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礙義
辰一 (我們第一個來說)明染心緣起根源
【(我們爲什麼會有染心,你爲什麼會有染汙心,它的根源就是忽然起念,突然間起念,我們的無明隨時都是突然間起念,如果,你不起念,那就沒有作用,所以,這人世間人要了生死是沒有那個機會,他要不煩惱也不可能,因爲,他每天都在搞這個東西,搞這個佛法裏面所看起來都是多余的困擾,語言相、名字相,這個外境……,這個根本都是假的東西,對不對?都沒有關系的東西,我們煩惱的,都不是該煩惱的,都是煩惱這種錯誤的東西,有病,每一個人都有病,真的,只是重跟輕而已,你有病,真的,你有病,我也有病,我只是比較輕一點而已,你比較重一點。爲什麼會有染汙心緣起呢?)所謂心性。常無念故(同學們!無念就是根本,你要修行嗎?很簡單,你回光返照,放下、放下,用無念,無念就是不要執著、不要分別叫做無念,是沒有妄念,不是沒有正念,你不要搞錯,是沒有凡夫的意識分別心,不是沒有正念,是常無念:無分別念,無執著的念,而非無正念,無正念那就完蛋了,那心的體性,你怎麼辦?你將來怎麼起智慧的作用。常無念故)。名爲不變。以不達一法界故(一法界就是絕對的法界,空相:畢竟空的法界)。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心不相應就是心裏沒有辦法了解這個一真法界,怎麼樣?忽然起念,)。名爲無明(忽然起念,名爲無明。我們的起念有沒有原因,沒有的,因爲,你沒有回光返照,簡單講,沒有回光返照的人,離佛道就十萬八千裏了,你有回光返照的人,你的心中就擁有一個善知識,你有回光返照的人,你的心中就擁有一個善知識,一個善知識,對不對?因爲,你依法回光返照,如果,你不回光返照,即使師父在你身旁,我笑一笑,你了跟我笑一笑,你笑什麼,我笑我知道,你也笑,不知道,對不對?你在我身旁也沒有用,我在你左右有什麼用,你不回光返照,我在你左右,一天到晚陪伴著你,我們兩個同進同出也沒有用,一點用處都沒有,我的智慧是放在我的裏面,你也感染不到,我講得兩大的智慧語言,你不回光返照,那一點用處也沒有,這又不像打針,我抽血起來,抽血起來打到你身上去,說你比較有抗體,對不對?智慧它是無形的東西,就算把我的血液抽出來打進去,你也是一個愚癡的人,所以,有抽,打進去,跟沒有抽,打進去,都一樣,所以,不抽還是比較好一點,浪費我的血液,對不對?我上次要去捐血,去秤一秤,啊!47公斤,回去、回去,不給我捐血,我連捐血都不夠資格,本來我是很有慈悲心的人,結果,不給我捐血,逢甲大學捐血,有發一個便當,因爲,那時候沒有錢,想去賣血,捐血有一個便當的那個彩卷,你拿了這一張就可以到餐廳裏面吃一餐,豐盛的晚餐,結果,沒錢,沒錢就去捐血,47,不行,回去!連便當都不得吃)。】
初叁句。承釋上文不變義(心性不變,常無念故)。所謂心性。湛若太虛(我們的本性,“湛”就是澄清的,澄清到就像太虛一樣)。本來不動。離心緣相(意思是意識形態所有發生的狀況統統叫做心緣相,心攀緣外境,包括內心自起煩惱,沒有外境,統統算是心緣相,自己想像的,或者是不能抗拒的妄想,統統叫做心緣相)。故曰常無念。即由無動。名爲不變。此顯上緣起之體。問。既是不變。因何而有無明(爲什麼而有無明?)。答。以不達一法界。真如理故(我們如果了達一切都是絕待的:無相的法界,那麼這是真正的道理)。心不與真如相應。即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真如法一就是因爲空性,會歸到空性無相就統一,同學們!你如果要完成我們心態上永遠的和平、安住,那麼就是無相,無相就是真如,真如,法就可以統一,就可以統一,所以,真正一個學佛的人,他不會搞到精神分裂症,他都可以完成統一,他怎麼會分裂呢!他的心性都是充滿豐智慧、安詳、喜悅,他怎麼會學佛學到最後:唉呀!慧律法師!我女兒拜佛拜到精神分裂,整天都在看您的相片。有問題,真的有問題,哪有一個拜佛的人拜到後來精神會分裂的,笑死人了,你看我拜佛拜了將近二十年,你看我有精神分裂症嗎?我有精神喜悅症,快樂無邊症,不可說、不可說解脫症,怎麼會有什麼分裂症,學佛的,無限的寬敞、寬恕、喜悅、解脫、自在,哪有什麼精神分裂症,那就是學錯了,學到著魔當然會精神分裂症,真如那個法是統一的)。與真如相背。忽然念起者(我們跟真如相背,忽然起念,)。明不相應所以。真如本來離念。此則無端起念。即獨頭生相(獨頭生相,要注意聽!獨頭生相的意思又叫做獨頭無明,獨頭生相無明,整句話應該是這樣講,叫做獨頭生相無明,這個獨頭生相無明就是不共無明,什麼叫做不共無明?因爲,這個無明就是癡的別名,也就是說無法照了諸法的事理:是暗鈍的心,也就是說我們一般講貪、嗔、癡、慢、疑、惡見,對不對?貪、嗔、癡、慢、疑,那麼現在這個癡就是無明,也就是說不跟這個貪、嗔、癡、慢一起起來,它單獨起來的,單獨起來的叫做獨頭無明,叫做不共無明,因爲,它太微細了,太微細了,又名叫做獨頭生相無明,又名不共無明,不共無明又稱爲獨頭無明,反過來說跟這個貪心,嗔心、慢心、疑心、惡見一起來的,叫做相應無明,這個是對境界比較粗糙的,這個境界很微細,這個叫做獨頭生相無明,叫做不共無明,因爲太微細了)。根本不覺。名爲無明。無明爲染法之源。最極微細。無別有法。能始乎此(能夠比這個更早,能始乎此,沒有另外一個法比無明更早就是能始乎此,乎“此”就是無明,沒有一個法比最微細的無明更早開始,)。亦名無始無明。此顯上緣起之由。一明染心緣起根源竟。
辰二 判染心差別分位
(判這個染汙心,我們所講的有六種差別,執相應染以及不斷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然後,能見心不相應染,根本業不相應染,這六種慢慢來討論。)【染心者。有六種。雲何爲六。一者。執相應染。依二乘解脫(就是聲聞跟緣覺,破我執:解脫)。及信相應地(信相應地就是信根成就無有退失,那麼就是十住位)。遠離故(信相應就是跟信心相應,跟信心相應就是不動搖,不會變化、不受影響,依真理修行,遠離故,遠離就是遠離執相應染,遠離故,這個遠離是遠離這個執的相應染)。】
下顯上緣起之相。六種染心。即意識及五種意(意識以及五種意)。前依因緣生起次第。故從細至粗。(現在要了解)今辨治斷次第。(從粗的要先斷,粗相就先斷)故從粗向細(粗就是易斷,細就難斷)。廣明還淨因緣也(恢複到本覺,本來自性清淨心的因緣)。初執相應染者。是六粗中。執取相及計名字相。亦是上(面的)意識(也是上面的意識)。見愛煩惱所增長義。由其執著心外有法。與境(界)相應。染汙自性。故雲執相應染。凡夫同具。依二乘聖人。至無學位。見思斷盡。而得解脫。
信相應者。十解已去(十解就是十住,十住位。從十住位以後)。信根成就。無有退失。名信相應(以及信心不動搖、不退轉)。此地菩薩。雖發心志斷無明。其力未充(力量還不夠)。入生空觀。(但是,怎麼樣?)粗垢先落(粗垢就是見思)。見愛煩惱不起現行。故雲遠離(就是遠離)。非約種子也。以留惑故(留惑要潤生,留惑就是慈悲心要度衆生,留這個惑,這個不是就種子來講,因爲留惑)。
《攝論》雲。若不斷上心(上心就是上二界,就是思惑,欲界或色界一起討論。若不斷上心,)。則不異凡夫(意思就是不斷思惑的話,那麼就跟凡夫沒有什麼兩樣)。若不留種子(不留種子就不來六道輪回度衆生,一下子就進入實報莊嚴土,或者是方便有余土)。則不異二乘(就逃避,所以,要留這個大悲心,來普度衆生,所以,不把種子斷盡,留住,故意跟煩惱的衆生一樣,其實他已經解脫了,他有能力了,比如說,他是博士,讀到博士,他不離開這個學校,留下來教導學生。留惑潤生,博士本來可以在外面好好地發揮,可是,他不要,他不要斷掉這個因緣,他留在這個學校裏面當助教、當老師、當教授,繼續造福這個學生,留惑潤生就是發大悲心。若不留種子,則不異二乘)。此約終教說(這是華嚴賢首五教儀裏面講的,小始終頓圓的終教,這是深入來說)。若約始教(比較粗淺的始教,始教就是對空有所了解,大乘的空相:空性有所了解)。初地已上。方說留惑(才有功夫。方說留惑:才夠資格說留惑)。(那麼如果其他的論來說)如余論說(余論,余論有的講得都不太相同,有一點差別。)。
【二者。不斷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如果加兩個字:相續不斷,那就更清楚了,意思就是這個相續不斷是我們不容易斷掉的,這個必需要等到初地菩薩以上,才有辦法斷,也就是說不斷相應染,如果加上:相續不斷相應染,那就更清楚了)。依信相應地(信相應地就是十住位)。修學方便(方便觀是對如實觀講的,方便觀是有相,如實觀是無相,意思就是說依十住位相應地,還繼續修行,在有相裏面修行,還不是轉成純無相,要到無相叫作如實觀:空性,修行方便,方便是對這個如實觀講的,方便觀是對如實觀講的,方便就是有相)。漸漸能舍(慢慢、慢慢能夠舍掉)。得淨心地(淨心地就是初地,一直到初地)。究竟離故(才可以遠離)。】
不斷相應者。即五意中相續識(相續就是不斷,不斷就是相續)。六粗中相續相。依法執。相續不斷得名(因爲,法執沒有辦法斷)。從十解已去(就是從十住位以後)。叁賢位中。修唯識尋思方便觀(尋就是粗觀照,思就是微細的觀照,但有方便但還在有相的角度裏面修行)。(所以)漸漸能舍(如果是見法身,那就是如實觀了,可是,他現在還不到初地菩薩,所以,叫做方便觀,漸漸能舍)。天臺(宗)以此名界內外塵沙(一個是名界內的塵沙,一個是名界外的,界內的塵沙是比較粗糙,界外的…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