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明生灭因缘义竟。
寅二 显所依因缘体(这个因缘的体性是依什么) 二
卯一 略明缘起甚深 二 广显缘起差别
卯一 略明缘起甚深
【依无明熏习(因为无明熏习很厉害,根本无明熏习,是不是?)。所起识者(所起识者:所起的这个分别相)。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从初正信就是开始发起信心,正信就是不动摇的时候,就是等于是十住位,从初住到十住位,都是在培养正信,从初住位到十住位,都一起在培养这个信心,所以,要谈到正信,这还不是很容易的。所谓正信是什么意思?就是信佛以后依法不依人而永远不受到动摇,而不是像风中毛的众生,毛,风吹东边,它就飘到西边来,从西边飘过来,它就跑到东边去,随风飘动,这没有正信。简单讲正信就是于正知正见的理,他依法觉察到真理的存在性,然后,不受到人为因素的动摇,这叫做正信,因为人为的因素里面他是生灭的,他有染净的分别心,可是,佛所讲的法,他没有对立,所以,依法正知正见,永远不受到生灭的因缘相里面动摇,这就是真正的正信,不动摇了,开始用这种心,怎么样?)。发心观察。(然后,到最后)若证法身(法身就是无相。如果,你证悟到佛的无相的法身,有的人修行很快,他修行,一下子单刀直入就进入无相,修行的时间长短要看这个人的执着跟不执着,你看得开吗?如果,你看不开,那注定你要六道轮回,你要修很长、很长…,因为,你有相修行,在累积的因缘法里面你始终不可能获得到法身,简单讲,你于因缘法很清楚,放下因缘的对立的分别执着性,用一个很清净心,就像镜子一样照射,但是,永远不被染污,那你马上进入无相的法身,马上证果,马上就得大自在、得解脱,你什么时候肯用无相,什么时候解脱,所以,修行人要使出杀手锏出来,杀手锏就是无相法,单刀直入就进入佛的空性状态,那什么事情就清凉有劲。若证法身:你就证悟到法身清清净净的,可是,我们众生就是这样,众生要叫他不着相,那这个简直难如登天。如果,你今天你对师父很有信心,嗯!讲得非常好!明天你出去外面,第一天,人家跟你讲:唉!师父多坏、多坏……,你可能:你不要讲师父的坏话,明天再来,第二次第二个人,再批评,真的吗?无风不起浪,开始有一点动摇,然后,第三天,第三次再批评,这铁定是很坏的,不然,这么多人讲他坏,所以说,哪有那么简单,修到坚固不坏的信心,没有那么容易的,你以为你不受到影响,我告诉你,随随便便两、三句话你就倒了,哪里不受影响,你哪里是依法不依人,你都是依人不依法,没有那么简单的,所以说,哪一个人是无相法,无相法是空性,谁去讲什么你都不会动摇,这个就是真正的了不起的大修行人。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才知道一点点)。乃至(就是超越。乃至)菩萨究竟地(一定要到菩萨最后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一定要到成佛的阶段)。】
首句牒上(依照上面)。所说依根本无明熏习力。所起之业识。良由(因为)此识甚深(因为这个意识甚深,无明甚深)。最极微细。(无明)非凡夫所知境界。亦非二乘。人空智慧所觉(人空就是破我执叫做人空,把一个五蕴身看得很开,你看!已经破掉我执的人,还没有办法觉察到佛的境界,还没有办法觉察到微细的无明境界,所以,我们今天讲经说法,结个善缘就是我们有《起信论》的根器结善缘,那还是要求生极乐世界,连破我执的人都还不能明了无明,哪一个破我执,破我执的举手?对不对?连我执都没有办法,破我执就证阿罗汉果了,不可能就要念佛嘛!念念相续嘛!就是要念佛嘛!对不对?)。以二乘但破见思。不了无明(你想,那个二乘人都没有办法了解无明了,更何况我们这个凡夫呢?)。此无明所起识。故不能知。菩萨十信之初发心。即观本识(观照这个本识,不生不灭的本识)。自性缘起。因缘之体。得成正信(了解因缘起本来是性空,按照这个空性不离缘起,缘起不坏性空)。三贤位中。意言比观(比观就是比例而观,比如说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慢慢、慢慢……,一步、一步来观照)。故云观察。若登地(就是初地菩萨破无明见法身)。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得少分知(才了解一点点。开玩笑!初地菩萨的功夫到何等的境界,那也不得了了,是不是?见法身就是见到空相,是诸法空相,见到不生不灭的空相)。乃至第十菩萨究竟地。以其但觉住相(住相就是生、住、异、灭的住,生、住、异、灭,法执坚住叫做住相)。(无明)不觉生相(无明就是说我们不觉悟到这个生相的无明,所以说,但觉住相无明,还不觉悟生相无明)。犹不能尽知。唯佛如来。四相梦觉(只有佛了解这个生、住、异、灭,很清楚)。五住惑尽(五住的烦恼尽了)。方得穷源了当。诚哉顿悟之难也(我们了解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到那个不生不灭如来智慧的德相,这是何等的困难,何等的困难。所以,告诉诸位:不要说证到佛果,当今世间要找到一个开悟的人,都已经难如登天,非常之不容易,如凤毛麟角,凤毛麟角)。
【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怎么样?从本已来就是自性清净,而变成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个自性清净心)。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有了这个染污的心)。虽有染(污)心。(但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
此征释甚深所以(现在问以及解释,为什么这个义释那么深,这是原因,所以就是原因,这个是问答,然后,这个甚深的原因是什么)。问。何故此识唯佛穷了(为什么这个无明只有佛才了解、穷尽、了达呢!)。答。是心本来。自性清净。此缘起体。即因也(这个缘起的体性就是我们的因)。最初一念不觉。妄起而有无明。此缘起由(“由”就是因,这缘起之因)。即缘也(这个就是缘起的因,那么就是缘)。为无明故(因为有无明,就是一念不觉)。有其染心(就是染污的心)。此缘起相。不染而染也(本不染,不染就是本性,本性本来不染,摄影师,一念妄动而染)。虽有染心。而心体常恒不变。此在迷位。染而不染也。是故者。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故。此义甚深(这个道理是很深的)。非三贤(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所了。十圣(就是初地到十地叫做十圣)可知。唯佛一人。乃能尽知(只有佛一个人完全知道,就是完全了解无明,所以,你骂人家:你这无明的众生。那你也差不多,五十步笑百步:差不多,只有佛够资格骂人家:你这无明的众生。佛比较不会骂人,佛骂人比较不会有艺术,佛骂人都骂:你这个痴人,不太好听,要是我们孔子就很会骂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哇!这骂得太漂亮了,朽木不可雕,腐材不可雕,木材本来就烂了,你怎么雕,雕到死,也雕不起来,雕不起来就丢掉,所以,我这个最厉害,我这个人就是用放弃的,这个人如果没有办法教,丢掉,很简单,也不用雕他,放着,让蚂蚁吃,才不管他,管他去死,对不对?我也不是佛,也没有那种耐性,孔子就很了不起,世界上最会骂人的就是孔子,骂得让你:哇!又赞叹他,哇!孔子您怎么那么行,朽木不可雕,哇!这个骂得太漂亮了,佛比较不会骂人,佛骂:你这个痴人,听起来还是不太好听,(法师笑)骂人愚痴,不太好听,如果,我们佛陀像孔老夫子学一招骂人,那也是不得了的佛陀,连骂人也是很敬佩的)。《胜鬘经》云。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不容易了解)。彼心为烦恼所染(我们这个清净心被烦恼所染污)。亦难了知(同学们!只有一种情形可以了知,就是常常回光返照,常常回光返照,同学们!回光返照就是下手的根本,如果一个人你不常常回光返照的话,你会被烦恼牵着走,那么一天、一天所结的烦恼业愈来愈深,就像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愈滚愈大,如果,你今天有回光返照的心,你今天消一点掉,消一点……,放下一点习气,放下一点烦恼,今天放一点,明天放一点,放久了,他就会放了,他就会没有了,将来,你想要放,就没有东西可以放了,所以,大彻大悟的人,你叫他烦恼,那很难,他不晓得要烦恼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连生命,他都没有关系了,你要叫他烦恼什么,能缘的八识见分,他知道这是虚妄的,所缘的相分他也知道这个山河大地都是虚妄的,他都不怕死了,你叫他烦恼什么,对不对?所以,圣者你要叫他烦恼,一念要他烦恼都很难,他不晓得要烦恼什么,他眼睛看的、耳朵听的,统统没事,天地万物的变化,他知道这是生灭法的东西,他什么事情都没事,他要烦恼什么,坐在那里就没事。老和尚!麻烦您烦恼一下。精神病!我又不晓得要烦恼什么。老和尚说:百年后要往生就像睡觉一样那么自然,你看你行吗?你睡得着吗?百年以后你要死的时候,眼睛睁得很大。广钦老和尚说:百年以后我们要往生就像睡觉一样那么自然,你行吗?这还是很大的功夫,很深厚的功夫,什么都放得下,他眼睛怎会不闭起来,就那么自然,百年后要往生就是像睡觉一样:啊!我要走了,就这么简单,对不对?平常那种心境的功夫,那个舍、放下、金钱、名利,是是非非到老和尚的心中,他连动都不动,连看都不看,连谈都不谈,他那种功夫,他不会拿别人的错误来烦恼自己,你放心,谁对不起他,他觉得这难能可贵,为什么?因为一切相都是觉悟相,你不记得吗?智慧是发挥在一切相里面,所以,《维摩诘经》里面:没有所谓的净法,也没有所谓的染法,无垢亦无净:不垢不净,对不对?你不垢不净的话,当然就是大自在解脱的人)。乃至结云。唯佛能知。同此义也。
卯二 广显缘起差别 五(因缘生、因缘灭当然就有差别相)
辰一 明染心缘起根源
二 判染心差别分位
三 显无明治断阶级
四 释相应不相应义
五 辨智碍烦恼…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