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義故。四相唯是一心(還是你的心的問題)。不覺即同本覺(你不覺悟就是同于本覺,不覺即同本覺,怎麼樣?)。又何有始覺之異耶(雖然你不覺悟,就算你將來覺悟,你還是跟本覺一樣,所以,有什麼始覺之不同,爲什麼?因爲,生、住、異、滅同一個心,爲什麼?也沒有所謂的不覺悟,他本來就沒有所謂的不覺悟,那麼,沒有本來的不覺悟就是本覺,本覺是對始覺講的,本覺是對始覺、是對不覺講的,因爲有本覺,所以有不覺,因爲有不覺,所以有講始覺,對不對?就這樣子,比如說,你負債很多,所以說,才有講我欠錢,才有講到我開始要還錢,如果,現在我都不欠人,就像佛一樣清清淨淨的,哪裏有開始欠債務,欠債務就是完全迷惑顛倒,開始還錢就是始覺,還到最後,我就不負債務了,十億還完了,我就沒有了,就是這個道理。我現在統統沒有欠你,你怎麼叫我還錢,我也沒有不覺悟,你怎麼叫我始覺,開始覺悟,對不對?這樣聽得懂吧!又何有始覺之異耶?所以說,始覺就是本覺)。一始覺竟。
巳二 本覺(我們上面講始覺,這次講本覺,本覺分)二(個段落)
午一 明隨緣本覺(隨緣本覺就是隨著生滅法裏面而存在一個本覺)
二 明性淨本覺(所謂性淨就是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叫做性淨本覺) 初中二(也就是第一段落隨緣本覺分兩個段落)
未一 標列
二 辨相
未一 標列
【複次本覺(這個本覺怎麼樣?)。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舍離。雲何爲二。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如果師父跟它加幾個字就會更清楚,複次本覺,雖然隨染分別,但能生兩種清淨之相,與彼本覺,不相舍離,那就更清楚了,意思就是說本覺它本來就是清淨的。隨染,這個染就是無明,我們這個本覺雖然隨著這個無明的分別,但是,能夠生兩種相,生兩種相,有時候不容易了解,如果你跟它加:清淨之相,那就更清楚,生兩種清淨之相。與彼本覺不相舍離,因爲,本覺有智慧,有不思議的作用,所以,我們不要說這個本覺墮入了無明當中,就産生了業識,這觀念是不對的,意思是說我們有一個清淨的本覺,雖然,隨這個無明,但是,它還是清淨,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
此承上始覺有功(有善知識、諸佛、菩薩的引導, 我們開始有了覺悟的功夫)。本覺乃顯(我們本來的覺性,就會顯現出來)。明本覺隨染分別(本覺雖然隨這個染汙産生了分別,但是)。出纏還淨(出纏還是清淨的,纏就是煩惱,只要擺脫了那個煩惱,那才叫做清淨的,如果,我們在文字裏面特別地去體會它,我們會發現很多人的修行,是一種浪費生命的修行,像今天,有一個發生車禍的小姐來,她長得很好看,發生了車禍四次,撞得有點神經兮兮,她說去佛光山受過菩薩戒,然後,她一直說:我每天都在誦經,我也做早課,我也做晚課,然後,我也念佛,可是,我的病還不會好,我的煩惱還是存在。她們不了解,她們把誦經當作有功德,這是沒有錯,站在八識田中種下種子的角度來講是對的,但是,沒有力量,我們一直重複在告訴諸位,佛法是講心法,如果,我們一個人的覺性不能開采出來,那你想想看,我們所産生的力量是非常微薄的,我們一般都是心外求佛,心外求佛,內心裏面不想改變自己,除掉內心裏面的煩惱,然後,一直念佛,祈求佛菩薩一直來幫助我們,一直來幫助我們,我們現在的人就是不想幫助自己,然後,求外力來幫助我們自己,然後,等著同情的力量,希望佛菩薩慈悲的力量,一直,然後,我們想要解脫生死,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就跟她講:如果說念念經典,就可以有功德破除這個煩惱,那念一本就有效,我就給它印一萬本,晚上跟經典睡在一起,這個很簡單的,對不對?我這部《大乘起信論》拿到美國去,給美國America,那個老美去念,看不懂,要記住!所有的文字一定要會歸到這個覺性,然後,從覺性裏面去發揮那個般若的智慧,這才是真正一個修行人,哪裏說是在文字裏面誦經,有的人一天念《阿彌陀經》念幾萬遍,一萬遍、二萬遍或幾遍,這個不是這樣子,心才有念力,爲什麼說印經典它有功德?不是印經典不功德,是印經典以後,人家看了,引導人家去修行,使人家有具足正知正見,這種叫做有功德,而不是說印了經典叫做有功德,要不然,你印了經典以後,你拿到美國去,你看它有沒有功德,美國人全部看不懂,那你功德何在?他不拿起來包槟榔就算不錯了,因爲美國沒有槟榔可以包,我們一般都是用一處事相上的修行,以爲我印了多少經典,就有多少功德,我今天誦了《彌陀經》幾次就是多少功德,然後,怎麼樣?內心裏面的貪、嗔、癡他不去除,這根本就與佛不相應的東西,爲什麼叫你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連那個心,意識心統統要放下的東西,你幹嘛在文字裏面、經典裏面打轉?所以,祖師大德不是告訴你嗎?人家看經典看穿牛皮,我看經典是遮遮眼睛,你懂這句話意思嗎?遮遮眼睛應付一下,法的東西,它一定要會歸到覺,要徹底的在覺性裏面,你們爲什麼一直來這裏聽經,聽那麼多,爲什麼不覺?因爲,能所習氣太重了,我在講什麼,他根本沒有在聽,辜負我老人家的一片好意,重複一直跟他糾正,衆生凡夫他就是這樣子,一次的熏習,兩次的熏習,然後,提醒,再一次的警告你,噢!要回光返照,然後,一個禮拜以後,懶懶散散的。噢!師父今天講了這句話産生了作用,與我共鳴,一個禮拜以後,又沒有什麼共鳴了,累死我老人家就是這樣,祖師大德一聞就千悟,然後,就沒事了,而我們就是麻煩善知識,拼命在這邊一直講,也不買什麼東西給我吃。出纏還淨,你要怎麼樣才能夠出纏,同學們!你要怎麼樣能夠出纏?你要冷靜想想看!怎麼樣能夠出纏?一定要放下這些煩惱,才是真正修行的人。一切山河大地,一切煩惱都是唯心所造的東西,放下就會見道的東西,你雲何因緣一直放不下,出纏還淨)。有二種相。而言生者。以前雲阿梨耶生一切法。此即所生淨法(因爲,阿賴耶是染、淨和合)。由本覺內熏之力(什麼叫做內熏?就是回光返照,由本覺的回光返照的力量,發現本能內熏,因爲,本覺不是外來的,它是由裏面散發出來的光明,所以,叫做內熏之力,比如說,我們聽到無常法,就放下得失的觀念,噢!今天我失去什麼,我知道這個得失的觀念是錯誤的,這是煩惱的根本,我知道,這個就是內熏,慢慢開始産生智慧了,放下的功夫,這是內熏的力)。發起始覺之智。轉染令淨。成此二相。故雲生也。然二相與彼本覺自體(二相就是智淨相,不思議業相,這二相與彼本覺的自體性)。不相舍離(注意聽!自體不是什麼任何的東西,不是什麼東西,你不要把這個清淨心,性空的東西,然後,跟緣起把它分開來,同學們!緣起當下就是性空,而不是說我拿一個性空,然後,加一個緣起,把它像水跟牛奶沖在一起,不是這個意思,與所有的緣起法,本身就是事,自性本自空,也就是不離當下的東西,你不要像水跟牛奶一樣泡在一起,就講緣起跟性空,這個不是這樣子,所以說,本體如果發揮了智慧,我們就叫他文殊師利菩薩的大智,我們自性發揮成大悲救度衆生顯現在外面,這叫做大悲觀世音菩薩,我如果說自性清淨心裏面,發一個大願要普度衆生,就如同地藏王菩薩,對不對?我如果好好地精進,修普賢十大願的十大願王,這個叫做大行,無論你是大行、大願、大悲、大智,或者是彌勒菩薩的大慈,都是同樣的本體,在四無量的事相裏面,他當體即空就是本性,只是顯現的事相不一樣,所以,我們講那是大智,那是大悲,那是大願,你總不能說觀世音菩薩沒有願力,他大悲,他只有悲,他沒有智慧,沒有智慧怎麼悲呢?沒有願力怎麼發出慈悲心呢?不是這個意思,智慧的本身,就具足了悲、願、行、慈,悲的本身就具足了智,一切的五大菩薩裏面的,諸佛菩薩就是五大菩薩的體性,五大菩薩的事相,就是顯現諸佛不同的悲、智、願、力的東西,都是同一個體性的東西,所以,我們不了解本體,我們一直把本體當作是一種與我們不相幹的一種名詞,以爲說本體是合在哪裏,不是這樣子的。這就落入一種自性見,以爲自性是一種見,它是一種存在性,而這種存在性是一種隔閡,不是暈樣子。所以說,明本覺還淨,與彼本覺不相舍離,)。智淨相者。明本覺還淨出纏之相(如果你本覺擺脫了這些煩惱之相,你就清淨了)。不思議業相者。明本覺還淨業用之相(業用就是身、口、意能夠起作用,所以說,智淨相者,明本覺還淨出纏之相,不思議業相者,明本覺還淨業用之相,一個是出纏之相,出纏就是經過、透過了修行,也就是透過了修行。不思議業相是修行完成了佛道,然後,他就産生了清淨的業用)。此之二相(就是智淨相跟不思議業相)。若離染緣。則不得成(意思就是,如果你離開了這些染汙的外緣,就怎麼樣?則不得成,也沒有辦法成就佛道,成就什麼?成就這個清淨之相)。故雲隨染也(隨染,所以,我們如果要了解佛性,一直用逃避的,那是一種錯誤的,所以,禅宗裏面講的,有的人不喜歡看到自己的影子,拼命地逃、拼命地逃,可是,他不曉得影子,影子,隨處可見自己的影子,他只要進入陰暗的地方,就見不到影子,我們也是,我們不了解自性當體即空的東西,我們拼命地一直在追求,希望把這個搬到美國去,搬到加拿大去,或者是搬到澳洲去,希望移民,然後,煩惱比較少一點,因爲,臺灣要點亂或怎樣,他不曉得福德因緣的東西是隨身具足的,除了在不得已之下,我們才做移民的工作,我們現在還活得好好的,動不動就要移民,就像今天報導的:臺灣有五個大學生,到加拿大去留學,開了一輛車子撞到,發生車禍死了四個,死了四個,今天報導的,在臺灣不死,跑到加拿大去死,都是留學生,人的出生,他本身就有定數的,業…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