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疑我們,來問難我們,如難雲,怎麼樣?)。此心何以作諸法耶。釋曰。由最初不覺。妄有其念。熏彼淨心。而生叁細六粗。此約真心隨染之用。離彼心念。無外實法(沒有外在的實法,意思就是沒有真實法,一切都是唯心所造)。
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者。法既唯心。所有分別。即自分別。如《楞嚴》雲。自心取自心。此依唯識以遣于塵也(意思就是塵本身不存在)。心不見心下(妄心是見不到真心的)。以塵既無有(塵本來就是心,塵本來就沒有,意思就是境本來就是假的,本來就不實在的)。識不自緣(識就不會去執著它,識是能緣,塵是所緣,那麼能緣、所緣就沒有了,那就能所就亡了)。如眼有見。不自觀眼(比如說眼睛能夠看外面,但是,我們不能夠看到眼睛)。達此者(如果你了解這個)。對待情忘。能所相泯。故雲無相可得。即永嘉(大師)雲。塵遣非對。此依無塵(塵的遣除。並不是因爲有境才遣除,對立的遣除,而是境本來就沒有,所以,叫做塵遣非對。塵境:塵的境界的遣除,並不是因爲相對的遣除,而是塵本來就沒有,這是塵遣非對,此依無塵,這個是因爲本來就沒有塵)。並遣于識也(也沒有所謂能攀緣的識,所以,識也要遣除掉)。《中邊論》偈雲。由依唯識故。境無體義成(境本來就是沒有)。以塵無有故(塵本來就沒有)。本識則不生(那顆分別心本來就不生)。此中分別自心者。即依唯識以遣于塵(“依唯識”就是因爲唯心所造,所以,外境本來就不實在,所以,根本就可以滅除它,意思就是說我們根本不需要著境,執著于境界裏面的發展,我們應該觀照內心裏面的起心動念的問題)。與論上半偈同。心不見心者。即依無塵並遣于識(無塵,塵由識現,識沒有,塵也沒有,塵本來就不實在)。與論下半偈同(與論文底下半偈是相同的)。此等約行說故(此等就修行來說)。遣依他性也(遣的意思就是說不著于緣起法叫做遣,緣起法是不實在的,生滅法了,遣依他起:就是在不實豐的緣起法裏面你千萬要放下)。須知生滅緣起。皆由無明風動(無明就是沒有智慧,都因爲你這一念沒有智慧你才一直……,風動就一直動念,一直動念:一直分別、一直執著,克服不了,你爲什麼有生滅的緣起,因爲都是由那一念無明的意識分別心,一直拼命地動念)。無明風滅。識浪即止(意識就停止了。識浪就停止了。如果你停止了分別、停止了執著)。唯是真如。平等平等(那不就是根本真如平等,平等平等。所以,同學們!要想辦法過快樂的日子,那就要解世間:內心裏面那個不必要的妄想)。
【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衆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這個釋:文字都很簡單。)】
世間即情(世間跟)器(世間)二世間(有情世間跟器世間)。無明者。根本無明。妄心者。業識等。當知現有一切境界。皆依無明所熏起之妄心。而得住持(簡單講境界就是無明的産物)。住持雲者(什麼叫做住持?住持就是不讓它壞掉,不會滅掉)。以無明未盡。妄心不滅。境界不息也。此結相屬心(相還是屬于心,就是你這個身體還是屬于你的心,所以,你不把身體調好,你的心就有病,你的心就會很難過,病嘛!每天都病,煩惱,擁有一個病的身體,你的煩惱就很大了)。是故者。是妄境依妄心故。則一切法。皆業幻所作。本來不實。如鏡中像。無有自體可得也。又法即是心。故無自體可得。如鏡中像。體即是鏡。離鏡無別體故。
唯心虛妄句釋疑。疑雲。既是無體。何以宛有諸法(宛就是仿佛、好像,宛就是好像有諸法,好像有這個法)。釋雲。唯是衆生妄心。虛妄顯現。如勞目睛(就是眼睛疲勞)。則有狂華(也就看到虛空中有花)。于湛精明(在本性。湛精就是本性,在這個本性裏面怎麼樣?)。無因亂起(無因就是沒有理由,你今天爲什麼煩惱,沒有理由,因爲沒有回光返照,等到你找到理由,你就覺悟了,師父!我爲什麼無明?沒有理由。爲什麼沒有理由?因爲沒有理由。)。何處有體可得。心生(則種種)法生者。見法不自生(見到這個法實在不自生,因爲是心所生,那麼你一切現象回歸你的自心,那麼修行就抓到了根本,你抓到了根本,你就不會情緒高低潮,根本就沒有實體可得的境界,你一直討論別人是非善惡,那還是你的問題,你說別人不好,你說:我今天一天到晚看別人的錯誤,那就是你的業障現前,你記住我的話,你今天一直看別人的錯誤,那就是你業障現前,你以清淨心看這個世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怎麼樣?根本就沒事,像我的話,我才不會管你是對還是錯,我有能力,我硬化你,你接受我的觀念,我慢慢的感動你,慢慢地說法,我才不會管你是做怎樣,你是在家人或是出家,這不關我的事情,對不對?你造業,那你是地藏王菩薩嘛!你非下地獄不行,這不關我的事情。師父!您太自私。我不自私,我能如何?難道你要叫我拼命地打你、罵你嗎?我拼命地揍你嗎?踢你嗎?踢你嗎?揍你嗎?沒有用的,我不被你恨一輩子才怪,我要你好,對你大聲,你還牢騷、抱怨,對不對?所以說,我們與其打人、罵人,不如感化一個人,感化不了就隨緣。)。以心體隨熏。動成業相。乃至能現一切境界。故雲生也。即所謂一念才興。萬法畢具(畢具就是具足)。心滅法滅者(你只要心不起心不動念,所有的統統恢複到原狀,心滅就是放下,就是那兩個字,心滅不是連趕忙都滅,你放下,用一顆清清淨淨的智慧心看這個世界,你就不要去動到念頭,不要強加分別,不要說人好、壞,你看自己好、壞,就沒事了,沒事了,心滅法滅)。以心體還源。破和合識相(破和合就是生滅跟不生滅和合,破除掉這個生滅的東西,留下來的就是不生不滅)。滅相續心相。風停浪息(風就是無明。無明就停了,浪就停,浪就是分別心,就是煩惱就停止了。無明浪:無明就會産生浪,然後,無明就産生風,風如果停的話,你的煩惱就停止,意思就是說你的無明停止了,你一念回光返照,知道一切境界:能見、所見,都是唯心所造,全部放下,損失什麼也不要在意,得到什麼也不要在意,對不對?)。故雲滅也。即所謂一念不生。萬法自寂(講得太好了,一念不覺,萬法自寂,天地萬物本來沒事,你偏偏在那邊搞動亂)。如文中所雲。若能觀無念者。則爲向佛智矣(你要修行,你就要看一句,“若能觀無念者,則爲向佛智”,就是真正的大修行人,無念就是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不要硬是使自己煩惱情緒弄得高低潮。今天不高興,明天也不高興,不需要這樣子嘛!你今天擁有很多錢,擁有一大堆的美女,你不要高興,今天你擁有很好的先生,你也不要高興,這都不是真實性的,只有學佛這顆清淨心是真實的,同學們!如果能夠體悟,沒事,一切法沒事)。一先釋意轉竟。
辰二 釋意識轉
【複次言意識者(意識是什麼意思?)。即此相續識(連續的一種分別性)。依諸凡夫取著轉深(凡夫就是在錯覺裏面,一直産生執著,然後一直深入不可拔)。計我我所(我就是能執著的一個我,我所就是現在環境的一切我所擁有的,簡單講就是能有一個主觀意識的我相,以及我相是作爲所産生的環境,都認爲是我的,附屬于我的)。種種(虛)妄執(著)。隨事攀緣(事就是外在的事相。隨這個相在攀緣、在執著)。分別六塵。名爲意識。亦名分離識(意識又叫做分離識,分離的意思就是依于六根取這人六塵各別取名,意思是說眼睛執著于色境,耳朵:聞聲,鼻:香,舌是味,身體是觸塵。眼、耳、鼻、舌、身,各有色、聲、香、味、觸的作用,這個叫做分離識,也就是說等于就是五俱起識的意思,五俱起意識,叫做同時意識,也就是說第六意識,會配合著眼根去取著這個色塵,這意識配合著耳根去耳聞這個聲音,所以,意識本來是同時一種法,落入意識形態的一種法塵,但是,因爲六根的存在性,使這個統一性的內在的法塵的意識形態,變成了不同崗位的執著,這個叫做分離,所以說,依于六根執著于六塵各別取著,各別就是眼:色,耳是聲,鼻是香,舌是味,身是觸,名別各別,但是,所有的取著都連鎖在意識裏面,所以,意識又叫做五俱起意識,又叫做分離意識,也叫做同時意識,跟前五識同時起來)。又複說名分別事識(因爲名爲意識,因爲分別六塵,隨事攀緣,所以,名爲意識亦名分離識,然後,又說明分別事識,用一種分別心,在事相上一種執著,這個分別事識就是對外在的執著于相,外相)。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此識是因爲,見愛煩惱,見就是我見,愛就是我愛;見就是見惑,愛就是思惑,貪、嗔、癡、慢、疑,見就是身見、邊見、戒禁取見、見取見、邪見,所以,這個第六意識是因爲見就是見惑,愛就是思惑,簡單講就是因爲見、思二惑的煩惱,一直增長義故,一直增長,所以,其實我們在錯覺的世間裏面,都是增加生死而已,生死而已)。】
此明意識。言即此相續識者。(相續識是)指前第五意(看《起信論法數配當圖》(見本書上面的表)第五意:我們看叁細六粗的底下有一個五意意識,五意意識,第一個叫做業識,第二個叫做轉識,第叁個叫做現識,第四個叫做智識,第五個叫做相續識,它就是指這個地方,第五意就是相續識,相續識)。與此粗細雖殊(說這個意識粗跟細雖然不同,但是)。更無別體(沒有另外的體性)。但前就細分法執。分別相應。說名爲意(因爲粗細雖然不同,但是沒有別體,前面是就細分的法執來分別相應才叫做意,因爲是法執裏面有粗的法執,有細的法執,粗的法執是後天性的,對境界的分別執著,細的法執是對先天性的俱生的法執,所以說,分別相應,說名爲意,看看法執的細或者是粗)。此約能起見愛粗惑(我見、我愛,見就是見惑,愛就是貪、嗔、癡、慢、疑,簡單就是我愛,…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