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明生滅因緣義竟。
寅二 顯所依因緣體(這個因緣的體性是依什麼) 二
卯一 略明緣起甚深 二 廣顯緣起差別
卯一 略明緣起甚深
【依無明熏習(因爲無明熏習很厲害,根本無明熏習,是不是?)。所起識者(所起識者:所起的這個分別相)。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覺。謂依菩薩。從初正信(從初正信就是開始發起信心,正信就是不動搖的時候,就是等于是十住位,從初住到十住位,都是在培養正信,從初住位到十住位,都一起在培養這個信心,所以,要談到正信,這還不是很容易的。所謂正信是什麼意思?就是信佛以後依法不依人而永遠不受到動搖,而不是像風中毛的衆生,毛,風吹東邊,它就飄到西邊來,從西邊飄過來,它就跑到東邊去,隨風飄動,這沒有正信。簡單講正信就是于正知正見的理,他依法覺察到真理的存在性,然後,不受到人爲因素的動搖,這叫做正信,因爲人爲的因素裏面他是生滅的,他有染淨的分別心,可是,佛所講的法,他沒有對立,所以,依法正知正見,永遠不受到生滅的因緣相裏面動搖,這就是真正的正信,不動搖了,開始用這種心,怎麼樣?)。發心觀察。(然後,到最後)若證法身(法身就是無相。如果,你證悟到佛的無相的法身,有的人修行很快,他修行,一下子單刀直入就進入無相,修行的時間長短要看這個人的執著跟不執著,你看得開嗎?如果,你看不開,那注定你要六道輪回,你要修很長、很長…,因爲,你有相修行,在累積的因緣法裏面你始終不可能獲得到法身,簡單講,你于因緣法很清楚,放下因緣的對立的分別執著性,用一個很清淨心,就像鏡子一樣照射,但是,永遠不被染汙,那你馬上進入無相的法身,馬上證果,馬上就得大自在、得解脫,你什麼時候肯用無相,什麼時候解脫,所以,修行人要使出殺手锏出來,殺手锏就是無相法,單刀直入就進入佛的空性狀態,那什麼事情就清涼有勁。若證法身:你就證悟到法身清清淨淨的,可是,我們衆生就是這樣,衆生要叫他不著相,那這個簡直難如登天。如果,你今天你對師父很有信心,嗯!講得非常好!明天你出去外面,第一天,人家跟你講:唉!師父多壞、多壞……,你可能:你不要講師父的壞話,明天再來,第二次第二個人,再批評,真的嗎?無風不起浪,開始有一點動搖,然後,第叁天,第叁次再批評,這鐵定是很壞的,不然,這麼多人講他壞,所以說,哪有那麼簡單,修到堅固不壞的信心,沒有那麼容易的,你以爲你不受到影響,我告訴你,隨隨便便兩、叁句話你就倒了,哪裏不受影響,你哪裏是依法不依人,你都是依人不依法,沒有那麼簡單的,所以說,哪一個人是無相法,無相法是空性,誰去講什麼你都不會動搖,這個就是真正的了不起的大修行人。發心觀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才知道一點點)。乃至(就是超越。乃至)菩薩究竟地(一定要到菩薩最後究竟地)。不能盡知。唯佛窮了(一定要到成佛的階段)。】
首句牒上(依照上面)。所說依根本無明熏習力。所起之業識。良由(因爲)此識甚深(因爲這個意識甚深,無明甚深)。最極微細。(無明)非凡夫所知境界。亦非二乘。人空智慧所覺(人空就是破我執叫做人空,把一個五蘊身看得很開,你看!已經破掉我執的人,還沒有辦法覺察到佛的境界,還沒有辦法覺察到微細的無明境界,所以,我們今天講經說法,結個善緣就是我們有《起信論》的根器結善緣,那還是要求生極樂世界,連破我執的人都還不能明了無明,哪一個破我執,破我執的舉手?對不對?連我執都沒有辦法,破我執就證阿羅漢果了,不可能就要念佛嘛!念念相續嘛!就是要念佛嘛!對不對?)。以二乘但破見思。不了無明(你想,那個二乘人都沒有辦法了解無明了,更何況我們這個凡夫呢?)。此無明所起識。故不能知。菩薩十信之初發心。即觀本識(觀照這個本識,不生不滅的本識)。自性緣起。因緣之體。得成正信(了解因緣起本來是性空,按照這個空性不離緣起,緣起不壞性空)。叁賢位中。意言比觀(比觀就是比例而觀,比如說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慢慢、慢慢……,一步、一步來觀照)。故雲觀察。若登地(就是初地菩薩破無明見法身)。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得少分知(才了解一點點。開玩笑!初地菩薩的功夫到何等的境界,那也不得了了,是不是?見法身就是見到空相,是諸法空相,見到不生不滅的空相)。乃至第十菩薩究竟地。以其但覺住相(住相就是生、住、異、滅的住,生、住、異、滅,法執堅住叫做住相)。(無明)不覺生相(無明就是說我們不覺悟到這個生相的無明,所以說,但覺住相無明,還不覺悟生相無明)。猶不能盡知。唯佛如來。四相夢覺(只有佛了解這個生、住、異、滅,很清楚)。五住惑盡(五住的煩惱盡了)。方得窮源了當。誠哉頓悟之難也(我們了解直指人心,明心見性,見到那個不生不滅如來智慧的德相,這是何等的困難,何等的困難。所以,告訴諸位:不要說證到佛果,當今世間要找到一個開悟的人,都已經難如登天,非常之不容易,如鳳毛麟角,鳳毛麟角)。
【何以故。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怎麼樣?從本已來就是自性清淨,而變成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個自性清淨心)。爲無明所染。有其染心(有了這個染汙的心)。雖有染(汙)心。(但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而常恒不變。是故此義。唯佛能知。】
此征釋甚深所以(現在問以及解釋,爲什麼這個義釋那麼深,這是原因,所以就是原因,這個是問答,然後,這個甚深的原因是什麼)。問。何故此識唯佛窮了(爲什麼這個無明只有佛才了解、窮盡、了達呢!)。答。是心本來。自性清淨。此緣起體。即因也(這個緣起的體性就是我們的因)。最初一念不覺。妄起而有無明。此緣起由(“由”就是因,這緣起之因)。即緣也(這個就是緣起的因,那麼就是緣)。爲無明故(因爲有無明,就是一念不覺)。有其染心(就是染汙的心)。此緣起相。不染而染也(本不染,不染就是本性,本性本來不染,攝影師,一念妄動而染)。雖有染心。而心體常恒不變。此在迷位。染而不染也。是故者。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故。此義甚深(這個道理是很深的)。非叁賢(叁賢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所了。十聖(就是初地到十地叫做十聖)可知。唯佛一人。乃能盡知(只有佛一個人完全知道,就是完全了解無明,所以,你罵人家:你這無明的衆生。那你也差不多,五十步笑百步:差不多,只有佛夠資格罵人家:你這無明的衆生。佛比較不會罵人,佛罵人比較不會有藝術,佛罵人都罵:你這個癡人,不太好聽,要是我們孔子就很會罵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哇!這罵得太漂亮了,朽木不可雕,腐材不可雕,木材本來就爛了,你怎麼雕,雕到死,也雕不起來,雕不起來就丟掉,所以,我這個最厲害,我這個人就是用放棄的,這個人如果沒有辦法教,丟掉,很簡單,也不用雕他,放著,讓螞蟻吃,才不管他,管他去死,對不對?我也不是佛,也沒有那種耐性,孔子就很了不起,世界上最會罵人的就是孔子,罵得讓你:哇!又贊歎他,哇!孔子您怎麼那麼行,朽木不可雕,哇!這個罵得太漂亮了,佛比較不會罵人,佛罵:你這個癡人,聽起來還是不太好聽,(法師笑)罵人愚癡,不太好聽,如果,我們佛陀像孔老夫子學一招罵人,那也是不得了的佛陀,連罵人也是很敬佩的)。《勝鬘經》雲。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不容易了解)。彼心爲煩惱所染(我們這個清淨心被煩惱所染汙)。亦難了知(同學們!只有一種情形可以了知,就是常常回光返照,常常回光返照,同學們!回光返照就是下手的根本,如果一個人你不常常回光返照的話,你會被煩惱牽著走,那麼一天、一天所結的煩惱業愈來愈深,就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愈滾愈大,如果,你今天有回光返照的心,你今天消一點掉,消一點……,放下一點習氣,放下一點煩惱,今天放一點,明天放一點,放久了,他就會放了,他就會沒有了,將來,你想要放,就沒有東西可以放了,所以,大徹大悟的人,你叫他煩惱,那很難,他不曉得要煩惱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連生命,他都沒有關系了,你要叫他煩惱什麼,能緣的八識見分,他知道這是虛妄的,所緣的相分他也知道這個山河大地都是虛妄的,他都不怕死了,你叫他煩惱什麼,對不對?所以,聖者你要叫他煩惱,一念要他煩惱都很難,他不曉得要煩惱什麼,他眼睛看的、耳朵聽的,統統沒事,天地萬物的變化,他知道這是生滅法的東西,他什麼事情都沒事,他要煩惱什麼,坐在那裏就沒事。老和尚!麻煩您煩惱一下。精神病!我又不曉得要煩惱什麼。老和尚說:百年後要往生就像睡覺一樣那麼自然,你看你行嗎?你睡得著嗎?百年以後你要死的時候,眼睛睜得很大。廣欽老和尚說:百年以後我們要往生就像睡覺一樣那麼自然,你行嗎?這還是很大的功夫,很深厚的功夫,什麼都放得下,他眼睛怎會不閉起來,就那麼自然,百年後要往生就是像睡覺一樣:啊!我要走了,就這麼簡單,對不對?平常那種心境的功夫,那個舍、放下、金錢、名利,是是非非到老和尚的心中,他連動都不動,連看都不看,連談都不談,他那種功夫,他不會拿別人的錯誤來煩惱自己,你放心,誰對不起他,他覺得這難能可貴,爲什麼?因爲一切相都是覺悟相,你不記得嗎?智慧是發揮在一切相裏面,所以,《維摩诘經》裏面:沒有所謂的淨法,也沒有所謂的染法,無垢亦無淨:不垢不淨,對不對?你不垢不淨的話,當然就是大自在解脫的人)。乃至結雲。唯佛能知。同此義也。
卯二 廣顯緣起差別 五(因緣生、因緣滅當然就有差別相)
辰一 明染心緣起根源
二 判染心差別分位
叁 顯無明治斷階級
四 釋相應不相應義
五 辨智礙煩惱…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