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塵沙是比較微細)。淨心地。即初地。法執分別不得現行(就是起不了作用,意思就是一直到初地菩薩,分別就是後天的,而不是俱生的,後天的對境界的法執,才不起作用,所以說,即初地法執分別不得現前,一直要到淨心地,初地的時候,後天的法執,分別的法執,才不起作用,不得現前就是不起作用,意思就是一直到初地菩薩,法執:後天的分別法執,才不起作用)。至此我法分別。粗垢俱淨(那不是俱生的,不是俱生的法執,我、法分別就是後天性的我執的分別,以及後天性的法執的分別,如果加上俱生的我執,那就沒有辦法了,俱生的我執跟俱生的法執,所以,至此我法分別,那是對俱生的,如果,對我法俱,那就難了,一定要到金剛地,我執,俱生的我執要到七地菩薩全斷,俱生的法執一定要到金剛地才全部斷。哇!那這個太不容易了,俱生的這個難斷,非常非常難斷,至此我法分別,粗垢俱淨。粗垢是後天性的,不是微細的俱生的種子)。故曰淨心地。究竟離故。
【叁者。分別智相應染(什麼叫做分別智相應染,意思就是我們這顆分別心,相應染就是心王、心所不離叫做相應,與心王、心所相應,因爲這分別智,有分別染、淨,染汙心跟淨心,所以,叫做分別智相應染,對染叫做染,對淨叫做淨,所以,因爲分別染、淨,所以,又不離心王、心所,所以叫做分別智相應染)。依具戒地(具戒地就是二地,二地就是因爲叁聚清淨之戒,具戒就是叁業清淨,要到二地菩薩才能講持戒清淨,凡夫沒有一個持戒是清淨的,凡夫起心動念都是犯,具戒地就是到二地菩薩)漸離(漸離就是地地分除:從二地……)。乃至無相方便地(無相就是七地。七地因爲是修無相觀照以及加行方便,所以,叫做無相方便地)。究竟離故。(再講一遍:叁者,分別智相應染,要到哪一種功夫的人,才能夠去除掉這個分別智相應染,要相當的長遠,要花很長的時間,依照二地聚淨戒,二地,從二地菩薩以後慢慢、慢慢地斷掉,慢慢、慢慢地斷掉,乃至一直到七地菩薩,才能究竟離開分別智的相應染,這個多麼不容易,意思是二地除一點,叁地除一點點,四地除一點點,五地除一點點,六地除一點點,一直到七地才能全部除掉分別智相應染,這個不容易的,二地到七地,地地除,地地除一點點)】
分別智相應者。即五意中智識。六粗中智相。以能分別世出世。諸法染淨(叫做智)。故雲智也。乃微細法執(這是最微細的法執,乃是微細的法執,當然,還有更微細的,有俱生的)。七地以還(以還就是以下)。(七地以下都)有出(觀跟)入觀(之)異(別。有出入觀,有出觀跟入觀,就是有出定跟入定,入定跟出定的差別,觀照就是定慧均等,觀照:有定、有慧,你有出定,有入定就有出定的差別,有出、有入)。出觀緣事(出觀緣事就是緣有相觀,你出觀還是緣這個有相)。任運心時。此識亦得現行(意思就是你任運這個觀照的時候,此識就是分別智相應染,還是在一種執著裏面,微細的法執裏面,此識亦得現行,還會現出一種執著相)。于境有微細分別(你看,對這個境界還是有微細的分別,粗的分別已經沒有了,但是,微細的分別還是不離)。依二地以去(從二地以後)。地地分除(就是二地、叁地、四地、五地、六地、六地、七地、八地)。故曰漸離。以二地叁聚淨戒。故得具戒名(具戒就是持戒清淨,那沒有這麼容易的,叁聚淨戒難得聞,是不是?經于無量俱胝劫,讀誦受持亦如是。如說修行者更難,這是誦戒的時候,我們每次誦戒都要誦,第一句話就是這樣子,叁聚淨戒難得聞,不容易的,叁聚淨戒就是菩薩戒,所以,故得具戒名)。至七地方得永盡(到七地菩薩才可以除掉分別智相應染)。無相方便者。以七地于無相觀。(以七地于無相觀的)有加行方便(加行方便就是要進入純無相觀、純無漏觀,那麼,還是有一點功夫,加行就是加一分的精進力叫做加行)。八地(菩薩)真無功用道。純入無漏觀。《別記》雲。不論種子(不論最微細的種子,最微細的種子一定要到金剛心才斷)。故與余經所說有殊(所以,跟其他的經典有一點差別。種種有一點差別,所以,每一部經典,第一部經講的就是有一點差別。)。(分別智相應染還不能論到)種子(論到種子的話)至金剛心。方乃頓斷(才有辦法斷,)。
【四者。現色不相應染。依色自在地(色自在地就是八地菩薩,色自在地就是境界他可以隨心的,隨自己的心境所顯現出來,比如我要顯現出這個清淨的國土,他就可以顯現出來,我們沒有辦法,我們要顯現清淨的國土,怎麼顯現出來,沒有辦法。所以,諸佛菩薩都安住在自己清淨的國土裏面,因爲他的心清淨,心清淨他住的地方,就是清淨的國土。現色不相應者。這個不相應就是不與心王、心所……,也就是清淨心裏面顯現出來的叫做清淨的世界,我們因爲無明還沒有斷除,所以,現色不相應染,不是心王、心所可以覺察得到的,也不與心王、心所……,意思就是:現色就是他沒有理由,就是不覺相,無明相:惑,迷惑他就現這個色,就像我們山河大地一樣,我們這個山河大地一樣,我們可以控製第六意識,我們可以控製第七意識,我們可以觀察到微細的分別,也許這樣子,但是,你對這個山河大地,你就莫可奈何,山河大地就是你的無明裏面顯現出來的,你看山河大地它還是在那邊,你轉變它嗎?對不對?你沒辦法!像我們這個山河大地所顯現出來的,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但是,現在外面的境界,怎麼樣?不相應,那不是你心王、心所可以改變它的,也不是跟你的心王、心所扯得上關系的,完全沒有關系,它就是顯現在你面前的境界,那就無量億劫來我們無明的惑,惑就顯現出你需要的世界,你需要的世界,你就繼續住,住在你所顯現出來的無明,顯現出來的世界裏面,它就是這麼一回事情,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自己的心的無明創造自己的世界,然後,住在自己的無明世界裏面,然後,又不懂無明,然後,繼續去分別、去執著,然後,繼續去六道輪回,其實都是你的意識自己在轉來轉去、轉來轉去,一直轉來轉去,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六道輪回其實也不是劃一個格子到天、到人,其實都是你起心動念的問題,如果你了解到起心動念的問題,你就不難知道,我們的六道輪回是千真萬確的存在,爲什麼?你現在不能控製自己,使它一種平衡空性的道理,一天到晚受不了,一天到晚起煩惱,一天到晚貪、嗔、癡,哭泣吧怎麼樣,牢騷、抱怨,你怎麼會不六道輪回,對不對?一天到晚一張中巴唠唠叨叨講個不停,牢騷、抱怨,從來不釋懷,對不對?當然,你的是輪回相。有人比這樣:師父!您看看我像不像觀世音菩薩相。我說:不是。那這像什麼相?像輪回相。亂亂比,你以爲比這樣就解脫,這誰不會比,你叫小孩子來他也會這樣,對不對?還微笑,像觀世音菩薩,還微笑,上面綁著白色的布,然後,披下來,手弄這樣子,還叫人家:喂!畫一張,畫一幅像放在流通處裏面,還放流通處,笑死人,放在流通處要賣多少錢,所以,我們要曉得這個成佛,做佛菩薩這沒有那麼容易的,這開玩笑,這是無量阿僧祇動斷煩惱,發多少的願力,不疲不厭,犧牲自己的生命,頭目腦髓,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裏面講的,無量叁千大千世界無一處不是我舍生命的地方,你想想看!這句是何等的感動的語言,何等的感動的語言,無量的叁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他舍生命的地方,我們今天哪裏替叁寶做一點點事情,就覺得牢騷、抱怨,這個都是凡夫。師父!您講經會不會累?不會累,做菩薩還跟人家講累,不累,不可以講累,也不夠資格講累,對不對?累什麼!就是要發大願力、大慈悲心,沒有任何的條件,犧牲、奉獻,而且不能有動念說:我在犧牲、我在奉獻,也不能有這種念頭,應該講,我應該做的,因爲,我的生命,自己選擇的宗教這條路,我應該做的,無怨無悔,那麼一個人有到那種心境,他就會活得很快樂,所以,我每天都會很快樂,這是我自己所選擇的路線,所選擇的路線,現色不相應染,依色自在地)。能離故。】
現色不相應者。即五意中現識(爲什麼叫做現識?注意!佛法裏面講萬法唯心造,包括境界都是意識現出來的叫做現識,現出境界的意識叫做現識。)。叁細中能現相。此依根本無明。動令境現。如明鏡現諸色像。依第八地。色性隨心自在。而無障礙。能離故。色不自在地。此識不亡(如果色還不到,這個色就是境界,如果,你這個境界還不能自在,你還受到這個境界的轉變,那麼這個現識還沒有辦法消除,不亡就是沒有辦法除掉,你想要到第八地菩薩,第八地菩薩)。
【五者。能見心不相應染(能見心就是所謂的八識的見分,我們由清淨的智慧,透過無明轉變成能見的八識,這個能見心不相應染,也就是是非心王、心所所相應的,所能夠知道的,也就是不與心王、心所相應,這種心是微細到……,除非第九地菩薩)。依心自在地(心自在地就是第九地菩薩,一定要到第九地菩薩)。(他才有辦法)能離故(能離開這個能見心不相應染)。】
能見心者。即五意中轉識。叁細中能見相。依于動心。轉成能見。心自在地。即第九地。菩薩于自他心。均得自在(不但對自己的心很清楚,而且還能夠透視對方,所以,菩薩于自他心,均得自在)。約他(就他來說,也就是就對利益衆生來講)。善知衆生心行差別(能夠去度他)。約自(就自體來講)。得無礙智。有礙能緣(心)。永不得起(有礙能緣,怎麼樣?永不得起,就是有障礙的這顆能緣之心就不起來,簡單講有礙能緣:有礙的能緣之心,就是八識見分的妄見,就永遠不得起來,八識見分的所謂的妄見,真心跟妄心裏面最粗的妄見就不起來,起不來了就怎麼樣?)。故能離也(沒有妄見的話,山河大地、一切世界就變了,像我們這個妄見就沒有辦法除…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