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義▪P76

  ..續本文上一頁果是我的話,我就會像《達摩傳》裏面講的:施主!如果你真的需要這筆錢,你去拿去吧!你不要拿刀子捅我,對不對?我的生命還是很重要,生命不只價值這兩千塊,我一定不會跟他紛爭的,如果,有一天我坐計程車,計程車拿刀子出來:把錢拿出來。我說:我沒有錢,出家人沒什麼錢,手表給你。我說:刀子拿出來,就有表可拿,好,拿給你。我不會跟他抗拒,對不對?不需要抗拒嘛!一個表幾百塊,對不對?這個也可以看,有什麼關系,給你戴有什麼關系,聰明的人會把一切境界、煩惱、鬥爭化作沒有,我們一定要有“化有爲無”的力量,那麼這個真如就會顯現,化有爲無,煩惱就要化掉,要消化,不要用擋的,用擋的,你會發瘋,我很忍耐……,有一天爆發,你會神經病我不騙你,神經病,氣得成神經衰弱症,不要忍耐它,自性不需要忍耐,本來無相、無來去的東西,你不需要忍耐它,所以,非但能熏衆生的妄心,有冥熏衆生的作用,“非物能了”:“物”就是衆生。不是有辦法了解的,意思那是不可思議的)。故雲備有不思議業。此屬佛性。又非但能熏衆生妄心。令起厭求。成能觀智(能觀照的智慧)。亦能與彼觀智(也就是能觀的智慧)。作所觀境界(也就是說不但配合能觀的智慧,也可以配合所觀的境界現前,作所觀的境界,境界)性(作所觀的境界性,簡單講就是化現一切你能夠覺悟的境界)。此爲法性(法性就是如如不動的法,法性如果顛倒過來叫做性法,就是如如不動的法,悟到自性的人)。依此二義下。顯熏功能(顯示這個熏習的功能)。二義謂體相二大。或境智二法。常熏衆生有力(量)故。能令起厭求心。自信己身。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于是發心修行。一正顯竟。

  (看右表:

  我們已經分段講到現在,那麼就要把整個表格貫穿整個觀念,看方框框那裏面的,“真如”也就是說我們本性具足真如,真如旁邊有淨法,我們一念妄動就産生了“無明”,無明就是根本無明。再來,無明會動,反過來熏習真如,就會變成“妄心”,簡單講根本無明就是業識,有了妄想的無明根本業識,就産生妄心,妄就會動,動就有能所,能就是能見的見分,所就是所現的相分,有了能所二分,就會産生“境界”,就是變成六塵,就會産生變成六塵。好,中間有一個“阿賴耶識”,我們根身、器界、種子,真如、無明、妄心,這個都是種子,境界都是根身跟器界,根身跟器界都是境界,那麼阿賴耶識:妄心、無明、真如,這個都是種子,簡單講根身、器界、種子,都是阿賴耶識所顯現出來的,簡單講一切境界不離阿賴耶識,所有的能所、所有的見相二分,真如、無明、妄心、境界不能離開阿賴耶識,討論來、討論去,完全都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因爲受過動、無明、妄心的作用,所以,産生境界,那麼就會有熏習的力量,就像這個波浪,你推過來,我推過去,你受這個風一吹的話,推過來、推過去,推過來、推過去,如果,你想要繼續六道輪回,就看底下,如果你不想要六道輪回,你就看上面,你想要繼續六道輪回,妄心不停止的話,那你就繼續,從境界開始,境界就是六塵;如果你想要了生死,那就遠離境界,遠離不是說我跑到深山去叫做遠離,不是,不著境的意思,不要著這個境界的意思,並不是說叫你跑到深山裏面去,跑到深山裏面去,你執著這個境界,你還是六塵,一樣的,你怎麼跑你也不可能離開根身跟器界,對不對?所以,這個“境界”就是六塵,六塵裏面有熏習,畫一條線,你看,增長“念熏習”,爲什麼增長“念熏習”跑到這個“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因爲,他不能離開五意,這個念熏習因爲是境界,所以,它只是增長智識跟相續識,增長智相跟相續相,增長念熏習,這個就比較微細,所以說,境界的熏習有粗的熏習跟細的熏習,細的熏習是增長“念熏習”,粗的熏習叫做增長“取熏習”,對境界拼命地執著,所以,增長“念熏習”是指菩薩知道境界會迷惑我們,所以,我們不應該産生染淨的分別,不應該産生連續的執著,可是,凡夫沒有辦法,凡夫對“境界”拼命執著,所以,是教務長“取熏習”,增長取就是執取相,再來就是執取計名字相,境界熏習就是這個意思,“增長分別事識熏習”,增長念熏習,畫到“業識”這邊來,“取熏習”畫到這個“前六識:分別事識”來,也就是對境界講前六識:分別事識,那麼境界再進一步,就比較微細,就是指妄心,妄心的話是由根本無明幻化出來的,妄心大部分就是指有能所,有能所通常是指轉識跟現識,簡單講就是叁界外的法執叫做妄心,也就是說系縛羅漢跟菩薩的法執,所以,他必需通過五意,五意就是法執,第七意識最微細的法執,所以,“業識根本熏習”,這個業識根本熏習,當然就是說叁細裏面的“轉識”跟“現識”,當然也包括“業識”,但是,含意比較淺,業識根本熏習,這是細的熏習,妄心呢?因爲你對六境執著,那也是妄心,所以,“妄心”也就是“增長分別事識熏習”,簡單講就是不了境界是不實在,凡夫這個業報束縛起來,所以,那個箭號也畫到“分別事識”,也畫到“前六識”。好,我們再來看“無明”,“無明”有細的熏習,叫做“根本熏習”,簡單就是會成就“業識”,根本無明的意思,我們剛剛講的業識根本熏習,是妄心的熏習,是轉識跟現識,這個“根本熏習”是專對“業識”來講的,業識的産生就是無明,其實本身沒有所謂的前後,但是,爲了講解方便,業識跟無明,就討論根本無明比較先,業識産生在後面,其實業識就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就是業識,這個不能分的,所以,站在熏習的角度講,無明,它會成就這個業識,所以,成就業識就是根本無明,這個無明還會繼續熏習,爲什麼?因爲它是微細的無明,凡夫沒有辦法覺察,根本無明沒有辦法覺察,然後,還産生這個枝末的無明,也就是對境界的執著,你看,所以,左邊又畫一道線,“所起愛見”煩惱,愛是思惑,見是見惑,愛見“薰習”就是見思枝末無明,那麼會成就什麼?會成就“分別事識”,所以,也是前六識,只要對境界的,統統是講前六識,這個分別事識一個箭號畫上去,爲什麼講“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因爲攝末歸本,所有的枝末一定要納歸到根本無明,爲什麼?因爲這個無明到妄心,它爲了要顯示更清楚的相,所以,必需列出五意,無明到妄心裏面,它一定要列出更清楚的相,那就是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所以,這個分別事識從枝末一定要納歸到根本去,所以,一定要畫一個箭號上去,好了,妄想的熏習就是解釋到這個,那麼諸位看真如的熏習跟境界的熏習,真如的熏習,我們了解這個境界是假的,雖然,我們想修行,就産生了妄想的一個真如,真如裏面夾雜著妄心,簡單講,他想要修行可是還沒有斷煩惱,所以,講妄心熏習,妄心熏習,諸位看右邊的“分別事識熏習”,一看就知道對“境界”的産生,簡單講依諸凡夫、二乘人等,他討厭生死苦,隨力所能慢慢地趨向無上道,這個就是根器比較差一點的,還是凡夫、二乘人的階段,如果功夫比較深一點的,超出叁界外的,要斷法執的,那麼就是“意熏習”,意就是指前面的業識,五意,意就是指業識的五意,簡單講就是諸菩薩發心勇猛,速趨涅槃:“意熏習”,意熏習“習所成種”,後天性的,慢慢、慢慢地教化,慢慢地自己去覺悟,再來,真如的熏習,“自體相熏習”:自體本來就具足無量的真如的能力,他這個能力慢慢地會讓衆生厭這個生死苦,自體相熏習,真如自體熏習,像我們諸位現在聽課,這個統統是自體相熏習,我們本來自性清淨,就有具足無量的功德,有一天你會發現所有的煩惱都是多余的,你內心裏面會想:我以前的觀念都是錯誤,我現在要聽祖師大德的話,我要聽師父的話,好好地發揮真如的功用,真如就是如如不動,簡單講動念就是見,見就是煩惱,煩惱就是生死,這麼簡單,你要不要動念,你要動念你就受苦,你動念你就落入見,我見,不然就是法見,一定的道理,對不對?我現在用無念去修行,什麼事情我都很看得開,什麼事情我都無念,我用一顆智慧心看得很清楚,但是,不落入任何的見,那麼他就無奈你的何,所以,《楞嚴經》裏面講,歇即是菩提,歇即是菩提,究竟菩提歸無所得,一切法根本不可得,你到究竟菩提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就是本來的面目,不可得並不困難,就是放下,放下等于功夫,同學們!師父!我修行我怎樣才發現我真的得力?很簡單,放下!等于就是真功夫,就那麼簡單,放不下,你一點功夫都沒有,聽了六年、七年、十年也沒有什麼作用,聽了五十年也是一樣,放不下,放不下就是這麼一回事情,師父!放不下,您能怎麼樣?我不能怎麼樣,你繼續六道生死,如果是我,我要放下,我何必要卡死在那個地方,路要愈走愈寬,胸量要愈放愈大,所以,施比受更有福,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我不厭其煩地弘法利生,說來說去也是利益自己,得到最多的還是自己,如果,你叫我自己看的話,我才不會一個字、一個字查,念對也好,念不對也好,你也不曉得我念得對不對,我爲了要講課,我必需一個字、一個字查,用放大鏡,我晚上戴個眼鏡,因爲,晚上戴眼鏡,我怕你們看到,在這裏不戴眼鏡,我晚上都戴眼鏡起來,要看。對不對?得到最多的還是自己,施比受更有福,放開胸量,邁開大步地走,你放心,在這個世間,永遠布施的人,就永遠不貧窮,爲什麼?至少他內心富有,不過布施也要看情形,你明明快要餓死了,還在布施,是釋迦牟尼佛所不允許的,你自己已經不行了,你想要救衆生根本不可能,再來,真如,“用熏習”,當你有所成就的時候,清淨叁業的時候,你法身的業用,作爲衆生的外緣之力,外緣之力就是“用熏習”,用熏習,你幫助衆生而“道”…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