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物最难放下的东西,你全部把它放下,那没有所谓的六道轮回,你的六道轮回里面不是一个格子里面的形态,简单讲就是收归回来就是你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注意听!就是我们的意识形态,那么意识形态就是不离现前这一念,那你现前这一念,你现在没有把握,你临命终就没有把握。为什么?你这一念会一直推动你临命终,临命终也是意识形态,你不要把六道轮回画成一个格子,那是讲解方便的东西,讲解方便才这样子,所以,要不然,为什么毕竟的道理,中观第一谛的道理里面讲,无生死,也无所谓的涅槃,没有所谓的六道轮回,也无佛道可成,也无众生可度,实无一切相执不得、取不得,就是见性成佛道。为什么它这样讲?就是这样讲。所以说,我们把影像当作真实,那就是要你的命的六道轮回的观念,我们把呈现在我们生命里面影像的东西当作是真实,你就落入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就是意识形态,就产生了分别,就产生了执着,执着就是六道轮回。所以,禅宗里面告诉我们:恨是轮回相,嫉妒是轮回相,执着是轮回相,分别是轮回相,刹那生灭,取舍是分别相,取舍是轮回相,所以,他们解释的轮回跟我们观念的轮回不是这样子。我们一直说:我会不会轮回,你不必问别人,你问你现在,你现在有没有那种念头,你有没有强烈地取舍心,有!那你就是轮回相,那就不用讲,不要等到临命终,你问别人说:我会不会六道轮回?你根本不必问他,你先问你自己,我放得下吗?放不下,放不下就六道轮回嘛!比如说,我现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对不对?常问人家:我临命终有没有把握?你为什么不问你自己,你现在有没有把握,很简单的道理,你现在没有把握,你生死就没有把握,很容易,为什么?因为意识形态它一直存在,那么无量亿劫来,我们就是意识形态的转变,它构成我们生命的生死流,同学们!修行你说很难,是很难,但是,你把时间拉长,百年后你根本不存在这个世间你执着什么,我就搞不清楚,你为什么要执着什么,你为什么要在这个是非里面放不下,我一直弄不懂你为什么这样,你哪一样看不透彻。我们为什么轮回相?很简单!像电视报导的,有一个中医师,他看人家的病,他中药里面夹杂着西药,类固醇吃下去以后,结果肾脏坏掉了,就被人家告,我如果不起这个贪念,中药就中药嘛!加这些干什么?就没有这个事情。所以,我们今天所有的众生,因为有我相,因为有我执,所以,在境界里面一起分着高低、善恶、美丑,在事相里面一直没有办法摆脱这个影现出来错误的阴影,因此,一直认为它是真实性,那么真实性的东西就在相里面摆脱不了,摆脱不了,我们的生命就继续延续下去,所以说,从迷一直到迷,到今天,我们一直没有办法。释心源无念,如果你要修行,你就要用无念,无念简单讲就是无相,见一切相,即相离相叫做无念,注意!无念是没有妄念,不是没有正念,你要搞清楚,不是连那个清净的体性也没有,如果,你连那个清净的体性也没有那完蛋了,所谓无念是没有凡夫的分别念,没有凡夫执着的念,不是没有圣人清净心的念,因为,赶忙是有体性的东西,妄心是无体性的东西,你不要把无念讲成什么都没有,那是断灭的思想)
未一正寄四相显位
先述大意。后释论文。
此四相。但约真心随熏(随这个熏习)。粗细差别。寄说为四。非约一刹那心(最短的时间就是一刹那,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真心随着熏习,由微细的烦恼变成粗糙的烦恼,所以,这个粗细差别,粗就是六粗。细就是三细,寄说为四,也就是说把这九相分为生、住、异、灭去讨论,不是就一刹那的生、住、异、灭,生、住、异、灭去讨论)。明四相也。今就始觉返流还净。始终生住异灭四相。以明从凡至圣。始觉渐次之分齐(意思就是说开始觉悟,慢慢、慢慢一直进步,分齐就是一种界限,你觉悟到什么地方,觉悟到什么层次,然后,破除什么粗的烦恼,然后,破除细的烦恼)。若总论心性(如果,你要讲到清净心来讲)。本来离念。(为什么离念?本来就)无生无灭(的东西)。由无明力。迷自心体(迷惑自己的心体)。违寂静性(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把动性当作享受,也就是刺激,我们误认为刺激,我们一直不能让心停下来,比如,电影看完了,那么,跑去麦当劳吃一吃,你要是叫他在家里待下来,他等不下来的,他一定要想尽办法去打打高尔夫球,打乒乓球、排球,打得很累,回来就吃东西,我们人就是这样子,然后,一直在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求生嘛!谋生的技能,从早到晚一直在动态里面去打转,回来,静,那么这个不是真正的静,真正的静,是清净心的静,它所谓的静,是解脱的静,是自在的静,而我们平常凡夫的静是只是说没有吵闹,可是,我们那一份微细的执着我们依然放不下,所以,有时候我们自己单独一个人相处的时候,想一想,我们就会掉眼泪,我们想一想,我们就会愈恨,愈恨,然后,就讨厌这个命运的遭遇,对不对?这就是众生相,所以说,众生在动态里面迷惑,就是在静态里面也不会觉悟,他根本就没有所谓真正的静态,静是对动讲的,动是对静讲的,一样是无明)。鼓动起念。从细至粗。乃有生住异灭四相。微著不同(微就是细;著就是粗。也就是说生、住、异、灭由细相一直到显著之相,有所不同。微就是所谓的生相;著就是所谓的灭相)。前后际异(前际不同于后际。意思就是说生相不同于住相,不同于异相、不同于灭相,住不同于生、异、灭,灭不同于生、住、异,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是前后际异)。前际最微(就是最前面的生相无明,生、住、异、灭的生最微细)。名为生相。后际最著(著就是最粗显、最显著)。名为灭相。故《佛性论》云。一切有为法。约前际与生相相应(就前面来说跟生相无明相应)。约后际与灭相相应(就后面来说跟灭相相应)。约中际与住异相相应(就中际来讲,生、住、异、灭的住异这个相来相应)。此乃总说。
若别说四相。复有差别。生相唯一。住相有四。异相有二。灭相还一(再看《起信论法数配当图》
看“四相”,你看四相的生相后面的无明业相,所以,生相唯一就是无明业相;住相有四,能见相、境界相、智相、相续相,住相有四。然后,异相有二个,也就是执取相、计名字相。灭相还一,灭相还一就是起业相。为什么只有讨论到起业相,因为一起业必遭果报,所以,不必讨论业系苦相。所以说,生相唯一,住相有四,异相有二,灭相还一)。生相一者。名为业相。由无明力(由无量的力量)。转彼净心。不觉心动(没有觉悟心动)。而有其念(我们一直没有觉悟,而有其念)。但相见未分(相分跟见分还没有分开来,也就是说精神跟物质还摄归到一念不觉的生相无明里面,就像一只蜗牛,头角:头上的两只角,还没有伸出来,那还是它的身体)。最极微细。谓之生相。唯佛能知。即下文三细中初一(对着看上表中三细中的初一)。六染中后一(你看!三细中的初一就是无明业相,六染中的后一,六染就是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第六就是根本业不相应染,所以叫做六染中后一,后一就是最微细)。五意中第一(五意就是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五意中的第一就是业识,所以,对着这个表格来看,就更清楚)。皆此生相摄(都是生相无明来包括)。
住相四者(住相有四,哪四个?上面表格里面讲,能见相就是转相,境界相就是现相,智相、相续相。好!住相四者,)。一名转相(转相的旁边写三个字:能见相。简单讲就是八识的见分。)。由无明力。不觉前之动相。即无动故。转本有智光。而成能见之妄见(妄见就是八只的见分)。二名现相(现相就是境界相,在旁边写:境界相,你有能见,当然就现出境界来)。由无明。依前能见。不了(一切法,为可得之)无相。于晦昧空中(晦就是昏暗;昧就是不明,在昏暗不明的虚空当中)。结暗为色(结虚空中的暗为色。所以,我们这个色身就是结宇宙清净的四大,然后,变作无明,无明变作暗,暗又变成我们的色,所以,我们的色法还是赶忙所显现的东西,然后,结暗为色)。色杂妄相(这个色身就混合妄想。就是我们的分别、执着,然后)。想相为身(为什么?每一分、每一秒都认为这是我自己)。遂令身境妄现(身体跟境界是妄现出来的)。此二及初谓之三细(此二就是此转相跟现相,以及初,初就是无明业相。此二,此转相跟现相,以及无明的业相,谓之三细)。并在赖耶位(并在阿赖耶位)。属不相应心(不相应就是不与心王、心所相应,行相微细不与心王、心所相应,也就是无量亿劫来,你无法感受到的,一种微细的烦恼,微细的境界)。三名智相。由无明迷前自心所现之境(因为有业相转变成见、相二分,见分叫做能见相,相分叫做境界相,转变出来以后,这个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都是因为生相无明所产生的微细的境界。再来,有了境界的现前,开始有这个智相,这个智相是由无明迷前面的自心所现的境界)。妄起分别染净之相(这个净也可以说直接讲就是法执,因为修行人总是认为自己是清净的,那么,这个法执未断,认为自己清净心在修行,这个还是法执未断,所以,妄起分别的染净之相)。故云智也(这个智不是佛陀的智慧之相,而是修行人当中的过程当中,有除掉一点染污,对染讲净的一个净相,所以,认为自己有一点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智也,在凡夫来讲,可以说是世智辩聪,在二乘人来讲,或者方便菩萨来讲,叫做法执,但是,这个智相是需要相当功夫的人,要相当的功夫,要到七地菩萨才有办法断掉,这不容易的,就是法执要断掉,要到七地菩萨)。四名相续相。由无明不了前所分别。空无所有。更复起念。相应不断(一直执着)。此二同在分别事识(此二就是此智相跟相续相这两个同在…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