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疑我们,来问难我们,如难云,怎么样?)。此心何以作诸法耶。释曰。由最初不觉。妄有其念。熏彼净心。而生三细六粗。此约真心随染之用。离彼心念。无外实法(没有外在的实法,意思就是没有真实法,一切都是唯心所造)。
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者。法既唯心。所有分别。即自分别。如《楞严》云。自心取自心。此依唯识以遣于尘也(意思就是尘本身不存在)。心不见心下(妄心是见不到真心的)。以尘既无有(尘本来就是心,尘本来就没有,意思就是境本来就是假的,本来就不实在的)。识不自缘(识就不会去执着它,识是能缘,尘是所缘,那么能缘、所缘就没有了,那就能所就亡了)。如眼有见。不自观眼(比如说眼睛能够看外面,但是,我们不能够看到眼睛)。达此者(如果你了解这个)。对待情忘。能所相泯。故云无相可得。即永嘉(大师)云。尘遣非对。此依无尘(尘的遣除。并不是因为有境才遣除,对立的遣除,而是境本来就没有,所以,叫做尘遣非对。尘境:尘的境界的遣除,并不是因为相对的遣除,而是尘本来就没有,这是尘遣非对,此依无尘,这个是因为本来就没有尘)。并遣于识也(也没有所谓能攀缘的识,所以,识也要遣除掉)。《中边论》偈云。由依唯识故。境无体义成(境本来就是没有)。以尘无有故(尘本来就没有)。本识则不生(那颗分别心本来就不生)。此中分别自心者。即依唯识以遣于尘(“依唯识”就是因为唯心所造,所以,外境本来就不实在,所以,根本就可以灭除它,意思就是说我们根本不需要着境,执着于境界里面的发展,我们应该观照内心里面的起心动念的问题)。与论上半偈同。心不见心者。即依无尘并遣于识(无尘,尘由识现,识没有,尘也没有,尘本来就不实在)。与论下半偈同(与论文底下半偈是相同的)。此等约行说故(此等就修行来说)。遣依他性也(遣的意思就是说不着于缘起法叫做遣,缘起法是不实在的,生灭法了,遣依他起:就是在不实丰的缘起法里面你千万要放下)。须知生灭缘起。皆由无明风动(无明就是没有智慧,都因为你这一念没有智慧你才一直……,风动就一直动念,一直动念:一直分别、一直执着,克服不了,你为什么有生灭的缘起,因为都是由那一念无明的意识分别心,一直拼命地动念)。无明风灭。识浪即止(意识就停止了。识浪就停止了。如果你停止了分别、停止了执着)。唯是真如。平等平等(那不就是根本真如平等,平等平等。所以,同学们!要想办法过快乐的日子,那就要解世间:内心里面那个不必要的妄想)。
【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这个释:文字都很简单。)】
世间即情(世间跟)器(世间)二世间(有情世间跟器世间)。无明者。根本无明。妄心者。业识等。当知现有一切境界。皆依无明所熏起之妄心。而得住持(简单讲境界就是无明的产物)。住持云者(什么叫做住持?住持就是不让它坏掉,不会灭掉)。以无明未尽。妄心不灭。境界不息也。此结相属心(相还是属于心,就是你这个身体还是属于你的心,所以,你不把身体调好,你的心就有病,你的心就会很难过,病嘛!每天都病,烦恼,拥有一个病的身体,你的烦恼就很大了)。是故者。是妄境依妄心故。则一切法。皆业幻所作。本来不实。如镜中像。无有自体可得也。又法即是心。故无自体可得。如镜中像。体即是镜。离镜无别体故。
唯心虚妄句释疑。疑云。既是无体。何以宛有诸法(宛就是仿佛、好像,宛就是好像有诸法,好像有这个法)。释云。唯是众生妄心。虚妄显现。如劳目睛(就是眼睛疲劳)。则有狂华(也就看到虚空中有花)。于湛精明(在本性。湛精就是本性,在这个本性里面怎么样?)。无因乱起(无因就是没有理由,你今天为什么烦恼,没有理由,因为没有回光返照,等到你找到理由,你就觉悟了,师父!我为什么无明?没有理由。为什么没有理由?因为没有理由。)。何处有体可得。心生(则种种)法生者。见法不自生(见到这个法实在不自生,因为是心所生,那么你一切现象回归你的自心,那么修行就抓到了根本,你抓到了根本,你就不会情绪高低潮,根本就没有实体可得的境界,你一直讨论别人是非善恶,那还是你的问题,你说别人不好,你说:我今天一天到晚看别人的错误,那就是你的业障现前,你记住我的话,你今天一直看别人的错误,那就是你业障现前,你以清净心看这个世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怎么样?根本就没事,像我的话,我才不会管你是对还是错,我有能力,我硬化你,你接受我的观念,我慢慢的感动你,慢慢地说法,我才不会管你是做怎样,你是在家人或是出家,这不关我的事情,对不对?你造业,那你是地藏王菩萨嘛!你非下地狱不行,这不关我的事情。师父!您太自私。我不自私,我能如何?难道你要叫我拼命地打你、骂你吗?我拼命地揍你吗?踢你吗?踢你吗?揍你吗?没有用的,我不被你恨一辈子才怪,我要你好,对你大声,你还牢骚、抱怨,对不对?所以说,我们与其打人、骂人,不如感化一个人,感化不了就随缘。)。以心体随熏。动成业相。乃至能现一切境界。故云生也。即所谓一念才兴。万法毕具(毕具就是具足)。心灭法灭者(你只要心不起心不动念,所有的统统恢复到原状,心灭就是放下,就是那两个字,心灭不是连赶忙都灭,你放下,用一颗清清净净的智慧心看这个世界,你就不要去动到念头,不要强加分别,不要说人好、坏,你看自己好、坏,就没事了,没事了,心灭法灭)。以心体还源。破和合识相(破和合就是生灭跟不生灭和合,破除掉这个生灭的东西,留下来的就是不生不灭)。灭相续心相。风停浪息(风就是无明。无明就停了,浪就停,浪就是分别心,就是烦恼就停止了。无明浪:无明就会产生浪,然后,无明就产生风,风如果停的话,你的烦恼就停止,意思就是说你的无明停止了,你一念回光返照,知道一切境界:能见、所见,都是唯心所造,全部放下,损失什么也不要在意,得到什么也不要在意,对不对?)。故云灭也。即所谓一念不生。万法自寂(讲得太好了,一念不觉,万法自寂,天地万物本来没事,你偏偏在那边搞动乱)。如文中所云。若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矣(你要修行,你就要看一句,“若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就是真正的大修行人,无念就是不要分别、不要执着,不要硬是使自己烦恼情绪弄得高低潮。今天不高兴,明天也不高兴,不需要这样子嘛!你今天拥有很多钱,拥有一大堆的美女,你不要高兴,今天你拥有很好的先生,你也不要高兴,这都不是真实性的,只有学佛这颗清净心是真实的,同学们!如果能够体悟,没事,一切法没事)。一先释意转竟。
辰二 释意识转
【复次言意识者(意识是什么意思?)。即此相续识(连续的一种分别性)。依诸凡夫取著转深(凡夫就是在错觉里面,一直产生执着,然后一直深入不可拔)。计我我所(我就是能执着的一个我,我所就是现在环境的一切我所拥有的,简单讲就是能有一个主观意识的我相,以及我相是作为所产生的环境,都认为是我的,附属于我的)。种种(虚)妄执(着)。随事攀缘(事就是外在的事相。随这个相在攀缘、在执着)。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意识又叫做分离识,分离的意思就是依于六根取这人六尘各别取名,意思是说眼睛执着于色境,耳朵:闻声,鼻:香,舌是味,身体是触尘。眼、耳、鼻、舌、身,各有色、声、香、味、触的作用,这个叫做分离识,也就是说等于就是五俱起识的意思,五俱起意识,叫做同时意识,也就是说第六意识,会配合着眼根去取着这个色尘,这意识配合着耳根去耳闻这个声音,所以,意识本来是同时一种法,落入意识形态的一种法尘,但是,因为六根的存在性,使这个统一性的内在的法尘的意识形态,变成了不同岗位的执着,这个叫做分离,所以说,依于六根执着于六尘各别取着,各别就是眼:色,耳是声,鼻是香,舌是味,身是触,名别各别,但是,所有的取着都连锁在意识里面,所以,意识又叫做五俱起意识,又叫做分离意识,也叫做同时意识,跟前五识同时起来)。又复说名分别事识(因为名为意识,因为分别六尘,随事攀缘,所以,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然后,又说明分别事识,用一种分别心,在事相上一种执着,这个分别事识就是对外在的执着于相,外相)。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此识是因为,见爱烦恼,见就是我见,爱就是我爱;见就是见惑,爱就是思惑,贪、嗔、痴、慢、疑,见就是身见、边见、戒禁取见、见取见、邪见,所以,这个第六意识是因为见就是见惑,爱就是思惑,简单讲就是因为见、思二惑的烦恼,一直增长义故,一直增长,所以,其实我们在错觉的世间里面,都是增加生死而已,生死而已)。】
此明意识。言即此相续识者。(相续识是)指前第五意(看《起信论法数配当图》(见本书上面的表)第五意:我们看三细六粗的底下有一个五意意识,五意意识,第一个叫做业识,第二个叫做转识,第三个叫做现识,第四个叫做智识,第五个叫做相续识,它就是指这个地方,第五意就是相续识,相续识)。与此粗细虽殊(说这个意识粗跟细虽然不同,但是)。更无别体(没有另外的体性)。但前就细分法执。分别相应。说名为意(因为粗细虽然不同,但是没有别体,前面是就细分的法执来分别相应才叫做意,因为是法执里面有粗的法执,有细的法执,粗的法执是后天性的,对境界的分别执着,细的法执是对先天性的俱生的法执,所以说,分别相应,说名为意,看看法执的细或者是粗)。此约能起见爱粗惑(我见、我爱,见就是见惑,爱就是贪、嗔、痴、慢、疑,简单就是我爱,…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