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解释分显示正义,有对治邪执,有分别发趣道相,所以,为令善根成熟的众生,对大乘法堪任不退信故,那么就要进阶于佛道,叫做分别发趣道相)。而作因缘。彼文令利根者。发决定心。进趣大道。堪任住于不退位故(堪任安住在不退位故)。此当十信(的)满心。自分已定(“自分”就是本分的修行已经确定目标肯定不变。“自分已定”:自己本分的修行已经确定以,正确没有错误,决定成佛)。故云善根成熟(就是善根成熟)。入十住正定聚(“正定聚”:决定成佛这一类众生叫做正定聚,决定成佛这一类的众生)。使前信心不退。故云堪任不退信故。
【四者。(为什么要造《大乘起信论》?造《大乘起信论》第四个原因,第四个因缘)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令那些非常之差的,善根只有一点点的,一点点的,看到《大乘起信论》以后,种种善根,修习信心,就是让他对大乘法有所信任,知道要走这一条路)。】
此与下修行信心分中四种信心(后文中有“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密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好!这是四种信心)、五门修行(哪五门?后文中有“能成此信。云何为五。一者施门(就是布施。修行第一个重要的,就是一定要行布施之道,一定要行施舍)。二者戒门(要持戒)。三者忍门(忍辱门)。四者进门(要精进。任何一个佛道,就是世间人不精进都不能达到目的的,不精进修行的人,那你不可能成佛,听到佛法也没有用,结结善缘,不精进也是不行)。五者止观门(止观门就是修定慧门。止是定,观是慧,定慧门名止观门)”)中前四门(就是施门、戒门、忍门、进门,第五个止观门就是后面讲的)。(五门里面的前四门)而作因缘(所以说,为令善根微少的众生修习信心故,刚刚讲的四种信心,五门里面的前四门,而作因缘)。彼文是中依未入正定聚众生(还没有进入决定成佛的阶段)。故说修行信心(第一个要奠定人家的信心,所以,称赞三宝能让众生得信心,功德无量,如果说,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在他前面赞叹三宝,佛、法僧,让他深具信心听经闻法,因此而能进入佛门了生死,你功德真是无量,所以,佛法里面,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这个在《大智度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如果没有信心就什么都不必谈,因此一个人他常常赞叹三宝,而让一切众生对三宝有信心,这越是功德无量无边,有信心就能入)。以信位未满。故云善根微少。令进修满足。故云修习信心故。
【(作《大乘起信论》第)五者(因缘)。(为什么要创造《大乘起信论》?)为示方便。消恶业障(最烂的根器,糟糕的不得了,恶业太重的众生,让这些恶业的众生)。善护其心。(叫他们要)远离痴慢(愚痴就是无明,我慢就是把自己垃得很高,有高、下,所以,愚痴跟我慢,这是烦恼很大的原因)。出邪网故(远离这个邪网)。】
以下四种因缘。当信位初心。以根劣故。易退难进(很难!)。赖多方便。(要借着种种权巧方便)始能成益(这个除了有信心、有耐性以外,不然,没有办法,真的,这个要很有耐性的人才能度那个很难入道的人,我常常讲,我们高会、初会,都会有念过边际效用学,我们念过工程统计学,我们要怎样用最少的时间,发挥最大的力量,这个就是最经济的东西,一样的,所以,常常有一些太太来:“师父!我先生不信佛,师父!您到我家去度我的先生。”好,我如果真的答应你,去你家讲两个钟头,去讲给你一个先生听,也不一定能够入道,我如果同样的时间,这两个钟头,我讲给三万个人听,新加坡又打电话来,又要请师父去演讲,上次去,在大操场里面有三万个人,一样两个钟头嘛!整个新加坡,我还没有去上课的时候,他们说有七万个人,佛教徒还不到十万,我们这样一讲过以后,据说,新加坡的录音带大量拷贝起来就是供不应求,你走到哪里都是慧律法师的录音带,现在的佛教徒高达到七、八十万以上,只有讲五天而已,让他们认识这个法师,我们回来以后,他就一直用录音带,吓死人了!同样的时间,所以,人家新加坡五天,就使整个新加坡的佛教全部都震撼起来,到今天为止,还是大兴不退,五天而已,对不对?我去你家讲给你先生听,要入不入,我讲五天,度一个度不入,我干脆度好几百万的众生,对不对?钱要花在有用的地方,时间就是金钱,金钱也是要花在有用的地方,生命、时间也要花在有意义的地方,所以,我不会跟你单打独斗,单打独斗就是一个度一个、一个度一个,没那个时间,要就来,总接收,秦始皇并吞六国,全部都来才会快,对不对?时间就是金钱、就是生命)。此当下品(最烂的根器)。与下修行信心分中第四门末文(我们修行信心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还有劝修利益,是不是?所以说,修行信心分第四门)。(因为它是第四大段,最末文)而作因缘。以彼文中。为业重惑多众生(业障重的,迷惑多的众生)。善根难发。示令礼忏等方便。消恶业障。善自护持其心。痴慢不起。得出邪魔罥网故(邪魔罥网:能够出离这个邪魔,罥就是网的名字,罥juàn)。
【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
此当中品(中品就是中根器的众生,他想修行,他不是像前面恶业很重的人,叫他看《大乘起信论》以后,善护其心,现在是根器比较好一点,要想修行,修什么?修止观门)。(此当中品)与下第五修行止观门。而作因缘。彼文双明止观。教今修习。遣凡小二过(“遣”就是除去,除去凡夫以及小乘人的两种过失。底下会有说,)。如云若修止者(为什么要修定?因为众生心很散乱,定心定不下来)。对治凡夫住著世间(凡夫一直以为这个世间是真实的,所以,他会觉得很委屈,动不动就哭泣,如果一个修行人,他不会这样,他的心都是定在一个地方,定在哪?定在空性、无所住的地方,他知道这个世间是假相,不值得我们这样伤心,世间的一切逆境,是一定会来的,痛苦一定会来,世间的乐是很快就会消失。做为娑婆世界的人,没有尽量准备,是很可怕的心理状态,准备什么?乐境很快就消失,苦境一定会来临,如果,你有这样的心理准备,这个预防针一打下去,苦就会减少,预防针一打下去,你碰到家庭:比如说,你爸爸、妈妈发生什么,突然有什么变故,你很能接受,为什么世间本来如此,当你病苦,病得很要命的时候,师父讲过嘛!要有心理准备,这是事实,本来就是如此,这也没有什么好计较的,你抗拒它也没有用,病苦它一定会来临,对不对?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统统一定会来临,而这个免疫力一打下去,碰到什么事情,就做什么观照,所以说,凡夫会住着世间,他认为这个世间是真的,不晓得这个是如梦幻泡影的东西,所以,他就会拼命地去追求,到最后,死了以后剩下一堆骨头,凡夫住着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二乘人没有勇气,怕跟众生在一起,所以,心智狭劣)。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二乘人不发大悲心)不起大悲(心,所以,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故云对治心过(凡夫是执着这个世间,而二乘人他不能起大悲,因为,他怕度众生,度众生,众生难度,我到现在,我都有这种感觉,真的,要发起大悲很难,我现在好命,这三年来,我是很好命,我都躺起来,然后累了就睡觉、休息,醒过来的时候,刷刷牙、洗洗脸,看肚子饿了要吃些什么,零非零二,还是零非零一,(饮料名)所以,愿意自己看书,就看到凌晨几点,甚至白天要念佛就念佛,外面请讲经,统统拒绝,我先栽培自己,培养自己,所以,要发起这个大悲,除了佛陀的慈悲心,一般人没有办法做到,觉得会疲惫不堪,度众生是吃力不讨好,众生又需要你的法,看到你,又要诽谤你,又跟你过意不去,是不是?你想要救他,他还是要伤害你,拿他没有办法,所以,小乘来讲,算了、算了,诸佛菩萨就不会离开众生,你要伤害他,他还要救你,对不对?我认为这个大悲很难,很难!我现在就随缘:你现在要不要听录音带?不要!喔,不要!他说不要,我就不敢送给他,要就赶快,赶快整理,整箱寄过去,我把眼睛闭上来的时候,我就见到整个地球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听到佛法,我喜悦地离开这个世间,当你看到我在棺材里面用紫金棺透明的,你都会看到我在那里笑,若没有,再硬为我拨一下,稍微拉一下,太好了,这么多无量无边的众生听到正法,所以,我们现在要像佛的大悲心是困难,但是,我们尽力地去做,远离凡夫,不修善根,所以,就对治心过)。
【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不退信心。为什么专念方便?因为,我们离开佛,我们没有办法修行,怕舍身、报身以后不见佛,不能听经闻法,我们见佛就一定不会退转)。】
此当上品(念佛的人是上根器的人)。与下修行信心末。劝修净土。八行许文(“许”就是大概。大概有八行的文章)。而作因缘。以彼众生。恐后报迁(“报迁”就是果报迁移,我们的报迁就是死了以后,怕果报有变动)。不得值佛(没有碰到佛)。(没有碰到佛)遇缘成退(就会成退。你在路上看到阿狗兄、阿猫,也许它都是发过菩提心的,可是,不小心堕落畜生道,说起来是很值得可怜!)。举胜方便。专意念佛(举这个殊胜方便,怎么样?专门念佛)。回向愿求。得生佛前。常见佛故。终无有退(常常见佛,我们就不会退转)。故云必定不退信故。
【(《大乘起信论》的第)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
此与下劝修利益。而作因缘。为懈慢众生。举彼损益。令舍损就益(什么是损?什么是益?让他舍损就益)。即总策成前诸行…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