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义▪P90

  ..续本文上一页是其妄法。体无不实(这个体本来是并不实在的,所以说,体无不实。这个“体无”就是本来就没有,是不实在之法,其体本无是不实之法,是它妄法)。以对色故有(因为,虚空是对色才有)。是可见相(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不是色法就是虚空,不是虚空就是色法,要不然,你的眼睛作用在做什么)。令心生灭(这个“令”不能解释作“让”,这个“令”当作“因为”来解释,因为你心缘这个念头的生灭。令心生灭:因为心攀缘这个念头的生灭,因为这个心缘这个念头的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本来一切色法,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在是)无外(在的)色。若无外色(在的)者。则无虚空之相。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因为你虚妄业力所感,感召出来,所影现出来的这个境界,唯心妄起所以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如果你的心保持如如不动,那么一切境界有跟没有就是统统不存在,其实不可得)。】

  后辨对治法。当知虚空之相。亦是妄法。其体本无。乃遍计所执。不是真实之法。上三句(是说)明情有理无(其实众生认为有的,按照分析的道理来看是没有的叫做情有,依照众生的执着来看,它是有的,每一个众生都认为色法虚空是存在性的,所以,在任何一个时空动点上,都拼命地追求、拼命地错觉,所以说,情有理无,按照实际的无生的道理来说是不存在的,是不存在的,所以,生命是一种错觉,也是一出悲剧,因为,他根本没有智慧,他的生命里面就是金钱、婚姻、感情、洋房、大楼、汽车,就是搞这个,你要叫他冷静想想看,思惟人生他就不要,叫他觉悟,他也不要)。以虚空乃对待之法(虚空乃是对待之法,因为它是对待色法)。对色显故。妄执为有。犹是可见之相(所以,虚空犹是可见之相)。令心缘念生灭(因为,我们这个心缘念这个生灭)。非是绝待法身之性。此释情有也(一般众生认为有的)。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因为,我们这个色法,其实是心影现出来的)。实无心外色相可得(实在是没有心外的色相,所以,一切境界其实就是你的心,你的外面境界调不好,你的心就会难过,一定的道理,你跟这个人吵架,境界使你不能够调和,你的心就会难过,所以,你没有必要,对不对?你为什么要吵架?跟人家吵架,你心情绪就不稳了,因为境是你的心所变现出来的,那表示说你不悟,如果,你觉悟的话,用一个真空:真如的状态,随缘不变的心,任何的境界你都融合得起来,那一切色相就是你的心,都没有起作用)。色相既无。谁显空相(虚空也不存在)。此释理无也(是因为色衬托虚空,虚空衬托色法)。所谓下。重释唯心之义(再一遍地解释唯心的道理)。以显虚空是妄非真(以显示这个虚空是妄非真)。如《楞严》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殒就是落,就是亡的意思。发真归元:如果有一个人发出一个真心,回归到本来的清净的佛性,十方的虚空,因为它是不存在的。悉皆消殒:消殒就是化作清净的法身,皆悉不存在,都消除了)。

  【唯一真心。无所不遍。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所以,我们就了解,到最后你就会发现诸佛就是唯一的真心,无所不遍这个就是如来广大的性智,究竟之义,并不是像虚空那个冥顽不灵,因为,他没有智慧,你看那个如来广大,性最后还加一个智,那个智字虽然无相,但是,充满着智)。】

  此显法身是真非妄。境既唯心。无所不遍。此心即如来清净法身。广大圆满。本觉性智。究竟义者。即法法全彰。遮那(就是毘卢遮那的)妙体(这个毘卢遮那梵语:Vairocana, 毘卢遮那,吠嚧遮那叫做毘卢遮那,他是佛的报身或者是法身,又作毗楼遮那、毘卢折那、吠嚧遮那,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他的意思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清净圆满、广博严净,那么这个毘卢遮那中国话叫做光明遍照,这个义比较中道、比较中肯,毘卢遮那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这个意思是说佛的身智,以种种光明来照遍众生,毘就是遍,遮那,卢遮那就是光照,光明遍照众生的意思,佛以身智无碍光明,遍照理事无碍法界,这个毘卢遮那原本的意思是太阳的意思,是表示说佛的智慧广大无边,乃是历经无量劫海的修习功德而得到的正觉,这是毗卢遮那)。岂同虚空相耶(就是有智慧了,并不是虚空的相)。

  【二者。闻修多罗说(听到经典就要讲)。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从本已来自空。离一切相。】

  此执法身为断灭也。先叙(述)起执(的因)缘。如闻大品云(大品就是大品般若,就是《大般若经》,听到大品的《般若经》)。乃至涅槃如幻如梦(我们这个不生不灭的本体也是如梦,因为不可得叫做涅槃,如幻如梦)。若有法胜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也。此等义理。不独诸法体空。即涅槃(也没有一个实体可得)亦空。本来自空。离一切染净之相(加上一个净也是染,不能讲毕竟)。

  【以不知为破著故(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破除执着)。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当作是虚空)唯是其空(什么都没有)。】

  次明所执相。因不知经中所说。为不了世出世法。皆假名非真(实存在的)。计著实有者。说毕竟空。以破彼计。由迷(来)说意(由这个执着,迷惑了说出来)。依言生解(产生这个见解)。妄计真如涅槃。为断灭空(以为什么都没有)。

  【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注意!无量的性功德,换一句话就是不可思议的三业的妙用,所以,功德,你怎样显现你的功德,比如说,佛显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显现这个神通,简单讲你无量性功德都不能离开你的三业:身、口、意,才能叫做性功德,要不然,你功德也不能显现出来,那么什么叫做性功德,对不对?你除了在三业里面显现出来的话,要不然,你怎样显出你的无量性功德,释迦牟尼佛要显出他的无量性功德,当然要透过身、口、意,否则,我们怎么知道呢!)。】

  后辨对治法。真如法身。有如实空。如实不空二义。如实空者。(空什么?)空诸妄计。远离一切心境界相。如实不空者。常恒不变。自体具足恒沙性功德相(其实恒沙性功德就是一个字,就是“智”,智慧,佛具足了智慧就无量的功德)。岂同断灭空耶。前二皆堕空见(闻修多罗就误以为落入这个错误的虚空的见,叫:堕空见)。

  【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听到这个修多罗,修多罗就是经典,听到这个经典里面所说的,这个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他的本体具足了一切。“备”就是具足了一切功德之法)。】

  此执藏性同色心也。先叙起执缘。闻说如来藏性。平等一味。法法皆真。法法皆如。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即此体中。具足无量功德之相。

  【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

  次明所起执。因不知一切功德乃称性之功德(不了解一切的功德,“称”就是合于。透过本性出来的一种功德,其实就是无功德,为什么?因为平等心,没有高、低,与真如完全相应,称性之功德)。全相即性(所有的相会归到自己的心性,如如不动的心性)。性相一如。等无差别。由迷说意(由迷执说出我们内心里面的观念)。执真同妄(执着这个真心以为跟这个妄心是一样)。谓实有色心。差别之相。

  【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怎么样对治?依真如义来说)。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因为染净依于真如,所以,藉着生灭才讲差别)。】

  后辨对治法。当知无有增减者。唯依真如体大义说故。诸法(的)平等。色心不二。元无差别(本来没有差别)。所云体备一切功德之法者。因对生灭染法之义。示现无漏性功德相。乃是随染幻而说差别也(我们现在就是幻化出来的世界才讲差别)。又对业识生灭。染法差别。故成始觉。万德差别。藏性岂(“岂”:哪里)同色心差别耶(这不一样的,是指来自于微细的业识)。

  【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

  此执藏性有生死也(他们认为一切的生死染法统统依靠如来藏而有,他们认为这个如来藏也跟生死有关,如来藏变成有生死)。先叙起执缘(先叙述起这个执着的因缘)。闻说一切世间诸法。皆依藏性随缘而有。藏性即所依真体。能依不离所依。故云不离真如。

  【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把这个如来藏清净心当作生灭法,很糟糕!)。】

  次明所起(的)执(着)。因不解藏性(有)随缘不变之义(他不了解这个不变,他却把他当作随缘,只有随缘,随缘就变了,就把如来藏变成世间的生死等法,他不晓得如来藏随缘还有两个字:不变。众生不了解,他一看到:噢!这个生死是依如来藏而起的,就把如来藏当作是生死法,他不晓得如来藏可以随这个因缘而不变)。染而不染。则谓藏性自性。实有世间。生死染法(虽然是染,但是,本来就是空,本来就空,他们就把这个藏性自性,实有世间的染法,所以,我们今天种种的生死,生、老、病、死的苦,也是一种妄觉,但是,是虚妄的觉,也没有办法排除,因为,那是因果的存在性,除非你有定力,大智慧的定力,欢喜地去接受它,否则你证阿罗汉果,也没有办法排除这个病苦,也没有办法,因为,这个色身就是你的果报)。

  【云何对治(怎么样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如来藏也)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不能讲是断灭,也不能离开真如)。】

  后辨对治法。重在唯有二字(只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藏性自体清净。故唯有称体净德(称体:合于这个体性,清净之德)。不离者。净德之相。即自体之相。不断者。自体恒常。相亦如是不异真如义者(所有的真如显现出相,所有的相其实就是真如所影现出来的,…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