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义▪P76

  ..续本文上一页果是我的话,我就会像《达摩传》里面讲的:施主!如果你真的需要这笔钱,你去拿去吧!你不要拿刀子捅我,对不对?我的生命还是很重要,生命不只价值这两千块,我一定不会跟他纷争的,如果,有一天我坐计程车,计程车拿刀子出来:把钱拿出来。我说:我没有钱,出家人没什么钱,手表给你。我说:刀子拿出来,就有表可拿,好,拿给你。我不会跟他抗拒,对不对?不需要抗拒嘛!一个表几百块,对不对?这个也可以看,有什么关系,给你戴有什么关系,聪明的人会把一切境界、烦恼、斗争化作没有,我们一定要有“化有为无”的力量,那么这个真如就会显现,化有为无,烦恼就要化掉,要消化,不要用挡的,用挡的,你会发疯,我很忍耐……,有一天爆发,你会神经病我不骗你,神经病,气得成神经衰弱症,不要忍耐它,自性不需要忍耐,本来无相、无来去的东西,你不需要忍耐它,所以,非但能熏众生的妄心,有冥熏众生的作用,“非物能了”:“物”就是众生。不是有办法了解的,意思那是不可思议的)。故云备有不思议业。此属佛性。又非但能熏众生妄心。令起厌求。成能观智(能观照的智慧)。亦能与彼观智(也就是能观的智慧)。作所观境界(也就是说不但配合能观的智慧,也可以配合所观的境界现前,作所观的境界,境界)性(作所观的境界性,简单讲就是化现一切你能够觉悟的境界)。此为法性(法性就是如如不动的法,法性如果颠倒过来叫做性法,就是如如不动的法,悟到自性的人)。依此二义下。显熏功能(显示这个熏习的功能)。二义谓体相二大。或境智二法。常熏众生有力(量)故。能令起厌求心。自信己身。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于是发心修行。一正显竟。

  (看右表:

  我们已经分段讲到现在,那么就要把整个表格贯穿整个观念,看方框框那里面的,“真如”也就是说我们本性具足真如,真如旁边有净法,我们一念妄动就产生了“无明”,无明就是根本无明。再来,无明会动,反过来熏习真如,就会变成“妄心”,简单讲根本无明就是业识,有了妄想的无明根本业识,就产生妄心,妄就会动,动就有能所,能就是能见的见分,所就是所现的相分,有了能所二分,就会产生“境界”,就是变成六尘,就会产生变成六尘。好,中间有一个“阿赖耶识”,我们根身、器界、种子,真如、无明、妄心,这个都是种子,境界都是根身跟器界,根身跟器界都是境界,那么阿赖耶识:妄心、无明、真如,这个都是种子,简单讲根身、器界、种子,都是阿赖耶识所显现出来的,简单讲一切境界不离阿赖耶识,所有的能所、所有的见相二分,真如、无明、妄心、境界不能离开阿赖耶识,讨论来、讨论去,完全都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因为受过动、无明、妄心的作用,所以,产生境界,那么就会有熏习的力量,就像这个波浪,你推过来,我推过去,你受这个风一吹的话,推过来、推过去,推过来、推过去,如果,你想要继续六道轮回,就看底下,如果你不想要六道轮回,你就看上面,你想要继续六道轮回,妄心不停止的话,那你就继续,从境界开始,境界就是六尘;如果你想要了生死,那就远离境界,远离不是说我跑到深山去叫做远离,不是,不着境的意思,不要着这个境界的意思,并不是说叫你跑到深山里面去,跑到深山里面去,你执着这个境界,你还是六尘,一样的,你怎么跑你也不可能离开根身跟器界,对不对?所以,这个“境界”就是六尘,六尘里面有熏习,画一条线,你看,增长“念熏习”,为什么增长“念熏习”跑到这个“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因为,他不能离开五意,这个念熏习因为是境界,所以,它只是增长智识跟相续识,增长智相跟相续相,增长念熏习,这个就比较微细,所以说,境界的熏习有粗的熏习跟细的熏习,细的熏习是增长“念熏习”,粗的熏习叫做增长“取熏习”,对境界拼命地执着,所以,增长“念熏习”是指菩萨知道境界会迷惑我们,所以,我们不应该产生染净的分别,不应该产生连续的执着,可是,凡夫没有办法,凡夫对“境界”拼命执着,所以,是教务长“取熏习”,增长取就是执取相,再来就是执取计名字相,境界熏习就是这个意思,“增长分别事识熏习”,增长念熏习,画到“业识”这边来,“取熏习”画到这个“前六识:分别事识”来,也就是对境界讲前六识:分别事识,那么境界再进一步,就比较微细,就是指妄心,妄心的话是由根本无明幻化出来的,妄心大部分就是指有能所,有能所通常是指转识跟现识,简单讲就是三界外的法执叫做妄心,也就是说系缚罗汉跟菩萨的法执,所以,他必需通过五意,五意就是法执,第七意识最微细的法执,所以,“业识根本熏习”,这个业识根本熏习,当然就是说三细里面的“转识”跟“现识”,当然也包括“业识”,但是,含意比较浅,业识根本熏习,这是细的熏习,妄心呢?因为你对六境执着,那也是妄心,所以,“妄心”也就是“增长分别事识熏习”,简单讲就是不了境界是不实在,凡夫这个业报束缚起来,所以,那个箭号也画到“分别事识”,也画到“前六识”。好,我们再来看“无明”,“无明”有细的熏习,叫做“根本熏习”,简单就是会成就“业识”,根本无明的意思,我们刚刚讲的业识根本熏习,是妄心的熏习,是转识跟现识,这个“根本熏习”是专对“业识”来讲的,业识的产生就是无明,其实本身没有所谓的前后,但是,为了讲解方便,业识跟无明,就讨论根本无明比较先,业识产生在后面,其实业识就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就是业识,这个不能分的,所以,站在熏习的角度讲,无明,它会成就这个业识,所以,成就业识就是根本无明,这个无明还会继续熏习,为什么?因为它是微细的无明,凡夫没有办法觉察,根本无明没有办法觉察,然后,还产生这个枝末的无明,也就是对境界的执着,你看,所以,左边又画一道线,“所起爱见”烦恼,爱是思惑,见是见惑,爱见“薰习”就是见思枝末无明,那么会成就什么?会成就“分别事识”,所以,也是前六识,只要对境界的,统统是讲前六识,这个分别事识一个箭号画上去,为什么讲“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因为摄末归本,所有的枝末一定要纳归到根本无明,为什么?因为这个无明到妄心,它为了要显示更清楚的相,所以,必需列出五意,无明到妄心里面,它一定要列出更清楚的相,那就是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所以,这个分别事识从枝末一定要纳归到根本去,所以,一定要画一个箭号上去,好了,妄想的熏习就是解释到这个,那么诸位看真如的熏习跟境界的熏习,真如的熏习,我们了解这个境界是假的,虽然,我们想修行,就产生了妄想的一个真如,真如里面夹杂着妄心,简单讲,他想要修行可是还没有断烦恼,所以,讲妄心熏习,妄心熏习,诸位看右边的“分别事识熏习”,一看就知道对“境界”的产生,简单讲依诸凡夫、二乘人等,他讨厌生死苦,随力所能慢慢地趋向无上道,这个就是根器比较差一点的,还是凡夫、二乘人的阶段,如果功夫比较深一点的,超出三界外的,要断法执的,那么就是“意熏习”,意就是指前面的业识,五意,意就是指业识的五意,简单讲就是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趋涅槃:“意熏习”,意熏习“习所成种”,后天性的,慢慢、慢慢地教化,慢慢地自己去觉悟,再来,真如的熏习,“自体相熏习”:自体本来就具足无量的真如的能力,他这个能力慢慢地会让众生厌这个生死苦,自体相熏习,真如自体熏习,像我们诸位现在听课,这个统统是自体相熏习,我们本来自性清净,就有具足无量的功德,有一天你会发现所有的烦恼都是多余的,你内心里面会想:我以前的观念都是错误,我现在要听祖师大德的话,我要听师父的话,好好地发挥真如的功用,真如就是如如不动,简单讲动念就是见,见就是烦恼,烦恼就是生死,这么简单,你要不要动念,你要动念你就受苦,你动念你就落入见,我见,不然就是法见,一定的道理,对不对?我现在用无念去修行,什么事情我都很看得开,什么事情我都无念,我用一颗智慧心看得很清楚,但是,不落入任何的见,那么他就无奈你的何,所以,《楞严经》里面讲,歇即是菩提,歇即是菩提,究竟菩提归无所得,一切法根本不可得,你到究竟菩提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就是本来的面目,不可得并不困难,就是放下,放下等于功夫,同学们!师父!我修行我怎样才发现我真的得力?很简单,放下!等于就是真功夫,就那么简单,放不下,你一点功夫都没有,听了六年、七年、十年也没有什么作用,听了五十年也是一样,放不下,放不下就是这么一回事情,师父!放不下,您能怎么样?我不能怎么样,你继续六道生死,如果是我,我要放下,我何必要卡死在那个地方,路要愈走愈宽,胸量要愈放愈大,所以,施比受更有福,就是这么一回事,所以,我不厌其烦地弘法利生,说来说去也是利益自己,得到最多的还是自己,如果,你叫我自己看的话,我才不会一个字、一个字查,念对也好,念不对也好,你也不晓得我念得对不对,我为了要讲课,我必需一个字、一个字查,用放大镜,我晚上戴个眼镜,因为,晚上戴眼镜,我怕你们看到,在这里不戴眼镜,我晚上都戴眼镜起来,要看。对不对?得到最多的还是自己,施比受更有福,放开胸量,迈开大步地走,你放心,在这个世间,永远布施的人,就永远不贫穷,为什么?至少他内心富有,不过布施也要看情形,你明明快要饿死了,还在布施,是释迦牟尼佛所不允许的,你自己已经不行了,你想要救众生根本不可能,再来,真如,“用熏习”,当你有所成就的时候,清净三业的时候,你法身的业用,作为众生的外缘之力,外缘之力就是“用熏习”,用熏习,你帮助众生而“道”…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