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義▪P61

  ..續本文上一頁簡稱我愛,簡單講見愛粗惑就是見、思二惑,這個粗惑來講,叁界內的統統叫做粗惑,見愛)。說名意識。即意之識也(意之識就是意識以意爲根本,意所産生的分別,簡單講意就是一種微細的思想,識就是一種粗糙的分別)。依諸凡夫者(按照諸位凡夫)。簡非聖人(當然就不是聖人,就不是聖人,意思是凡夫)。以聖人斷見思。破我執故(我們現在連見思二惑名相都弄不清楚,更不用說破,就是知道也不想去放下,不去破它)。

  取著轉深者(你爲什麼會有六道輪回,就是種種的執著,一直拼死命地就是不肯放下,聽到聖人的道理也不肯放下,執自己的看法以爲對,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想要追求快樂,但是,他不曉得執著就像一種痛苦的深淵裏面而自取的,可是,他又不肯舍掉自己不好的境界,因爲,他沒有碰到善知識,就算有碰到善知識,因爲習氣煩惱重,一下子又轉不過來,所以,修行它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碰到境界、逆境,各種的哭泣、傷心,破碎的心,然後,種種的磨煉,切割的傷痕,然後,慢慢……,成熟、成熟……,等到最後的境界就是說一切境界都不執著,流過多少的眼淚,流過多少的傷心的眼淚,他才有這麼樣子的一天,所以,修行畢竟還是要由事相直接去磨練才有辦法,單單在理念上是沒有用的,所以,精進是必需的,雖然說,理上是佛,但是我們在事相上是執著的習氣太重了,執著的習氣太重,你一定要在相上能夠放得下,這個叫做真的功夫,單單談理論的話,這個大家都會,對不對?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真的金錢現前,你才能論斷你是不是真的不執著,是不是?我不計較、我有寬恕的心,那要真正人家對不起你的時候,你才能夠顯示出你是不是真的不執著,你真的是不是一個寬恕的人,是不是一個慈悲的人,所以說,佛無相,佛無相,四大菩薩就是他的相,他在智慧的顯現裏面就像文殊師利菩薩,悲心裏面就像觀世音,願力裏面就像地藏王,行持裏面就像普賢,普賢菩薩,佛的法身是無相的,所以說,所有的相都不離法身,法身就是智慧,無相的智慧叫做法身,無相的智慧就可以遍整個一切的時間、空間的顯現出來,顯現出來就是當處發生,你當處就是顯出智慧,任何一個事相你都可以顯現出你的智慧出來,所以,智慧高超的人,他怎麼樣跟智慧愚癡的人,他怎麼談都談不來,不是智慧高超的人,容不下智慧愚癡的人,智慧高超的人他是無相,智慧愚癡的人拼命要要求智慧高超的人要順從他,智慧高超的人要順從他就死路一條,可是,他又不能體會境界高的人的心境是什麼,所以,兩個人就在那裏爭執,爭執,世間人看的時候就認爲智慧高的人也是很無聊,爲什麼跟他爭執,所以,智慧高超的人,他到最後是一種無奈,在這個世間普度衆生是一種無奈,沒有辦法伸展他的智慧,伸展他的智慧,所以,在相上發揮才能顯現智慧的東西出來,要不然,你智慧是什麼東西,我現在坐在這裏,你怎麼知道我有沒有智慧,我把眼睛閉起來,你怎麼知道他的智慧是什麼,但是,我把眼睛閉起來,不表示我沒有智慧,等一下你碰到事情顯現,事情來到手的時候,聽了師父講兩、叁句話,我馬上就可以處理事情,而且單刀直入,一看,智慧就顯現出來,所以,智慧,他動的時候,他不會消失,靜的時候,他也不會增加,他靜的時候清清楚楚,用出來的時候驚天動地,雖然驚天動地,他又是無相,而無相裏面,本身他又是解脫,這個就是了不起,所以說,過神入化,就像神一樣走過去,就像看得很清楚,但是要找,又沒有,可是沒有,他又很清楚,所以說,真正大智慧的人,他不能離開這個相,離相沒有智慧可以顯現,智慧本身是無形的,寂滅的法身他怎麼能夠……,所以說,你成佛,你不度衆生,成佛一點意義都沒有,對不對?你成佛,你不度衆生,你一點意義都沒有,他一切都歸入寂滅,對不對?所以說,真正的意義是在因地上,不是在果地上,真正的意義是佛他倒駕慈航,所以,我們崇拜他,今天如果說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拿一支扇子在那邊涼,在那裏扇風,熱得要命,你又吃盡苦頭,雖然他超越了,可是,他的智慧一直顯現在一切生命的事相裏面,讓我們體會到真理的一種超越性,這就是偉大的人,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所以,了不起的人,他是理事圓融,而不是執理廢事,他一定是理事圓融,他站在理上來講,它是空性、是般若的智慧,在事相裏面發揮得淋漓盡致,統統是大智慧般若的顯現。這個人很有智慧,你怎麼知道我很有智慧,我不講話,你知道我有智慧嗎?不知道。講起來,哇!滔滔不絕,講的每一句話都很有道理,這個就是智慧,所以說,人家講:師父!師父!什麼叫做見性?傻瓜!你沒有聽到我在講話嗎?講話也是見性?當然,講話不是見性在作用,那是什麼在作用,而在就在作用,所以說,道在屎尿中,道在行住坐臥中,道在語默動靜中,哪一個時空他都是見性的東西,何以故?智慧不拘時空故,任何的智慧都不會拘限在任何的時空裏面,有智慧的人,他到哪裏他都有智慧。取著轉深者)。于前苦樂等境。不了(不了解這個世間)虛妄(世間人不了解這個虛妄,這還有話講,我們學佛的人學到七、八年了,還是一直放不下,這像什麼東西!你明明知道這個世間是虛妄的東西)。深起執著。非但心外取境。亦複于身計我(還在這個身體執著一個我)。于塵計所(所就是我所擁有的,意思就是說我所擁有的、附帶的,附帶的一個我執,執著一個色身是我,那麼所有的外境:這是我的冰箱,我的車子,這是我的房子,這是我的老婆,這是我的兒子,以爲有一個永恒性)。或計即蘊是我(即蘊是我就是執著五蘊認爲是我,或者是離開五蘊另外有一個我)。離蘊是我等(以爲說執著一個五蘊是我,或者是離開一個五蘊是我,那不對)。種種妄執。此顯計我之相(就是顯示出執著一個我的相)。出其惑體。隨事攀緣二句(因爲,此顯計我之相,執著一個我,出其惑體,隨事攀緣二句,那麼就是顯不出我們迷惑的體性,然後,隨這個因緣攀緣,一直執著這二句)。明所依緣。但隨前塵之事。攀于倒境之緣(所以說,你一定要弄清楚,有的人講:得道高僧,我看到一個得道的高僧,你是哪個道?是道理的道,還是顛倒的倒,要弄清楚,你真是是得倒的大德,得到顛倒妄想的大德,你搞不清楚,還以爲得道的高僧,得到顛倒的迷惑的衆生的相攀于倒境之緣)。循塵分別(借著這個塵繼續去分別)。不了正理(他完全不了解正知正見的道理是什麼)。名爲意識(簡單講意識就是顛倒、就是迷惑、就是分別、就是執著)。起惑造業。全系此識。故論(“故論”:論就是《大乘起信論》。所以,這個《大乘起信論》)不別出(另外地列出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意都不列出來,因爲,這個是造業最厲害的,不必再列出前五識,所以說,故論不別出五識。所以,這個《大乘起信論》,不另外寫出眼、耳、鼻、舌、身、意,它不必要,它直接討論第六意識的意識狀態就可以)。

  亦名分離識者(什麼叫分離識?)。依于六根。(個)別取(著)六塵。故雲分離(所以叫做分離)。問。意緣法塵。何以通取六塵(意思就是意識是緣著法塵,緣著裏面的法塵,“何以通取”:爲什麼整個執著在六塵的境界裏面,爲什麼通取這個六塵的境界,通取就是全部都落入這個意識,意思就是前五識全部落入意識的這個法塵裏面,所以,意緣法塵,這個意識是緣這個法塵,法塵是前五識落謝的影像,爲什麼使他能夠通取這個六塵呢?)。答。同時意識(同時意識就是可以跟五識配合同量作用)。(所以說,同時意識是)外依五根。與五識同時而起(你眼睛起來,看到這個境界,隨起貪愛、見別,那就是第六意識的作用,第六意識分別的作用)。亦得緣外五塵境界(外面的五塵境界,也可以怎麼樣?攀緣外面的五塵境界)。故唯識(學《八識規矩頌》)雲。叁性叁量通叁境(意思就是說第六意識是叁性的,它是善性又惡性,又有無記性,第六意識又是現量,又是比量,也通于非量,第六意識又通達性境、帶質境、獨影境,這個我們在八識規矩頌裏面就講得很清楚了,在這裏不必再贅述)。又能分別過(就是過去)未(就是未來)內(就是根身)外(就是山河大地。又會分別過去、未來,這是把時間,內、外:這是指空間,不但,又可以分別時間,又可以分別外在種種的究竟性,任何時空的架構都離不開意識的法塵,離不開意識的分別)。種種事相。故複說名分別事識也。

  下明識起所依(意識的所依)。見即見惑。愛即思惑。五住煩惱。見一住。思叁住(煩惱。欲界、色界、無色界:思惑,見惑一住就是叁界同時斷,叁界同時斷。思惑比較難,分欲界的思惑、色界的思惑、無色界的思惑,這個比較難斷,所以,思叁住)。無明一住(那就是界外:叁界外,見一住,思叁住是叁界內的,無明一住是叁界外的,五住簡單講就是無明以及見、思二惑,根本無明跟枝末無明兩種)。顯前五意(顯示出前面的五意)。總依(就是全部都依,怎麼樣?)無明住地(都是從無明來的)。此意識。依見愛四住煩惱(意思就是第六意識依叁界內的見惑,以及叁界內的思惑,這四住煩惱)。熏于本識。令變生此分別事識(讓他産生對境界的一種分別的一種執著)。故雲增長也。六粗中。執取計名(執取相以及計名字相)。(以)及起業相。六染中。執相應染。皆此識攝(執相應染:我們《起信論法數配當圖》那個表裏面就是最後五意意識,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意識,在意識裏面有執相應染,所以,看這個表,這樣配合著看,就不會顛倒,意思就是意識執著,執相應染就是跟我執很相應的,相應就是與心王、心所不離,心王、心所都認同有一個我,都認同有一個我,有一個環境的我所,所以,執相應染這是二乘人所斷以及叁賢位所斷的,所斷的)…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