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的時候,你看那個“自體相熏習”的“本性住種”,本性住種加上習所成種就變成了“佛性”,就是我們要開采的,我們有本性住種,一定要怎麼樣?要熏習,不熏習不行,雖然我們有佛性,但我們沒有這個“習所成種”的力量也不行,所以,我一直告訴諸位!我們一定要把聽過的錄音帶傳達到每一個部落去,每一個角落,任何一個時間、空間,然後,讓衆生有熏習佛法的力量,有熏習的話就有機會成佛,就有機會解脫,所以,尤其是我們學佛的人,千萬不要斷掉衆生的慧命,無論怎麼樣了,我們畢竟是佛的弟子,我們一定要贊歎叁寶、贊歎善知識,我們一定要勸導衆生學佛,把所有的衆生,有緣的衆生統統進入佛門,有無量的功德。好了,這個表解你們就帶著。這個表解師父已經重複地講一遍了,很清楚了。)
午二 除疑 二
未一 問 二 答
未一 問
【問曰。若如是義者(如果按照這個道理來說)。(那麼)一切衆生。悉有真如。等皆熏習(都有真如,等等都熏習)。雲何有信無信(爲什麼有的信有的不信呢?爲什麼我們文殊講堂就來信,爲什麼我們裕隆汽車修護場前面那個就不信呢?對不對?有的住在文殊講堂的隔壁,那一棟的大樓,他就不會想說:我要來聽經聞法,有的人要聽經聞法,有的從屏東開車來,有的從臺南開車子來,有的從臺北刻意地趕過來要聽課,怎麼會差這麼多呢,對不對?所以說,來參訪師父,他覺得他很幸福,第一句話就跟師父講:師父!我從臺北來的,很辛苦、很遠。我就跟他回答:有心就不會遠。有心就不會覺得遠,啊!對!一針見血,對啊!禅師都是這樣講,一針見血,有心就不會遠,你若沒心就覺得很遠,即使在隔壁你也不想去,難道不是這樣嗎?有的很虔誠來,噢!開車來,噢!看到師父跪下,馬上頂禮,開始哭泣,感動,我說:你不要再哭了,我很快就被你感動了,他就是一直拼命要來見師父,拼命從臺中、臺北開車來,他就是爲了見師父一面,要是能夠見到師父一面,死也甘願,你看,魅力那麼大,嚇死人了,死也甘願,聽錄音帶,最近每天都接到這個信件,感恩!感恩生命是師父救的,有這個法要感謝這些送人家錄音帶的人,所以,我們修福報,有時候:我這卷錄音帶你聽聽看,就救了他,舉手之勞就救了他,他本來想要自殺,跑去自殺,聽了錄音帶,噢!慧律法師說的,不能自殺,死一次要死七次,不可以,所有的痛苦裏面,自殺的罪最重,那不可以自殺,好了,省起來了,省起來,又救了一條命,你看)。(所以,有信無信,爲什麼有)無量前後(的)差別。皆應一時。自知有真如法(因爲真如是平等義,爲什麼有的信,有的不信呢?有無量的前後差別呢!按照道理來講,既然有真如,應該一時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統統)等入(等就是同。同樣的應該進入)涅槃(才對,爲什麼不進入涅槃?同入涅槃,對不對?)。】
若如是義。承上真如(的)體相熏習。能令衆生自信真如。發心修行。則一切衆生。真如等具。自應等熏(自應平等的熏習)。雲何有信不信(爲什麼有的信有的不信?就像諸位一樣,你們雖然在熏習,也是一樣,有的還是湖心很重,可是,有的現在都不動了,像我幾個徒弟,他知道一切相都是假的,反正你塵自生滅,自性不動,所以說,我們雖然說,大家同樣在聽經聞法,爲什麼某些比丘他悟道的力量會那麼強,他就是那麼強,他到今天爲止,才幾年的功夫,他就很平穩,我從來沒看過他們情緒變化高低潮的,對不對?如果,像是我們現在男衆或者是女衆,行嗎?你情緒有高低潮嗎?有!當然了,他每次人家得罪他,他就會說:那是今天我學佛,不然,你該死,我告訴你,他一定會交代這句話,然後,信佛會擺在前面,該死擺在後面,就會這樣子講,所以說,由此就可以知道,同樣這樣說法,可是他們就得到很大的力量,在家人力量就會小,當然有的人力量有限,因爲在家居士,我們沒有接觸過,他們可能了是很大,也不一定,力量也是很大,爲什麼?這根器,他肯用功,他內心裏面二十四個小時,都在觀照裏面下手,我告訴你沒有辦法的,肯用功的人,真如就在心中,肯回光返照的人,真如就在你的心中,根本不離當下這一念,對不對?所以,功夫不到的時候,用對治法的,用對治的,所以說,能令衆生自信真如,怎麼樣?發心修行,那麼這一切衆生真如等具,自應等熏)。(爲什麼有信有不信)無量差別。利根鈍根。前後差別耶。既同仗真如內熏。真如一性平等。衆生皆應。同時自知真如。起信生解。勤修法門。等入涅槃。不應有疑信利鈍之異也。一問竟(不應該有懷疑,所以說,人家聽經聞法,肯用功的,可以說無量萬億劫,在短暫的今生今世就可以了生死,爲什麼?無量億劫來竟然可以在一念解決,爲什麼我們今生今世那麼長的時間不會解決生死,這怎麼可能嘛!我 我要放下,他就放得下,世間人爲了名、爲了利,他都可以犧牲生命,你想想看!世間人爲了功名利祿,像我們以前在高中,要考大學的時候,建中有一個習氣,它要考大學以前,它整個學校,高叁的全部都開放,然後,你就蚊帳也帶去,那個熱水瓶也帶去,怎麼樣的電燈都有帶去,所以,學校它都開放給你,爲了一個功名利祿、爲了一個聯考,都可以徹夜不眠,都可以不要睡覺,我告訴你們,如果用考聯考那種精神,來考極樂世界,一百個人上一百個人,真的,一百個人上一百個,爲什麼考聯考?不得不嘛!沒有辦法,你不念你就是考不上,沒有辦法嘛!我們的考不上是指臺大,不是指私立大學,考不上嘛!因爲,建國中學一年錄取率是五百多個臺灣大學,五百多個臺灣大學,臺大的,才不會像其他的私立大學,私立的考上一個臺大,哇!考上一個臺大,笑死人了,放榜都是整排,整排的,唉!你班上幾個沒考上,在建國中學考不上叫做奇迹,所以,要用那種心在考聯考,你想想看!可是,爲了世間的功名利祿,都可以用老命去念書,而我們今天爲了了生死,竟然不會吃一點苦,竟然還在這個世間的分別心裏面拼命地執著,你不認爲很悲哀嗎?法已經都具足了,就是不肯用功,等、等……,等到有一天我解脫時,所以,師父對衆生講到最後都是這樣,唉!你需要時間,沒有辦法,你需要時間,不肯下手,沒有辦法,放不下)。
未二 答 二
申一 約無明厚薄 二 約因緣具(具就是具足)阙(阙就是缺陷。因緣具足的,修行就比較快,因緣不具足,缺緣,那麼就比較慢。)
申一 約無明厚薄
【答曰。真如本一(真如本來只是一個)。(爲什麼)而有無量(的差別,爲什麼無量)無邊(?因爲有)無明(所以,有無量無邊的無明)。從本已來自性差別。厚薄不同故。過恒沙等上煩惱。依無明起差別。我見愛染煩惱。依無明起差別。如是一切煩惱。依于無明所起。前後無量差別。唯如來能知故。】
答意以真如本來平等一性。(爲什麼)但因無明內熏(無明的內熏,無明就是煩惱)。自性差別。而有厚(厚就是無明重)薄(就是無明輕。無明比較輕的叫做薄,)不同。依之所起煩惱。亦有粗細不一。細即恒沙上煩惱。粗即我見愛煩惱(恒沙上的煩惱,簡單講就是叁界外的,叁界外的法執,就是塵沙惑,恒沙上的煩惱就是指塵沙惑,粗糙的煩惱就是指見愛,愛就是思惑,見就是我見、身見、邊見、禁取見、見取見、邪見,愛就是貪、嗔、癡、慢、疑,見思煩惱也就是叁界內的煩惱,恒沙上的煩惱是叁界外的塵沙煩惱,塵沙無明,我見愛煩惱就是叁界內的煩惱,是指見思煩惱,就是見思無明)。二者(粗的跟細的)俱依無明而起。細者前起。粗者後起(微細的先起,粗糙的比較後)。煩惱頭數。無量差別。唯佛能知。因此致令衆生。根機不等。故不得同時信解修證(沒有辦法同時,所以,根器也沒有辦法,像我們講堂也是一樣,法師來出家,各地的英雄好漢都不一樣,有的法師他不喜歡工作,他喜歡閱讀經典,因爲,他經教比較通達,而且他智慧比較高超,他喜歡用功,在心地上下功夫;有的沒有辦法,有的因爲書讀得少,書讀的少,你光是叫他安住在哪裏,他痛苦不已,痛苦不已也沒有辦法,善良很好,但是,牛也是很善良,但是,沒有智慧的話也不行,硬做,做死也沒有用,對不對?我不用做就很有用,爲什麼?一念覺觀即入本性,是不是?會修理外面的電燈,怎麼不會修理裏面的光明,要懂得引導自己,是不是?)。此皆無明過咎。非真如不平等也。一約無明厚薄(無明的厚薄不一樣)竟。
申二 約因緣具阙
【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如(一場木頭)木中(雖然有)火性(有這個本性,木頭裏面有炎的這個性質,有這個本質)。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這個樹木怎麼可以自己燒起來,你就算要燒那個樹木的話,也要有因緣,也要有因緣摩擦或者是打雷,深山裏面的樹木要打雷,這個木柴才燒得起來,總是要藉著緣,對不對?要藉著緣,修行就是要藉著外緣,你們雖然有佛性,不假善知識,無有是處,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要記住!聽經聞法要列爲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一環,最重要的一環,不要老是自己躲起來修行,這樣不行的,要聽善知識開示)。】
下明因緣具阙不一(我們這個衆生的因緣,有的具足,有的阙乏不一)。文有法(有)喻(有)合叁(法就是佛陀所講的法:真理,喻就是用比喻來形容,合就是法跟喻結合)。法中因緣雙具。佛法有叁性(就是正因佛性、緣因佛性跟了因佛性)。本具真如。爲正因佛性(每一個都具足)。經教善知識。而能(夠)助發(我們的)正因(佛性)。爲緣因佛性(經教或者是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正因佛性的顯現這個叫做緣因佛性)。因緣具足。方得開悟。成辦道果。爲了因佛性。(比)如鑽木取火。火性(比)喻本具正因。鑽取(比)喻助發緣因(鑽…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