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义▪P41

  ..续本文上一页是义故。四相唯是一心(还是你的心的问题)。不觉即同本觉(你不觉悟就是同于本觉,不觉即同本觉,怎么样?)。又何有始觉之异耶(虽然你不觉悟,就算你将来觉悟,你还是跟本觉一样,所以,有什么始觉之不同,为什么?因为,生、住、异、灭同一个心,为什么?也没有所谓的不觉悟,他本来就没有所谓的不觉悟,那么,没有本来的不觉悟就是本觉,本觉是对始觉讲的,本觉是对始觉、是对不觉讲的,因为有本觉,所以有不觉,因为有不觉,所以有讲始觉,对不对?就这样子,比如说,你负债很多,所以说,才有讲我欠钱,才有讲到我开始要还钱,如果,现在我都不欠人,就像佛一样清清净净的,哪里有开始欠债务,欠债务就是完全迷惑颠倒,开始还钱就是始觉,还到最后,我就不负债务了,十亿还完了,我就没有了,就是这个道理。我现在统统没有欠你,你怎么叫我还钱,我也没有不觉悟,你怎么叫我始觉,开始觉悟,对不对?这样听得懂吧!又何有始觉之异耶?所以说,始觉就是本觉)。一始觉竟。

  巳二 本觉(我们上面讲始觉,这次讲本觉,本觉分)二(个段落)

  午一 明随缘本觉(随缘本觉就是随着生灭法里面而存在一个本觉)

  二 明性净本觉(所谓性净就是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叫做性净本觉) 初中二(也就是第一段落随缘本觉分两个段落)

  未一 标列

  二 辨相

  未一 标列

  【复次本觉(这个本觉怎么样?)。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如果师父跟它加几个字就会更清楚,复次本觉,虽然随染分别,但能生两种清净之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那就更清楚了,意思就是说本觉它本来就是清净的。随染,这个染就是无明,我们这个本觉虽然随着这个无明的分别,但是,能够生两种相,生两种相,有时候不容易了解,如果你跟它加:清净之相,那就更清楚,生两种清净之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因为,本觉有智慧,有不思议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要说这个本觉堕入了无明当中,就产生了业识,这观念是不对的,意思是说我们有一个清净的本觉,虽然,随这个无明,但是,它还是清净,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此承上始觉有功(有善知识、诸佛、菩萨的引导, 我们开始有了觉悟的功夫)。本觉乃显(我们本来的觉性,就会显现出来)。明本觉随染分别(本觉虽然随这个染污产生了分别,但是)。出缠还净(出缠还是清净的,缠就是烦恼,只要摆脱了那个烦恼,那才叫做清净的,如果,我们在文字里面特别地去体会它,我们会发现很多人的修行,是一种浪费生命的修行,像今天,有一个发生车祸的小姐来,她长得很好看,发生了车祸四次,撞得有点神经兮兮,她说去佛光山受过菩萨戒,然后,她一直说:我每天都在诵经,我也做早课,我也做晚课,然后,我也念佛,可是,我的病还不会好,我的烦恼还是存在。她们不了解,她们把诵经当作有功德,这是没有错,站在八识田中种下种子的角度来讲是对的,但是,没有力量,我们一直重复在告诉诸位,佛法是讲心法,如果,我们一个人的觉性不能开采出来,那你想想看,我们所产生的力量是非常微薄的,我们一般都是心外求佛,心外求佛,内心里面不想改变自己,除掉内心里面的烦恼,然后,一直念佛,祈求佛菩萨一直来帮助我们,一直来帮助我们,我们现在的人就是不想帮助自己,然后,求外力来帮助我们自己,然后,等着同情的力量,希望佛菩萨慈悲的力量,一直,然后,我们想要解脱生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就跟她讲:如果说念念经典,就可以有功德破除这个烦恼,那念一本就有效,我就给它印一万本,晚上跟经典睡在一起,这个很简单的,对不对?我这部《大乘起信论》拿到美国去,给美国America,那个老美去念,看不懂,要记住!所有的文字一定要会归到这个觉性,然后,从觉性里面去发挥那个般若的智慧,这才是真正一个修行人,哪里说是在文字里面诵经,有的人一天念《阿弥陀经》念几万遍,一万遍、二万遍或几遍,这个不是这样子,心才有念力,为什么说印经典它有功德?不是印经典不功德,是印经典以后,人家看了,引导人家去修行,使人家有具足正知正见,这种叫做有功德,而不是说印了经典叫做有功德,要不然,你印了经典以后,你拿到美国去,你看它有没有功德,美国人全部看不懂,那你功德何在?他不拿起来包槟榔就算不错了,因为美国没有槟榔可以包,我们一般都是用一处事相上的修行,以为我印了多少经典,就有多少功德,我今天诵了《弥陀经》几次就是多少功德,然后,怎么样?内心里面的贪、嗔、痴他不去除,这根本就与佛不相应的东西,为什么叫你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连那个心,意识心统统要放下的东西,你干嘛在文字里面、经典里面打转?所以,祖师大德不是告诉你吗?人家看经典看穿牛皮,我看经典是遮遮眼睛,你懂这句话意思吗?遮遮眼睛应付一下,法的东西,它一定要会归到觉,要彻底的在觉性里面,你们为什么一直来这里听经,听那么多,为什么不觉?因为,能所习气太重了,我在讲什么,他根本没有在听,辜负我老人家的一片好意,重复一直跟他纠正,众生凡夫他就是这样子,一次的熏习,两次的熏习,然后,提醒,再一次的警告你,噢!要回光返照,然后,一个礼拜以后,懒懒散散的。噢!师父今天讲了这句话产生了作用,与我共鸣,一个礼拜以后,又没有什么共鸣了,累死我老人家就是这样,祖师大德一闻就千悟,然后,就没事了,而我们就是麻烦善知识,拼命在这边一直讲,也不买什么东西给我吃。出缠还净,你要怎么样才能够出缠,同学们!你要怎么样能够出缠?你要冷静想想看!怎么样能够出缠?一定要放下这些烦恼,才是真正修行的人。一切山河大地,一切烦恼都是唯心所造的东西,放下就会见道的东西,你云何因缘一直放不下,出缠还净)。有二种相。而言生者。以前云阿梨耶生一切法。此即所生净法(因为,阿赖耶是染、净和合)。由本觉内熏之力(什么叫做内熏?就是回光返照,由本觉的回光返照的力量,发现本能内熏,因为,本觉不是外来的,它是由里面散发出来的光明,所以,叫做内熏之力,比如说,我们听到无常法,就放下得失的观念,噢!今天我失去什么,我知道这个得失的观念是错误的,这是烦恼的根本,我知道,这个就是内熏,慢慢开始产生智慧了,放下的功夫,这是内熏的力)。发起始觉之智。转染令净。成此二相。故云生也。然二相与彼本觉自体(二相就是智净相,不思议业相,这二相与彼本觉的自体性)。不相舍离(注意听!自体不是什么任何的东西,不是什么东西,你不要把这个清净心,性空的东西,然后,跟缘起把它分开来,同学们!缘起当下就是性空,而不是说我拿一个性空,然后,加一个缘起,把它像水跟牛奶冲在一起,不是这个意思,与所有的缘起法,本身就是事,自性本自空,也就是不离当下的东西,你不要像水跟牛奶一样泡在一起,就讲缘起跟性空,这个不是这样子,所以说,本体如果发挥了智慧,我们就叫他文殊师利菩萨的大智,我们自性发挥成大悲救度众生显现在外面,这叫做大悲观世音菩萨,我如果说自性清净心里面,发一个大愿要普度众生,就如同地藏王菩萨,对不对?我如果好好地精进,修普贤十大愿的十大愿王,这个叫做大行,无论你是大行、大愿、大悲、大智,或者是弥勒菩萨的大慈,都是同样的本体,在四无量的事相里面,他当体即空就是本性,只是显现的事相不一样,所以,我们讲那是大智,那是大悲,那是大愿,你总不能说观世音菩萨没有愿力,他大悲,他只有悲,他没有智慧,没有智慧怎么悲呢?没有愿力怎么发出慈悲心呢?不是这个意思,智慧的本身,就具足了悲、愿、行、慈,悲的本身就具足了智,一切的五大菩萨里面的,诸佛菩萨就是五大菩萨的体性,五大菩萨的事相,就是显现诸佛不同的悲、智、愿、力的东西,都是同一个体性的东西,所以,我们不了解本体,我们一直把本体当作是一种与我们不相干的一种名词,以为说本体是合在哪里,不是这样子的。这就落入一种自性见,以为自性是一种见,它是一种存在性,而这种存在性是一种隔阂,不是晕样子。所以说,明本觉还净,与彼本觉不相舍离,)。智净相者。明本觉还净出缠之相(如果你本觉摆脱了这些烦恼之相,你就清净了)。不思议业相者。明本觉还净业用之相(业用就是身、口、意能够起作用,所以说,智净相者,明本觉还净出缠之相,不思议业相者,明本觉还净业用之相,一个是出缠之相,出缠就是经过、透过了修行,也就是透过了修行。不思议业相是修行完成了佛道,然后,他就产生了清净的业用)。此之二相(就是智净相跟不思议业相)。若离染缘。则不得成(意思就是,如果你离开了这些染污的外缘,就怎么样?则不得成,也没有办法成就佛道,成就什么?成就这个清净之相)。故云随染也(随染,所以,我们如果要了解佛性,一直用逃避的,那是一种错误的,所以,禅宗里面讲的,有的人不喜欢看到自己的影子,拼命地逃、拼命地逃,可是,他不晓得影子,影子,随处可见自己的影子,他只要进入阴暗的地方,就见不到影子,我们也是,我们不了解自性当体即空的东西,我们拼命地一直在追求,希望把这个搬到美国去,搬到加拿大去,或者是搬到澳洲去,希望移民,然后,烦恼比较少一点,因为,台湾要点乱或怎样,他不晓得福德因缘的东西是随身具足的,除了在不得已之下,我们才做移民的工作,我们现在还活得好好的,动不动就要移民,就像今天报导的:台湾有五个大学生,到加拿大去留学,开了一辆车子撞到,发生车祸死了四个,死了四个,今天报导的,在台湾不死,跑到加拿大去死,都是留学生,人的出生,他本身就有定数的,业…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