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碍义
辰一 (我们第一个来说)明染心缘起根源
【(我们为什么会有染心,你为什么会有染污心,它的根源就是忽然起念,突然间起念,我们的无明随时都是突然间起念,如果,你不起念,那就没有作用,所以,这人世间人要了生死是没有那个机会,他要不烦恼也不可能,因为,他每天都在搞这个东西,搞这个佛法里面所看起来都是多余的困扰,语言相、名字相,这个外境……,这个根本都是假的东西,对不对?都没有关系的东西,我们烦恼的,都不是该烦恼的,都是烦恼这种错误的东西,有病,每一个人都有病,真的,只是重跟轻而已,你有病,真的,你有病,我也有病,我只是比较轻一点而已,你比较重一点。为什么会有染污心缘起呢?)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同学们!无念就是根本,你要修行吗?很简单,你回光返照,放下、放下,用无念,无念就是不要执着、不要分别叫做无念,是没有妄念,不是没有正念,你不要搞错,是没有凡夫的意识分别心,不是没有正念,是常无念:无分别念,无执着的念,而非无正念,无正念那就完蛋了,那心的体性,你怎么办?你将来怎么起智慧的作用。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一法界就是绝对的法界,空相:毕竟空的法界)。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心不相应就是心里没有办法了解这个一真法界,怎么样?忽然起念,)。名为无明(忽然起念,名为无明。我们的起念有没有原因,没有的,因为,你没有回光返照,简单讲,没有回光返照的人,离佛道就十万八千里了,你有回光返照的人,你的心中就拥有一个善知识,你有回光返照的人,你的心中就拥有一个善知识,一个善知识,对不对?因为,你依法回光返照,如果,你不回光返照,即使师父在你身旁,我笑一笑,你了跟我笑一笑,你笑什么,我笑我知道,你也笑,不知道,对不对?你在我身旁也没有用,我在你左右有什么用,你不回光返照,我在你左右,一天到晚陪伴着你,我们两个同进同出也没有用,一点用处都没有,我的智慧是放在我的里面,你也感染不到,我讲得两大的智慧语言,你不回光返照,那一点用处也没有,这又不像打针,我抽血起来,抽血起来打到你身上去,说你比较有抗体,对不对?智慧它是无形的东西,就算把我的血液抽出来打进去,你也是一个愚痴的人,所以,有抽,打进去,跟没有抽,打进去,都一样,所以,不抽还是比较好一点,浪费我的血液,对不对?我上次要去捐血,去秤一秤,啊!47公斤,回去、回去,不给我捐血,我连捐血都不够资格,本来我是很有慈悲心的人,结果,不给我捐血,逢甲大学捐血,有发一个便当,因为,那时候没有钱,想去卖血,捐血有一个便当的那个彩卷,你拿了这一张就可以到餐厅里面吃一餐,丰盛的晚餐,结果,没钱,没钱就去捐血,47,不行,回去!连便当都不得吃)。】
初三句。承释上文不变义(心性不变,常无念故)。所谓心性。湛若太虚(我们的本性,“湛”就是澄清的,澄清到就像太虚一样)。本来不动。离心缘相(意思是意识形态所有发生的状况统统叫做心缘相,心攀缘外境,包括内心自起烦恼,没有外境,统统算是心缘相,自己想像的,或者是不能抗拒的妄想,统统叫做心缘相)。故曰常无念。即由无动。名为不变。此显上缘起之体。问。既是不变。因何而有无明(为什么而有无明?)。答。以不达一法界。真如理故(我们如果了达一切都是绝待的:无相的法界,那么这是真正的道理)。心不与真如相应。即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真如法一就是因为空性,会归到空性无相就统一,同学们!你如果要完成我们心态上永远的和平、安住,那么就是无相,无相就是真如,真如,法就可以统一,就可以统一,所以,真正一个学佛的人,他不会搞到精神分裂症,他都可以完成统一,他怎么会分裂呢!他的心性都是充满丰智慧、安详、喜悦,他怎么会学佛学到最后:唉呀!慧律法师!我女儿拜佛拜到精神分裂,整天都在看您的相片。有问题,真的有问题,哪有一个拜佛的人拜到后来精神会分裂的,笑死人了,你看我拜佛拜了将近二十年,你看我有精神分裂症吗?我有精神喜悦症,快乐无边症,不可说、不可说解脱症,怎么会有什么分裂症,学佛的,无限的宽敞、宽恕、喜悦、解脱、自在,哪有什么精神分裂症,那就是学错了,学到着魔当然会精神分裂症,真如那个法是统一的)。与真如相背。忽然念起者(我们跟真如相背,忽然起念,)。明不相应所以。真如本来离念。此则无端起念。即独头生相(独头生相,要注意听!独头生相的意思又叫做独头无明,独头生相无明,整句话应该是这样讲,叫做独头生相无明,这个独头生相无明就是不共无明,什么叫做不共无明?因为,这个无明就是痴的别名,也就是说无法照了诸法的事理:是暗钝的心,也就是说我们一般讲贪、嗔、痴、慢、疑、恶见,对不对?贪、嗔、痴、慢、疑,那么现在这个痴就是无明,也就是说不跟这个贪、嗔、痴、慢一起起来,它单独起来的,单独起来的叫做独头无明,叫做不共无明,因为,它太微细了,太微细了,又名叫做独头生相无明,又名不共无明,不共无明又称为独头无明,反过来说跟这个贪心,嗔心、慢心、疑心、恶见一起来的,叫做相应无明,这个是对境界比较粗糙的,这个境界很微细,这个叫做独头生相无明,叫做不共无明,因为太微细了)。根本不觉。名为无明。无明为染法之源。最极微细。无别有法。能始乎此(能够比这个更早,能始乎此,没有另外一个法比无明更早就是能始乎此,乎“此”就是无明,没有一个法比最微细的无明更早开始,)。亦名无始无明。此显上缘起之由。一明染心缘起根源竟。
辰二 判染心差别分位
(判这个染污心,我们所讲的有六种差别,执相应染以及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然后,能见心不相应染,根本业不相应染,这六种慢慢来讨论。)【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就是声闻跟缘觉,破我执:解脱)。及信相应地(信相应地就是信根成就无有退失,那么就是十住位)。远离故(信相应就是跟信心相应,跟信心相应就是不动摇,不会变化、不受影响,依真理修行,远离故,远离就是远离执相应染,远离故,这个远离是远离这个执的相应染)。】
下显上缘起之相。六种染心。即意识及五种意(意识以及五种意)。前依因缘生起次第。故从细至粗。(现在要了解)今辨治断次第。(从粗的要先断,粗相就先断)故从粗向细(粗就是易断,细就难断)。广明还净因缘也(恢复到本觉,本来自性清净心的因缘)。初执相应染者。是六粗中。执取相及计名字相。亦是上(面的)意识(也是上面的意识)。见爱烦恼所增长义。由其执著心外有法。与境(界)相应。染污自性。故云执相应染。凡夫同具。依二乘圣人。至无学位。见思断尽。而得解脱。
信相应者。十解已去(十解就是十住,十住位。从十住位以后)。信根成就。无有退失。名信相应(以及信心不动摇、不退转)。此地菩萨。虽发心志断无明。其力未充(力量还不够)。入生空观。(但是,怎么样?)粗垢先落(粗垢就是见思)。见爱烦恼不起现行。故云远离(就是远离)。非约种子也。以留惑故(留惑要润生,留惑就是慈悲心要度众生,留这个惑,这个不是就种子来讲,因为留惑)。
《摄论》云。若不断上心(上心就是上二界,就是思惑,欲界或色界一起讨论。若不断上心,)。则不异凡夫(意思就是不断思惑的话,那么就跟凡夫没有什么两样)。若不留种子(不留种子就不来六道轮回度众生,一下子就进入实报庄严土,或者是方便有余土)。则不异二乘(就逃避,所以,要留这个大悲心,来普度众生,所以,不把种子断尽,留住,故意跟烦恼的众生一样,其实他已经解脱了,他有能力了,比如说,他是博士,读到博士,他不离开这个学校,留下来教导学生。留惑润生,博士本来可以在外面好好地发挥,可是,他不要,他不要断掉这个因缘,他留在这个学校里面当助教、当老师、当教授,继续造福这个学生,留惑润生就是发大悲心。若不留种子,则不异二乘)。此约终教说(这是华严贤首五教仪里面讲的,小始终顿圆的终教,这是深入来说)。若约始教(比较粗浅的始教,始教就是对空有所了解,大乘的空相:空性有所了解)。初地已上。方说留惑(才有功夫。方说留惑:才够资格说留惑)。(那么如果其他的论来说)如余论说(余论,余论有的讲得都不太相同,有一点差别。)。
【二者。不断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如果加两个字:相续不断,那就更清楚了,意思就是这个相续不断是我们不容易断掉的,这个必需要等到初地菩萨以上,才有办法断,也就是说不断相应染,如果加上:相续不断相应染,那就更清楚了)。依信相应地(信相应地就是十住位)。修学方便(方便观是对如实观讲的,方便观是有相,如实观是无相,意思就是说依十住位相应地,还继续修行,在有相里面修行,还不是转成纯无相,要到无相叫作如实观:空性,修行方便,方便是对这个如实观讲的,方便观是对如实观讲的,方便就是有相)。渐渐能舍(慢慢、慢慢能够舍掉)。得净心地(净心地就是初地,一直到初地)。究竟离故(才可以远离)。】
不断相应者。即五意中相续识(相续就是不断,不断就是相续)。六粗中相续相。依法执。相续不断得名(因为,法执没有办法断)。从十解已去(就是从十住位以后)。三贤位中。修唯识寻思方便观(寻就是粗观照,思就是微细的观照,但有方便但还在有相的角度里面修行)。(所以)渐渐能舍(如果是见法身,那就是如实观了,可是,他现在还不到初地菩萨,所以,叫做方便观,渐渐能舍)。天台(宗)以此名界内外尘沙(一个是名界内的尘沙,一个是名界外的,界内的尘沙是比较粗糙,界外的…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