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義▪P12

  ..續本文上一頁解釋分顯示正義,有對治邪執,有分別發趣道相,所以,爲令善根成熟的衆生,對大乘法堪任不退信故,那麼就要進階于佛道,叫做分別發趣道相)。而作因緣。彼文令利根者。發決定心。進趣大道。堪任住于不退位故(堪任安住在不退位故)。此當十信(的)滿心。自分已定(“自分”就是本分的修行已經確定目標肯定不變。“自分已定”:自己本分的修行已經確定以,正確沒有錯誤,決定成佛)。故雲善根成熟(就是善根成熟)。入十住正定聚(“正定聚”:決定成佛這一類衆生叫做正定聚,決定成佛這一類的衆生)。使前信心不退。故雲堪任不退信故。

  【四者。(爲什麼要造《大乘起信論》?造《大乘起信論》第四個原因,第四個因緣)爲令善根微少衆生。修習信心故(令那些非常之差的,善根只有一點點的,一點點的,看到《大乘起信論》以後,種種善根,修習信心,就是讓他對大乘法有所信任,知道要走這一條路)。】

  此與下修行信心分中四種信心(後文中有“略說信心有四種。雲何爲四。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叁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密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衆。求學如實行故”。好!這是四種信心)、五門修行(哪五門?後文中有“能成此信。雲何爲五。一者施門(就是布施。修行第一個重要的,就是一定要行布施之道,一定要行施舍)。二者戒門(要持戒)。叁者忍門(忍辱門)。四者進門(要精進。任何一個佛道,就是世間人不精進都不能達到目的的,不精進修行的人,那你不可能成佛,聽到佛法也沒有用,結結善緣,不精進也是不行)。五者止觀門(止觀門就是修定慧門。止是定,觀是慧,定慧門名止觀門)”)中前四門(就是施門、戒門、忍門、進門,第五個止觀門就是後面講的)。(五門裏面的前四門)而作因緣(所以說,爲令善根微少的衆生修習信心故,剛剛講的四種信心,五門裏面的前四門,而作因緣)。彼文是中依未入正定聚衆生(還沒有進入決定成佛的階段)。故說修行信心(第一個要奠定人家的信心,所以,稱贊叁寶能讓衆生得信心,功德無量,如果說,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在他前面贊歎叁寶,佛、法僧,讓他深具信心聽經聞法,因此而能進入佛門了生死,你功德真是無量,所以,佛法裏面,信爲能入,智爲能度,這個在《大智度論》裏面講得很清楚,如果沒有信心就什麼都不必談,因此一個人他常常贊歎叁寶,而讓一切衆生對叁寶有信心,這越是功德無量無邊,有信心就能入)。以信位未滿。故雲善根微少。令進修滿足。故雲修習信心故。

  【(作《大乘起信論》第)五者(因緣)。(爲什麼要創造《大乘起信論》?)爲示方便。消惡業障(最爛的根器,糟糕的不得了,惡業太重的衆生,讓這些惡業的衆生)。善護其心。(叫他們要)遠離癡慢(愚癡就是無明,我慢就是把自己垃得很高,有高、下,所以,愚癡跟我慢,這是煩惱很大的原因)。出邪網故(遠離這個邪網)。】

  以下四種因緣。當信位初心。以根劣故。易退難進(很難!)。賴多方便。(要借著種種權巧方便)始能成益(這個除了有信心、有耐性以外,不然,沒有辦法,真的,這個要很有耐性的人才能度那個很難入道的人,我常常講,我們高會、初會,都會有念過邊際效用學,我們念過工程統計學,我們要怎樣用最少的時間,發揮最大的力量,這個就是最經濟的東西,一樣的,所以,常常有一些太太來:“師父!我先生不信佛,師父!您到我家去度我的先生。”好,我如果真的答應你,去你家講兩個鍾頭,去講給你一個先生聽,也不一定能夠入道,我如果同樣的時間,這兩個鍾頭,我講給叁萬個人聽,新加坡又打電話來,又要請師父去演講,上次去,在大操場裏面有叁萬個人,一樣兩個鍾頭嘛!整個新加坡,我還沒有去上課的時候,他們說有七萬個人,佛教徒還不到十萬,我們這樣一講過以後,據說,新加坡的錄音帶大量拷貝起來就是供不應求,你走到哪裏都是慧律法師的錄音帶,現在的佛教徒高達到七、八十萬以上,只有講五天而已,讓他們認識這個法師,我們回來以後,他就一直用錄音帶,嚇死人了!同樣的時間,所以,人家新加坡五天,就使整個新加坡的佛教全部都震撼起來,到今天爲止,還是大興不退,五天而已,對不對?我去你家講給你先生聽,要入不入,我講五天,度一個度不入,我幹脆度好幾百萬的衆生,對不對?錢要花在有用的地方,時間就是金錢,金錢也是要花在有用的地方,生命、時間也要花在有意義的地方,所以,我不會跟你單打獨鬥,單打獨鬥就是一個度一個、一個度一個,沒那個時間,要就來,總接收,秦始皇並吞六國,全部都來才會快,對不對?時間就是金錢、就是生命)。此當下品(最爛的根器)。與下修行信心分中第四門末文(我們修行信心分。因緣分、立義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還有勸修利益,是不是?所以說,修行信心分第四門)。(因爲它是第四大段,最末文)而作因緣。以彼文中。爲業重惑多衆生(業障重的,迷惑多的衆生)。善根難發。示令禮忏等方便。消惡業障。善自護持其心。癡慢不起。得出邪魔罥網故(邪魔罥網:能夠出離這個邪魔,罥就是網的名字,罥juàn)。

  【六者。爲示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

  此當中品(中品就是中根器的衆生,他想修行,他不是像前面惡業很重的人,叫他看《大乘起信論》以後,善護其心,現在是根器比較好一點,要想修行,修什麼?修止觀門)。(此當中品)與下第五修行止觀門。而作因緣。彼文雙明止觀。教今修習。遣凡小二過(“遣”就是除去,除去凡夫以及小乘人的兩種過失。底下會有說,)。如雲若修止者(爲什麼要修定?因爲衆生心很散亂,定心定不下來)。對治凡夫住著世間(凡夫一直以爲這個世間是真實的,所以,他會覺得很委屈,動不動就哭泣,如果一個修行人,他不會這樣,他的心都是定在一個地方,定在哪?定在空性、無所住的地方,他知道這個世間是假相,不值得我們這樣傷心,世間的一切逆境,是一定會來的,痛苦一定會來,世間的樂是很快就會消失。做爲娑婆世界的人,沒有盡量准備,是很可怕的心理狀態,准備什麼?樂境很快就消失,苦境一定會來臨,如果,你有這樣的心理准備,這個預防針一打下去,苦就會減少,預防針一打下去,你碰到家庭:比如說,你爸爸、媽媽發生什麼,突然有什麼變故,你很能接受,爲什麼世間本來如此,當你病苦,病得很要命的時候,師父講過嘛!要有心理准備,這是事實,本來就是如此,這也沒有什麼好計較的,你抗拒它也沒有用,病苦它一定會來臨,對不對?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統統一定會來臨,而這個免疫力一打下去,碰到什麼事情,就做什麼觀照,所以說,凡夫會住著世間,他認爲這個世間是真的,不曉得這個是如夢幻泡影的東西,所以,他就會拼命地去追求,到最後,死了以後剩下一堆骨頭,凡夫住著世間)。能舍二乘怯弱之見(二乘人沒有勇氣,怕跟衆生在一起,所以,心智狹劣)。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二乘人不發大悲心)不起大悲(心,所以,不起大悲)狹劣心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故雲對治心過(凡夫是執著這個世間,而二乘人他不能起大悲,因爲,他怕度衆生,度衆生,衆生難度,我到現在,我都有這種感覺,真的,要發起大悲很難,我現在好命,這叁年來,我是很好命,我都躺起來,然後累了就睡覺、休息,醒過來的時候,刷刷牙、洗洗臉,看肚子餓了要吃些什麼,零非零二,還是零非零一,(飲料名)所以,願意自己看書,就看到淩晨幾點,甚至白天要念佛就念佛,外面請講經,統統拒絕,我先栽培自己,培養自己,所以,要發起這個大悲,除了佛陀的慈悲心,一般人沒有辦法做到,覺得會疲憊不堪,度衆生是吃力不討好,衆生又需要你的法,看到你,又要誹謗你,又跟你過意不去,是不是?你想要救他,他還是要傷害你,拿他沒有辦法,所以,小乘來講,算了、算了,諸佛菩薩就不會離開衆生,你要傷害他,他還要救你,對不對?我認爲這個大悲很難,很難!我現在就隨緣:你現在要不要聽錄音帶?不要!喔,不要!他說不要,我就不敢送給他,要就趕快,趕快整理,整箱寄過去,我把眼睛閉上來的時候,我就見到整個地球無量無邊的衆生都聽到佛法,我喜悅地離開這個世間,當你看到我在棺材裏面用紫金棺透明的,你都會看到我在那裏笑,若沒有,再硬爲我撥一下,稍微拉一下,太好了,這麼多無量無邊的衆生聽到正法,所以,我們現在要像佛的大悲心是困難,但是,我們盡力地去做,遠離凡夫,不修善根,所以,就對治心過)。

  【七者。爲示專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不退信心。爲什麼專念方便?因爲,我們離開佛,我們沒有辦法修行,怕舍身、報身以後不見佛,不能聽經聞法,我們見佛就一定不會退轉)。】

  此當上品(念佛的人是上根器的人)。與下修行信心末。勸修淨土。八行許文(“許”就是大概。大概有八行的文章)。而作因緣。以彼衆生。恐後報遷(“報遷”就是果報遷移,我們的報遷就是死了以後,怕果報有變動)。不得值佛(沒有碰到佛)。(沒有碰到佛)遇緣成退(就會成退。你在路上看到阿狗兄、阿貓,也許它都是發過菩提心的,可是,不小心墮落畜生道,說起來是很值得可憐!)。舉勝方便。專意念佛(舉這個殊勝方便,怎麼樣?專門念佛)。回向願求。得生佛前。常見佛故。終無有退(常常見佛,我們就不會退轉)。故雲必定不退信故。

  【(《大乘起信論》的第)八者。爲示利益。勸修行故。】

  此與下勸修利益。而作因緣。爲懈慢衆生。舉彼損益。令舍損就益(什麼是損?什麼是益?讓他舍損就益)。即總策成前諸行…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