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義▪P90

  ..續本文上一頁是其妄法。體無不實(這個體本來是並不實在的,所以說,體無不實。這個“體無”就是本來就沒有,是不實在之法,其體本無是不實之法,是它妄法)。以對色故有(因爲,虛空是對色才有)。是可見相(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不是色法就是虛空,不是虛空就是色法,要不然,你的眼睛作用在做什麼)。令心生滅(這個“令”不能解釋作“讓”,這個“令”當作“因爲”來解釋,因爲你心緣這個念頭的生滅。令心生滅:因爲心攀緣這個念頭的生滅,因爲這個心緣這個念頭的生滅)。以一切色法。本來是心(本來一切色法,以一切色法,本來是心)。實(在是)無外(在的)色。若無外色(在的)者。則無虛空之相。所謂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因爲你虛妄業力所感,感召出來,所影現出來的這個境界,唯心妄起所以有)。若心離于妄動。則一切境界滅(如果你的心保持如如不動,那麼一切境界有跟沒有就是統統不存在,其實不可得)。】

  後辨對治法。當知虛空之相。亦是妄法。其體本無。乃遍計所執。不是真實之法。上叁句(是說)明情有理無(其實衆生認爲有的,按照分析的道理來看是沒有的叫做情有,依照衆生的執著來看,它是有的,每一個衆生都認爲色法虛空是存在性的,所以,在任何一個時空動點上,都拼命地追求、拼命地錯覺,所以說,情有理無,按照實際的無生的道理來說是不存在的,是不存在的,所以,生命是一種錯覺,也是一出悲劇,因爲,他根本沒有智慧,他的生命裏面就是金錢、婚姻、感情、洋房、大樓、汽車,就是搞這個,你要叫他冷靜想想看,思惟人生他就不要,叫他覺悟,他也不要)。以虛空乃對待之法(虛空乃是對待之法,因爲它是對待色法)。對色顯故。妄執爲有。猶是可見之相(所以,虛空猶是可見之相)。令心緣念生滅(因爲,我們這個心緣念這個生滅)。非是絕待法身之性。此釋情有也(一般衆生認爲有的)。以一切色法。本來是心(因爲,我們這個色法,其實是心影現出來的)。實無心外色相可得(實在是沒有心外的色相,所以,一切境界其實就是你的心,你的外面境界調不好,你的心就會難過,一定的道理,你跟這個人吵架,境界使你不能夠調和,你的心就會難過,所以,你沒有必要,對不對?你爲什麼要吵架?跟人家吵架,你心情緒就不穩了,因爲境是你的心所變現出來的,那表示說你不悟,如果,你覺悟的話,用一個真空:真如的狀態,隨緣不變的心,任何的境界你都融合得起來,那一切色相就是你的心,都沒有起作用)。色相既無。誰顯空相(虛空也不存在)。此釋理無也(是因爲色襯托虛空,虛空襯托色法)。所謂下。重釋唯心之義(再一遍地解釋唯心的道理)。以顯虛空是妄非真(以顯示這個虛空是妄非真)。如《楞嚴》雲。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消殒(殒就是落,就是亡的意思。發真歸元:如果有一個人發出一個真心,回歸到本來的清淨的佛性,十方的虛空,因爲它是不存在的。悉皆消殒:消殒就是化作清淨的法身,皆悉不存在,都消除了)。

  【唯一真心。無所不遍。此謂如來廣大性智。究竟之義。非如虛空相故(所以,我們就了解,到最後你就會發現諸佛就是唯一的真心,無所不遍這個就是如來廣大的性智,究竟之義,並不是像虛空那個冥頑不靈,因爲,他沒有智慧,你看那個如來廣大,性最後還加一個智,那個智字雖然無相,但是,充滿著智)。】

  此顯法身是真非妄。境既唯心。無所不遍。此心即如來清淨法身。廣大圓滿。本覺性智。究竟義者。即法法全彰。遮那(就是毘盧遮那的)妙體(這個毘盧遮那梵語:Vairocana, 毘盧遮那,吠嚧遮那叫做毘盧遮那,他是佛的報身或者是法身,又作毗樓遮那、毘盧折那、吠嚧遮那,略稱盧舍那、盧遮那、遮那,他的意思遍一切處,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清淨圓滿、廣博嚴淨,那麼這個毘盧遮那中國話叫做光明遍照,這個義比較中道、比較中肯,毘盧遮那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這個意思是說佛的身智,以種種光明來照遍衆生,毘就是遍,遮那,盧遮那就是光照,光明遍照衆生的意思,佛以身智無礙光明,遍照理事無礙法界,這個毘盧遮那原本的意思是太陽的意思,是表示說佛的智慧廣大無邊,乃是曆經無量劫海的修習功德而得到的正覺,這是毗盧遮那)。豈同虛空相耶(就是有智慧了,並不是虛空的相)。

  【二者。聞修多羅說(聽到經典就要講)。世間諸法。畢竟體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畢竟空。從本已來自空。離一切相。】

  此執法身爲斷滅也。先敘(述)起執(的因)緣。如聞大品雲(大品就是大品般若,就是《大般若經》,聽到大品的《般若經》)。乃至涅槃如幻如夢(我們這個不生不滅的本體也是如夢,因爲不可得叫做涅槃,如幻如夢)。若有法勝涅槃者。我說亦複如幻如夢也。此等義理。不獨諸法體空。即涅槃(也沒有一個實體可得)亦空。本來自空。離一切染淨之相(加上一個淨也是染,不能講畢竟)。

  【以不知爲破著故(因爲,他們不曉得,這是破除執著)。即謂真如涅槃之性。(當作是虛空)唯是其空(什麼都沒有)。】

  次明所執相。因不知經中所說。爲不了世出世法。皆假名非真(實存在的)。計著實有者。說畢竟空。以破彼計。由迷(來)說意(由這個執著,迷惑了說出來)。依言生解(産生這個見解)。妄計真如涅槃。爲斷滅空(以爲什麼都沒有)。

  【雲何對治。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注意!無量的性功德,換一句話就是不可思議的叁業的妙用,所以,功德,你怎樣顯現你的功德,比如說,佛顯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或顯現這個神通,簡單講你無量性功德都不能離開你的叁業:身、口、意,才能叫做性功德,要不然,你功德也不能顯現出來,那麼什麼叫做性功德,對不對?你除了在叁業裏面顯現出來的話,要不然,你怎樣顯出你的無量性功德,釋迦牟尼佛要顯出他的無量性功德,當然要透過身、口、意,否則,我們怎麼知道呢!)。】

  後辨對治法。真如法身。有如實空。如實不空二義。如實空者。(空什麼?)空諸妄計。遠離一切心境界相。如實不空者。常恒不變。自體具足恒沙性功德相(其實恒沙性功德就是一個字,就是“智”,智慧,佛具足了智慧就無量的功德)。豈同斷滅空耶。前二皆墮空見(聞修多羅就誤以爲落入這個錯誤的虛空的見,叫:墮空見)。

  【叁者。聞修多羅說。如來之藏。無有增減。體備一切。功德之法(聽到這個修多羅,修多羅就是經典,聽到這個經典裏面所說的,這個如來之藏,無有增減,他的本體具足了一切。“備”就是具足了一切功德之法)。】

  此執藏性同色心也。先敘起執緣。聞說如來藏性。平等一味。法法皆真。法法皆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即此體中。具足無量功德之相。

  【以不解故。即謂如來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別。】

  次明所起執。因不知一切功德乃稱性之功德(不了解一切的功德,“稱”就是合于。透過本性出來的一種功德,其實就是無功德,爲什麼?因爲平等心,沒有高、低,與真如完全相應,稱性之功德)。全相即性(所有的相會歸到自己的心性,如如不動的心性)。性相一如。等無差別。由迷說意(由迷執說出我們內心裏面的觀念)。執真同妄(執著這個真心以爲跟這個妄心是一樣)。謂實有色心。差別之相。

  【雲何對治。以唯依真如義說故(怎麼樣對治?依真如義來說)。因生滅染義示現。說差別故(因爲染淨依于真如,所以,藉著生滅才講差別)。】

  後辨對治法。當知無有增減者。唯依真如體大義說故。諸法(的)平等。色心不二。元無差別(本來沒有差別)。所雲體備一切功德之法者。因對生滅染法之義。示現無漏性功德相。乃是隨染幻而說差別也(我們現在就是幻化出來的世界才講差別)。又對業識生滅。染法差別。故成始覺。萬德差別。藏性豈(“豈”:哪裏)同色心差別耶(這不一樣的,是指來自于微細的業識)。

  【四者。聞修多羅說。一切世間生死染法。皆依如來藏而有。一切諸法。不離真如。】

  此執藏性有生死也(他們認爲一切的生死染法統統依靠如來藏而有,他們認爲這個如來藏也跟生死有關,如來藏變成有生死)。先敘起執緣(先敘述起這個執著的因緣)。聞說一切世間諸法。皆依藏性隨緣而有。藏性即所依真體。能依不離所依。故雲不離真如。

  【以不解故。謂如來藏。自體具有一切世間。生死等法(把這個如來藏清淨心當作生滅法,很糟糕!)。】

  次明所起(的)執(著)。因不解藏性(有)隨緣不變之義(他不了解這個不變,他卻把他當作隨緣,只有隨緣,隨緣就變了,就把如來藏變成世間的生死等法,他不曉得如來藏隨緣還有兩個字:不變。衆生不了解,他一看到:噢!這個生死是依如來藏而起的,就把如來藏當作是生死法,他不曉得如來藏可以隨這個因緣而不變)。染而不染。則謂藏性自性。實有世間。生死染法(雖然是染,但是,本來就是空,本來就空,他們就把這個藏性自性,實有世間的染法,所以,我們今天種種的生死,生、老、病、死的苦,也是一種妄覺,但是,是虛妄的覺,也沒有辦法排除,因爲,那是因果的存在性,除非你有定力,大智慧的定力,歡喜地去接受它,否則你證阿羅漢果,也沒有辦法排除這個病苦,也沒有辦法,因爲,這個色身就是你的果報)。

  【雲何對治(怎麼樣對治?)。以如來藏從本已來。唯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不離(如來藏也)不斷。不異真如義故(不能講是斷滅,也不能離開真如)。】

  後辨對治法。重在唯有二字(只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藏性自體清淨。故唯有稱體淨德(稱體:合于這個體性,清淨之德)。不離者。淨德之相。即自體之相。不斷者。自體恒常。相亦如是不異真如義者(所有的真如顯現出相,所有的相其實就是真如所影現出來的,…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