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義▪P105

  ..續本文上一頁不能說否認這處算命沒有,但是,我們怎麼樣?參考,對不對?參考就是不執著、隨緣。以前,有的人,因爲,我那時候沒有學佛,我中間本來有一顆痣(法師右手食指和拇指在其眉心前作捏的動作)。他說:林同學!你這顆痣,剛好是架在十字路口,十字路口有塊石,有塊石頭,表示你的胃病,你的胃病,你去把它點掉就會好,哇!就趕快,就點了,到現在二十幾年了,胃病有沒有好?沒有好,吹噓!晚上要亂吃冰,當然會胃痛,像我昨天喝了熱的牛奶,晚上餓嘛!喝了一杯牛奶,然後,吃了冰箱裏面的木瓜,冰好的木瓜,還是痛,吃下去,噢!昨天痛,痛了一個多鍾頭,大家都在睡覺了,也不曉得找哪個醫生,很痛,就在那個地方,哇!很痛,在那裏拼命地自我加持,自我加持,那個算命的告訴我:這顆痣點掉胃就好了,到現在二十幾年了,都沒有作用,對不對?表示我們曉得搞這些,都是虛妄的東西,不要,還是要用智慧,要用科學的,後來,自己慢慢加持、慢慢加持,一直念咒求觀世音菩薩,也沒有藥可以吃,痛啊!就跑到廁所裏面,噢!噗……,好了,一個多鍾頭好了,痛了一個多鍾頭就好了,所以說,以後還是要用頭腦去行事,不要完全相信算命、地理師或怎麼樣子,不可能!)。

  【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所以說,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能令衆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貪著名利是最糟糕的人,他貪著名利,他就要攻擊人家,他就會攻擊人家,世間人,你法師貪著名利也是一樣,一講起經典來就攻擊別的法師,最好你們都到我這個講堂來拜,我攻擊別的法師,然後,你們其他的道場,最好你們統統來我這裏供養,是不是?這個有什麼用?你一個人能吃多少?一碗飯、一塊木板,何必攻擊人家,所以,我的徒弟如果說別的道場適合他,我就說:那你就去吧!只要他對方能度你,你高興就好,一切隨緣,我這裏是大門都開著,你願意進來就進來,願意出去就出去,對不對?隨緣嘛!本來不可得相,一切衆生來去相都是不可得相,有什麼關系呢!我對信徒從來不執著,我也不會在講課去傷害哪一個法師,永遠不會,爲什麼?記住!做佛教的法師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第一個沒有個人主義,沒有英雄主義,佛教它是整體性的,每一個法師都要負起振興佛教、續佛慧命的責任,你攻擊別的法師,你的人格就低落,人家的信徒會對佛教會失去信心,你們出家人都互相攻擊了,那我們在家人算什麼,對不對?那會喪失我們整體性的法,佛教的慧命,不可以的,每一個法師都要注意,沒有個人主義,沒有英雄主義,只有佛教的生存,生命的共存,生命的共同體,我們每一個法師要把這一點融入整個佛教的大海裏面,不能自私、不能貪名、不能圖利、不能攻擊任何一個法師,除非他是邪知邪見,誤導衆生的,誤導衆生,沒有個人,與其人家贊歎你:某某法師!你很了不起。不如贊歎你們佛教現在很興盛,你一個人,贊歎你一個,你一個人有什麼用,你一個人代表佛教?你一個法師行,其他法師都不行,這像什麼,對不對?有的徒弟皈依某一個法師,他皈依美國的法師,他誹謗全臺灣的法師,臺灣的法師都不持戒律,我的師父來臺灣,我說:你師父來臺灣做什麼?斬妖除魔。我說:爲什麼斬妖除魔?臺灣的出家人都是魔,只有美國那個法師是聖人,笑死人了,哪有這樣子的徒弟,他說他師父來臺灣斬妖除魔,你說這樣能令佛教興盛嗎?那個師父教出來的統統是鬥亂,他拜的,就是師父最偉大,他印的,他就印他師父的書,這就完蛋了,師父怎麼教的,教出這樣子,我們是修行人沒有個人,完全是佛教整體的命運之共同體,只有你行、師父行,不偉大的,要整個佛教都行,這就是最偉大的,這才叫做重要嘛!所以,貪名圖利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此發通具辯對(具足辯才對)。若行人貪求宿命知見。魔得其便。發彼神識。令知過未諸事。或得他心。能知他人。心行差別。或得四無礙辯(才。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這個大家都知道)。善說諸法。此等皆當不作聖心(不作聖心就是不要提起那一念的自我滿足,以爲我們是了不起的人,動到這個念頭,那你永遠會著魔的,你遲早會著魔,不作聖心就是不著聖相,我很了不起,師父已經告訴你了,沒有單獨的偉大,只有整個佛教的成就,要記住師父的話,那麼你永遠沒有聖心。師父今天也是一樣,我把我的生命、我的力量,我今生今世的緣起,整個融入佛教,我每天都在祈禱佛教要快快地興盛,佛教能夠伸展到時間跟空間的每一個角度上,那無量無邊的衆生都可以聽到佛法,我每天都是這樣祈禱,我每天都這樣祈禱,我沒有個人主義,我今天,如果我要貪名、要圖利,那還不簡單,我去外面講經,那錢就一大堆,做什麼?對不對?你沒有什麼用,要出名還不簡單,我要讀經說法,、電視打廣告,那不出名得不得了,要名要利這個太容易了,可是要佛教興盛,這個就不容易了,這個就要下苦工了,所以,如果我不行的話,我把希望寄托在我的徒弟裏面,這叁、四十個給他散播出去也不得了)。免入邪悟。勿貪著世間名利恭敬(這個沒有用的,生死不是靠名利、靠恭敬來的,要靠真正的功夫)。

  【又令使人。數嗔數喜(數嗔:就是一下子嗔。數喜:一下子喜悅)。性無常准(變來變去)。或多慈愛。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進(或最後突然起精進。卒(卒:本意念zú;這裏念cù,同“猝”)就是突然)。後便休廢(後來就停止了)。生于不信(又開始不相信了)。多疑多慮。或舍本勝行(本來修行修得很好了,怎麼樣?)。更修雜業(修得混雜,所以,我們在講堂裏面不准修什麼,不准混雜,就是一個淨土法門:念佛,我們不是對天臺、華嚴不懂,我們不是對其他經典不懂,但是,我們一定要導歸極樂,更修雜業,不需要修雜業,一門深入)。若著世事。種種牽纏(如果著了世間這些麻煩的事情,世事就是這些生生滅滅的,世間的煩惱事情,種種的牽纏)。】

  此起惑造業對。數者乍也(乍就是忽然)。准者定也。由性無定故。一切無定。嗔喜等出無定之相。雖有慈愛精進。亦非正行。以未具正見。依惑所起故。末四句造業。舍本修勝行。更修諸余雜業。取著世間。五欲之境。被境所縛。

  【亦能使人。得諸叁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都是外道的,佛道無所得)。非真叁昧。或複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身心適悅。不饑不渴。使人愛著(戀著在禅定的喜悅裏面)。或亦令人。食無分齊(分齊就是差別。沒有差別)。乍多乍少(隨著自己的意思變現)。顔色變異(容貌顔色變異。變異就是易老還童。易老還童:改變這個貌相。這個都是在我們世間來看,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在佛法裏面講這個都是生滅法,都不值得一著)。】

  此得定改容對(得定能夠改這個容貌)。使人得定得食。顔色變異。正欲魔誘淫之術所使。所得之定。既無慧力。罔辨邪正。而食爲人生大欲。能令自然而得(自然而得就顯現出來了)。且複香美。食已悅身心。除饑渴。人必易生愛著(變成一種執著)。顔色變異者。即易老還童。血氣充滿。有益壽延年之狀。亦愛著之一端。

  【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地)觀察。勿令此心。墮于邪網。當勤正念。(下面這十二個字,你要永遠遵循著,那麼,你永遠不會著魔,就是什麼?)不敢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你只要不取不著,看到什麼就等于沒有什麼,有什麼感應也不必說、也不必著,如果爲了鼓勵人家念佛有信心,這個可以講講感應,但是,不要著)。】

  此對治魔事。以是定中魔境。邪正難知之故。當依古德相傳。略以叁法驗之。一以定研磨(研磨就是探討。以定來探討)。二依本修治(藉著根本,智慧的觀照,依本來修治,什麼是本,什麼是末,我們一定要清楚,真如無相是本,生滅這些執著是不好的)。叁智慧觀察。如經雲。欲知真金。叁法試之。謂燒打磨也(燒或者打或者磨)。(譬如)常應智慧觀察者。即第叁法(第叁法就是智慧觀察)。依隨分所有覺慧。觀定中所發境相。推究根源。無有實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就講得很清楚了,佛法看久了恢複到最後就是幾個字而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這麼幾個字)。以此慧照光明。能破邪魔幽暗。境當自滅。猶如燒金。若是僞金。即當焦壞。倘不觀察。被魔所惑。則墮邪網。故曰常應。曰勿令(意思就是“勿令”)。

  當勤正念下。即前二法。以定研磨。依本修治也。正念者。謂止一切境界相(放下!)。隨順真如叁昧研磨(這個止一切,止就是莫讓一切境界困擾就是止,無相的意思,止一切境界相,一切境界對你都停止,沒有作用的意思,完全沒有作用,那麼,爲什麼?因爲,就是隨順真如,用真如叁昧無相研磨)。了知唯心。無外境相。即說法現通等心。亦不可得。但依本止門修治(止門就是本:真如叁昧)。不取不著。即能遠離諸障。亦如打磨金也。若非真金。便失柔軟相。光赤色。倘不研磨修治。以僞亂真。無由離障。故論主殷殷垂訓(論主就是《大乘起信論》的論主就是馬鳴菩薩)。曰當勤。曰則能(所以,論主就是馬鳴菩薩,就一直勸告我們,應當當勤怎麼樣、怎麼樣修行,能夠怎麼樣)。

  又如《智度論》雲。(大乘裏面講的)除諸法實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包括二乘人,在諸法實相法印也是魔事,佛講的這個魔,有究竟義跟不究竟義,究竟義就是諸法實相才不叫做魔,不究竟的話就是我們世間著魔,這個就是著魔,其實如果是講法實相,連二乘人都是魔,不能成佛就是魔,注意!是佛的方便善巧講話的意思,除諸法實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偈雲。若分別憶想。即是魔羅網(你只要分別執著,就是一種魔羅網,就下陷了,所以,隨緣不起心…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