知道那个本来不可得相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凡夫,他是一直就像演电影一直影像起来,所以,电影里面演悲剧他就哭,演喜剧,他就乐,对不对?这是凡夫,圣者不一样,在每一个动态的定点里面,时空的交会点里面,它都是静止的,因为,它本来就没有,说时空的将会点是不得已的形容,是不得已的假设,本来无一物的东西,所以说,在动态里面能够悟到真如的东西,他以无所住,也没有所谓来,也没有所谓的去,生死跟涅槃都是同样的东西,我们今天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你一定要正确的观念,我在分析,你就要注意听,这是解脱生死的一个关卡,我们不要把六道轮回,把它画一个圆圈,然后,画六个方向,那是天、那是人、那是阿修罗、那是地狱、这是饿鬼、这是畜生,这个观念是不对的,这是方便用有形象的一个圆圈,来告诉你六道轮回的假相,就是这样,这个是不对的,因为你要有具体的观念,所以在《十四讲表》里面它要画一个圆圈,六道轮回里面,它并不是说我在某一种时间、空间,然后,我画一个圆圈,让你在这里面跳来跳去,它不是这个道理,所谓六道轮回里面,简单讲,缩回来就是在念头里面,它就是在念头里面,直截了当讲,执着、放不下就是六道轮回,你这一念放不下,你现在就是六道轮回,因为你的意识形态必需继续在转变,一定要推动,后面这一秒钟,推动前面这一秒钟,因为,你的执着放不下,你的执着就落入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它一定要推动你,你不得不去投胎,你不得不去投胎,这个叫做六道轮回,如果,当你现在把天地万…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