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简称我爱,简单讲见爱粗惑就是见、思二惑,这个粗惑来讲,三界内的统统叫做粗惑,见爱)。说名意识。即意之识也(意之识就是意识以意为根本,意所产生的分别,简单讲意就是一种微细的思想,识就是一种粗糙的分别)。依诸凡夫者(按照诸位凡夫)。简非圣人(当然就不是圣人,就不是圣人,意思是凡夫)。以圣人断见思。破我执故(我们现在连见思二惑名相都弄不清楚,更不用说破,就是知道也不想去放下,不去破它)。
取著转深者(你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就是种种的执着,一直拼死命地就是不肯放下,听到圣人的道理也不肯放下,执自己的看法以为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要追求快乐,但是,他不晓得执着就像一种痛苦的深渊里面而自取的,可是,他又不肯舍掉自己不好的境界,因为,他没有碰到善知识,就算有碰到善知识,因为习气烦恼重,一下子又转不过来,所以,修行它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碰到境界、逆境,各种的哭泣、伤心,破碎的心,然后,种种的磨炼,切割的伤痕,然后,慢慢……,成熟、成熟……,等到最后的境界就是说一切境界都不执着,流过多少的眼泪,流过多少的伤心的眼泪,他才有这么样子的一天,所以,修行毕竟还是要由事相直接去磨练才有办法,单单在理念上是没有用的,所以,精进是必需的,虽然说,理上是佛,但是我们在事相上是执着的习气太重了,执着的习气太重,你一定要在相上能够放得下,这个叫做真的功夫,单单谈理论的话,这个大家都会,对不对?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真的金钱现前,你才能论断你是不是真的不执着,是不是?我不计较、我有宽恕的心,那要真正人家对不起你的时候,你才能够显示出你是不是真的不执着,你真的是不是一个宽恕的人,是不是一个慈悲的人,所以说,佛无相,佛无相,四大菩萨就是他的相,他在智慧的显现里面就像文殊师利菩萨,悲心里面就像观世音,愿力里面就像地藏王,行持里面就像普贤,普贤菩萨,佛的法身是无相的,所以说,所有的相都不离法身,法身就是智慧,无相的智慧叫做法身,无相的智慧就可以遍整个一切的时间、空间的显现出来,显现出来就是当处发生,你当处就是显出智慧,任何一个事相你都可以显现出你的智慧出来,所以,智慧高超的人,他怎么样跟智慧愚痴的人,他怎么谈都谈不来,不是智慧高超的人,容不下智慧愚痴的人,智慧高超的人他是无相,智慧愚痴的人拼命要要求智慧高超的人要顺从他,智慧高超的人要顺从他就死路一条,可是,他又不能体会境界高的人的心境是什么,所以,两个人就在那里争执,争执,世间人看的时候就认为智慧高的人也是很无聊,为什么跟他争执,所以,智慧高超的人,他到最后是一种无奈,在这个世间普度众生是一种无奈,没有办法伸展他的智慧,伸展他的智慧,所以,在相上发挥才能显现智慧的东西出来,要不然,你智慧是什么东西,我现在坐在这里,你怎么知道我有没有智慧,我把眼睛闭起来,你怎么知道他的智慧是什么,但是,我把眼睛闭起来,不表示我没有智慧,等一下你碰到事情显现,事情来到手的时候,听了师父讲两、三句话,我马上就可以处理事情,而且单刀直入,一看,智慧就显现出来,所以,智慧,他动的时候,他不会消失,静的时候,他也不会增加,他静的时候清清楚楚,用出来的时候惊天动地,虽然惊天动地,他又是无相,而无相里面,本身他又是解脱,这个就是了不起,所以说,过神入化,就像神一样走过去,就像看得很清楚,但是要找,又没有,可是没有,他又很清楚,所以说,真正大智慧的人,他不能离开这个相,离相没有智慧可以显现,智慧本身是无形的,寂灭的法身他怎么能够……,所以说,你成佛,你不度众生,成佛一点意义都没有,对不对?你成佛,你不度众生,你一点意义都没有,他一切都归入寂灭,对不对?所以说,真正的意义是在因地上,不是在果地上,真正的意义是佛他倒驾慈航,所以,我们崇拜他,今天如果说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拿一支扇子在那边凉,在那里扇风,热得要命,你又吃尽苦头,虽然他超越了,可是,他的智慧一直显现在一切生命的事相里面,让我们体会到真理的一种超越性,这就是伟大的人,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所以,了不起的人,他是理事圆融,而不是执理废事,他一定是理事圆融,他站在理上来讲,它是空性、是般若的智慧,在事相里面发挥得淋漓尽致,统统是大智慧般若的显现。这个人很有智慧,你怎么知道我很有智慧,我不讲话,你知道我有智慧吗?不知道。讲起来,哇!滔滔不绝,讲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这个就是智慧,所以说,人家讲:师父!师父!什么叫做见性?傻瓜!你没有听到我在讲话吗?讲话也是见性?当然,讲话不是见性在作用,那是什么在作用,而在就在作用,所以说,道在屎尿中,道在行住坐卧中,道在语默动静中,哪一个时空他都是见性的东西,何以故?智慧不拘时空故,任何的智慧都不会拘限在任何的时空里面,有智慧的人,他到哪里他都有智慧。取着转深者)。于前苦乐等境。不了(不了解这个世间)虚妄(世间人不了解这个虚妄,这还有话讲,我们学佛的人学到七、八年了,还是一直放不下,这像什么东西!你明明知道这个世间是虚妄的东西)。深起执著。非但心外取境。亦复于身计我(还在这个身体执着一个我)。于尘计所(所就是我所拥有的,意思就是说我所拥有的、附带的,附带的一个我执,执着一个色身是我,那么所有的外境:这是我的冰箱,我的车子,这是我的房子,这是我的老婆,这是我的儿子,以为有一个永恒性)。或计即蕴是我(即蕴是我就是执着五蕴认为是我,或者是离开五蕴另外有一个我)。离蕴是我等(以为说执着一个五蕴是我,或者是离开一个五蕴是我,那不对)。种种妄执。此显计我之相(就是显示出执着一个我的相)。出其惑体。随事攀缘二句(因为,此显计我之相,执着一个我,出其惑体,随事攀缘二句,那么就是显不出我们迷惑的体性,然后,随这个因缘攀缘,一直执着这二句)。明所依缘。但随前尘之事。攀于倒境之缘(所以说,你一定要弄清楚,有的人讲:得道高僧,我看到一个得道的高僧,你是哪个道?是道理的道,还是颠倒的倒,要弄清楚,你真是是得倒的大德,得到颠倒妄想的大德,你搞不清楚,还以为得道的高僧,得到颠倒的迷惑的众生的相攀于倒境之缘)。循尘分别(借着这个尘继续去分别)。不了正理(他完全不了解正知正见的道理是什么)。名为意识(简单讲意识就是颠倒、就是迷惑、就是分别、就是执着)。起惑造业。全系此识。故论(“故论”:论就是《大乘起信论》。所以,这个《大乘起信论》)不别出(另外地列出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意都不列出来,因为,这个是造业最厉害的,不必再列出前五识,所以说,故论不别出五识。所以,这个《大乘起信论》,不另外写出眼、耳、鼻、舌、身、意,它不必要,它直接讨论第六意识的意识状态就可以)。
亦名分离识者(什么叫分离识?)。依于六根。(个)别取(着)六尘。故云分离(所以叫做分离)。问。意缘法尘。何以通取六尘(意思就是意识是缘着法尘,缘着里面的法尘,“何以通取”:为什么整个执着在六尘的境界里面,为什么通取这个六尘的境界,通取就是全部都落入这个意识,意思就是前五识全部落入意识的这个法尘里面,所以,意缘法尘,这个意识是缘这个法尘,法尘是前五识落谢的影像,为什么使他能够通取这个六尘呢?)。答。同时意识(同时意识就是可以跟五识配合同量作用)。(所以说,同时意识是)外依五根。与五识同时而起(你眼睛起来,看到这个境界,随起贪爱、见别,那就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分别的作用)。亦得缘外五尘境界(外面的五尘境界,也可以怎么样?攀缘外面的五尘境界)。故唯识(学《八识规矩颂》)云。三性三量通三境(意思就是说第六意识是三性的,它是善性又恶性,又有无记性,第六意识又是现量,又是比量,也通于非量,第六意识又通达性境、带质境、独影境,这个我们在八识规矩颂里面就讲得很清楚了,在这里不必再赘述)。又能分别过(就是过去)未(就是未来)内(就是根身)外(就是山河大地。又会分别过去、未来,这是把时间,内、外:这是指空间,不但,又可以分别时间,又可以分别外在种种的究竟性,任何时空的架构都离不开意识的法尘,离不开意识的分别)。种种事相。故复说名分别事识也。
下明识起所依(意识的所依)。见即见惑。爱即思惑。五住烦恼。见一住。思三住(烦恼。欲界、色界、无色界:思惑,见惑一住就是三界同时断,三界同时断。思惑比较难,分欲界的思惑、色界的思惑、无色界的思惑,这个比较难断,所以,思三住)。无明一住(那就是界外:三界外,见一住,思三住是三界内的,无明一住是三界外的,五住简单讲就是无明以及见、思二惑,根本无明跟枝末无明两种)。显前五意(显示出前面的五意)。总依(就是全部都依,怎么样?)无明住地(都是从无明来的)。此意识。依见爱四住烦恼(意思就是第六意识依三界内的见惑,以及三界内的思惑,这四住烦恼)。熏于本识。令变生此分别事识(让他产生对境界的一种分别的一种执着)。故云增长也。六粗中。执取计名(执取相以及计名字相)。(以)及起业相。六染中。执相应染。皆此识摄(执相应染:我们《起信论法数配当图》那个表里面就是最后五意意识,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意识,在意识里面有执相应染,所以,看这个表,这样配合着看,就不会颠倒,意思就是意识执着,执相应染就是跟我执很相应的,相应就是与心王、心所不离,心王、心所都认同有一个我,都认同有一个我,有一个环境的我所,所以,执相应染这是二乘人所断以及三贤位所断的,所断的)…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