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境界,妄心、無明這個都一直畫,這個下半部都是染汙的熏習,如果往上畫,上半部畫都是清淨的熏習)
後明無明熏習。一以根本無明。熏習真如。依不覺故心動。動則起業。生滅不生滅和合。成就阿梨耶業識等。二以根本所起。見思枝末無明。返熏心體。妄生執著。計我我所。循塵分別。成就分別事識。上文去(這一段)。此識依見愛煩惱(見就是見惑,愛就是思惑,見、思二惑的煩惱)。增長義故。一染法竟。
大乘起信論講義卷上終
大乘起信論講義卷下
四明接待講寺佛教講習所圓瑛弘悟述
子二 淨法 二
醜一 略明 二廣辨
醜一 略明
【雲何熏習。起淨法不斷(剛剛我們是講染法不斷)。所謂以有真如法故(因爲我們有真如的法)能(夠)熏習無明。(熏習無明以後)以熏習因緣力故(因爲,真如的熏習,知道要修行)。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發心修行那一念還是妄心,還沒有斷無明,所以,雖是妄心已經受到真如的熏習,所以,想要修行,雖說修行,暫時還是妄心,因爲,還沒有達到解脫的境界,所以,我想修行,這一念還是妄想)。】
初二句征問。下答釋。真如法有二。一真如自體爲因。二真如所流教法爲緣(這什麼意思呢?真如自體爲因,我們本性就是佛,我們有真如的自體性,我們內在做爲自己內在修行的因,然後,加上善知識,外在的諸佛菩薩、善知識的教法爲緣,由內發外緣就産生修行,內發。比如說,這根木柴,這根木柴它本來就可以燒起來,可是,你沒有外在的火把它點燃,雖然是一根木柴,可是,燒不起來,你雖然是有佛性,大家雖然是有佛性,可是,如果我們沒有善知識,我們也引發不出道念出來,因爲我們經典看不懂,是不是?大藏經,買一部大藏經十萬,就一直放在那個地方,二十年還是放在那個地方,你怎麼不看?看不懂,沒辦法,那你爲什麼買大藏經?因爲,人家會說我很有學問,來裝飾,要不然,這麼大的書櫃又沒有大藏經放著,那怎麼樣,又沒有辦法!空空洞洞的,所以,我家又有錢,要買大藏經來放著,還要放樟腦丸,因爲看不懂,很想看,但是看不懂,因爲,那裏面沒有標點符號,沒有之乎也者,沒有濃厚的國學底子,那根本也沒有辦法,就算有國學的底子,沒有佛法的熏習,你能看得懂?那才怪!所以,大藏(zàng)經念到最後就會變成大藏(cáng)經,完全藏(cáng)起來,完全沒有作用,叫他拿來供養,他又很可惜)。以此熏習因緣力故。則令衆生厭苦求樂。發心修行。舍染趣淨。得成淨業。此本熏也。
【以此妄心(雖然想修行,厭苦求樂,發心來修行,也是屬于妄心,這不要弄錯了。奇怪!要修行也是妄心,對!沒有錯!要修行,只是因爲你有真如的自性,但是,還沒有顯現出來,這一念發心,那還是妄想心,只是夾雜著真如的妄想心,你有機會成佛,因爲你夾雜著真如,所以,你有機會成佛,我們一般衆生都是妄想,他根本沒有真如的熏習,他怎麼能夠成佛,所以,在座諸位!你們有真如自性,又加上善知識的提攜,你們有真如自性,又加上善知識的提攜,那很容易成就,你只要今生今世好好地念佛,保證往生極樂世界,那沒有問題的,那個五逆十惡罪佛都要來接引何況大家,你們還沒有做得那麼嚴重,對不對?)。有厭求因緣故。即熏習真如。】
妄心受熏。能起厭求。即此厭求之心爲淨因。所起淨行爲淨緣。反熏真如。增其勢力。此新熏也(新的熏習)。
【自信己性。知心妄動(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自己的心是因爲妄動)。(本來)無前境界。修遠離法(本來沒有一切的境界,無前境界:本來就是假的,本無一切前境界,本無前面的境界,這個境界本來就是幻相出來的,只是你不悟,一直認爲它是真的,拼命地追,拼命地求,到最後還是失望。遠離法就是離開這個境界)。以如實知(徹底地悟道)無前境界故(同學們!你只要放下,全盤放下,境界對你就沒有作用)。種種方便。起隨順行(隨順真如,隨順什麼行?)。不取不念。乃至久遠熏習力故。無明則滅(所以,修無念就是趨向于真如,你不能修到死也沒有用,無量阿僧祇劫你也不能成就,因爲,修行不能在有相裏面打轉,修行要單刀直入,就直接進入真如)。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成自然(的)業(意思就是幫助衆生來成就叁業,成就道業叫做成自然業,自然業是一種智慧,自然業智,加一個:智,那就對了,自然業就是隨緣度衆生,妙用現前叫做自然業,名得涅槃成自然業就是妙用現前,叁業普度無量無邊的衆生叫做成自然業,簡單講,叁業自然加被衆生,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他們需要什麼,我們就現在前面度他)。】
此明淨熏(的)功能。從因至果(從因到果)。階級次第也。自信己性者(自信自己的本性,然後是清淨的、是真如的)。即發起大乘正信。信有真如自性。此當十信位。知心妄動二句。了知一切境界。皆由一心妄動而有。其體本無。此當十解位(十解就是十住位)。修遠離法者。是依解起行。修唯識尋思(尋是粗糙的觀照,是有相的粗糙觀照,思是微細的有相的觀照)等比觀(比觀就是比類而觀,但是,都是有相觀)。此當(實)行(十回)向位。以如實知下。當初地以上。稱真如實理而知。無有境界可得。證現量智(現量智就是如實智。什麼叫做現時智?就是我們所謂的真谛跟俗谛,那麼這個就是俗谛,證現量智就是能夠知道衆生的種種差別的智慧,現量智,不但對空性了解,而且對俗谛徹底的清楚:現量智)。異前比觀也(因爲比觀是有相的)。種種方便。起隨順行。即十地位中。稱理所起之圓行(稱理就是真如實理,稱理就是真如理,所起的圓行,因爲,只有真如無相,他才能夠達到最圓滿的境界)。不取者。所取無相。不念者。能念(之心)不生。久遠即叁祇熏修也(叁大阿僧祇劫。叁祇就是叁大阿僧祇劫,在唯識學裏面講,第一大阿僧祇劫修什麼,第二大阿僧祇劫修什麼,第叁大阿僧祇劫修什麼,意爲無央、無量數,無央數,劫就是極長遠的時間,那麼這個劫是由小劫累積,二十個小劫有一個中劫,四個中劫變成一個大劫,所以,有大、中、小叁劫之差別,那麼叁大阿僧祇劫就是叁個阿僧祇劫,熏修)。上屬因地。下屬果地(前面講的是因地,最後講的是果地)。無明滅。則根本無明盡也。心無有起者(心沒有起心動念)。以無明既滅。妄心亦盡也。境界隨滅者(因爲這些境界妄心,這個都是根據無明來的,無明是因爲真如來的,所以,境界就隨滅)。以妄心既盡。妄境亦空也。即翻前叁種染熏(叁種染熏就是境界的熏習、妄心的熏習、無明的熏習叫做叁種染心,妄境、妄心、無明,是叁種染汙的熏習)。
(因叫做無明,緣叫做境界,所以是)因謂無明。緣謂境界。心相謂六染(心相叫做六染,現在裏面的心相叫做六染,叁種相應,叁種不相應)。俱滅皆盡(六染不是六根染汙六塵,六染是前叁染:是粗的,是相應染,後叁染是不相應染,你不要把六染變成六根攀緣六塵,那就不對,那是執相應染、相續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根本業不相應染,是這個,俱滅皆盡)。即前雲因滅故(就是前面說的因滅故)。不相應心滅。緣滅故。相應心滅。複本心源。名得涅槃(複本心:恢複到本來的清淨心,名得涅槃就是不生不滅)。起不思議業用(叁業的不思議的業用,業用就是叁業的不思議,身、口、意都不思議)。名自然業(這個可以加被衆生,業用當然就是法身的業用,外熏衆生,能令衆生叁業清淨)。至此真如出煩惱礙智礙也。一略明竟(能斷掉,都跳出來,煩惱就是礙,智本身不是礙,因爲所知的智被障礙叫做智礙。其實《大乘起信論》是很好的,非常非常好的,有的人聽不懂,人愈來愈少,還好今天人很多,我們《大乘起信論》講完的時候,我們講《楞嚴經》,《楞嚴經》講完,我們講《法華經》,已經准備開始印了,《法華經》講完了,將來有因緣,我們開《大智度論》,或者是《唯識論》,我今天看了那個《唯識論》,《唯識論講話》寫得非常好,我們已經講過天臺的思想、唯識的思想,淨土的思想、禅宗的思想,等到《法華經》講完了,我們要講華嚴的思想,要一部一部來,這個課程的安排是很重要的,華嚴的思想一定要懂,華嚴的思想不懂也不行,因爲,華嚴思想講十玄門、六相、事事無礙法界:四法界,這個都很重要。一個人一生一世不聽到《法華經》那是很悲哀的,很悲哀,成佛的法華,你沒有聽過《法華經》,怎麼成佛呢?成佛的法華、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不曉得你們開了沒有,不曉得你們開了沒有?常常有人告訴師父,說:師父!都聽不懂。《楞嚴經》我很認真聽,很認真聽不懂,沒辦法,只怪你們業障深重,人家我就看得懂,怎麼會差那麼多,我們雖然業障深重的人,人家頭腦不錯就看得懂,你們就看不懂)。
醜二 廣辨 二
(我們講到熏習)寅一 明妄心熏習 二 顯真如熏習
寅一 明妄心熏習
【妄心熏習義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分別事識熏習(爲什麼稱妄心?因爲,雖然他要返染歸淨,但是,畢竟不是清淨心,所以,這個還稱爲妄心,所以說,妄心熏習裏面有兩種,所以,分別事識熏習)。依諸凡夫二乘人等。厭生死苦(像我們人活到一陣子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這個世間已經很苦了,所以,我常常告訴諸位,說:世間已經很苦了,不要再製造是非,不要再造痛苦,鬥爭的意見,或者是看法不同,世間已經是業力所感,很痛苦的世間,不要再製造這些紛爭,盡量能夠化有爲無的力量,把一切的煩惱,有的爭執化成空性的力量,那麼這樣子就接近了道)。隨力所能。以漸趣向無上道故(隨自己的能力,漸漸地趣向無上道)。二者意熏習(意大部分都是指法執…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