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境界,妄心、无明这个都一直画,这个下半部都是染污的熏习,如果往上画,上半部画都是清净的熏习)
后明无明熏习。一以根本无明。熏习真如。依不觉故心动。动则起业。生灭不生灭和合。成就阿梨耶业识等。二以根本所起。见思枝末无明。返熏心体。妄生执著。计我我所。循尘分别。成就分别事识。上文去(这一段)。此识依见爱烦恼(见就是见惑,爱就是思惑,见、思二惑的烦恼)。增长义故。一染法竟。
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上终
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下
四明接待讲寺佛教讲习所圆瑛弘悟述
子二 净法 二
丑一 略明 二广辨
丑一 略明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刚刚我们是讲染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因为我们有真如的法)能(够)熏习无明。(熏习无明以后)以熏习因缘力故(因为,真如的熏习,知道要修行)。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发心修行那一念还是妄心,还没有断无明,所以,虽是妄心已经受到真如的熏习,所以,想要修行,虽说修行,暂时还是妄心,因为,还没有达到解脱的境界,所以,我想修行,这一念还是妄想)。】
初二句征问。下答释。真如法有二。一真如自体为因。二真如所流教法为缘(这什么意思呢?真如自体为因,我们本性就是佛,我们有真如的自体性,我们内在做为自己内在修行的因,然后,加上善知识,外在的诸佛菩萨、善知识的教法为缘,由内发外缘就产生修行,内发。比如说,这根木柴,这根木柴它本来就可以烧起来,可是,你没有外在的火把它点燃,虽然是一根木柴,可是,烧不起来,你虽然是有佛性,大家虽然是有佛性,可是,如果我们没有善知识,我们也引发不出道念出来,因为我们经典看不懂,是不是?大藏经,买一部大藏经十万,就一直放在那个地方,二十年还是放在那个地方,你怎么不看?看不懂,没办法,那你为什么买大藏经?因为,人家会说我很有学问,来装饰,要不然,这么大的书柜又没有大藏经放着,那怎么样,又没有办法!空空洞洞的,所以,我家又有钱,要买大藏经来放着,还要放樟脑丸,因为看不懂,很想看,但是看不懂,因为,那里面没有标点符号,没有之乎也者,没有浓厚的国学底子,那根本也没有办法,就算有国学的底子,没有佛法的熏习,你能看得懂?那才怪!所以,大藏(zàng)经念到最后就会变成大藏(cáng)经,完全藏(cáng)起来,完全没有作用,叫他拿来供养,他又很可惜)。以此熏习因缘力故。则令众生厌苦求乐。发心修行。舍染趣净。得成净业。此本熏也。
【以此妄心(虽然想修行,厌苦求乐,发心来修行,也是属于妄心,这不要弄错了。奇怪!要修行也是妄心,对!没有错!要修行,只是因为你有真如的自性,但是,还没有显现出来,这一念发心,那还是妄想心,只是夹杂着真如的妄想心,你有机会成佛,因为你夹杂着真如,所以,你有机会成佛,我们一般众生都是妄想,他根本没有真如的熏习,他怎么能够成佛,所以,在座诸位!你们有真如自性,又加上善知识的提携,你们有真如自性,又加上善知识的提携,那很容易成就,你只要今生今世好好地念佛,保证往生极乐世界,那没有问题的,那个五逆十恶罪佛都要来接引何况大家,你们还没有做得那么严重,对不对?)。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
妄心受熏。能起厌求。即此厌求之心为净因。所起净行为净缘。反熏真如。增其势力。此新熏也(新的熏习)。
【自信己性。知心妄动(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自己的心是因为妄动)。(本来)无前境界。修远离法(本来没有一切的境界,无前境界:本来就是假的,本无一切前境界,本无前面的境界,这个境界本来就是幻相出来的,只是你不悟,一直认为它是真的,拼命地追,拼命地求,到最后还是失望。远离法就是离开这个境界)。以如实知(彻底地悟道)无前境界故(同学们!你只要放下,全盘放下,境界对你就没有作用)。种种方便。起随顺行(随顺真如,随顺什么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所以,修无念就是趋向于真如,你不能修到死也没有用,无量阿僧祇劫你也不能成就,因为,修行不能在有相里面打转,修行要单刀直入,就直接进入真如)。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的)业(意思就是帮助众生来成就三业,成就道业叫做成自然业,自然业是一种智慧,自然业智,加一个:智,那就对了,自然业就是随缘度众生,妙用现前叫做自然业,名得涅槃成自然业就是妙用现前,三业普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叫做成自然业,简单讲,三业自然加被众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现在前面度他)。】
此明净熏(的)功能。从因至果(从因到果)。阶级次第也。自信己性者(自信自己的本性,然后是清净的、是真如的)。即发起大乘正信。信有真如自性。此当十信位。知心妄动二句。了知一切境界。皆由一心妄动而有。其体本无。此当十解位(十解就是十住位)。修远离法者。是依解起行。修唯识寻思(寻是粗糙的观照,是有相的粗糙观照,思是微细的有相的观照)等比观(比观就是比类而观,但是,都是有相观)。此当(实)行(十回)向位。以如实知下。当初地以上。称真如实理而知。无有境界可得。证现量智(现量智就是如实智。什么叫做现时智?就是我们所谓的真谛跟俗谛,那么这个就是俗谛,证现量智就是能够知道众生的种种差别的智慧,现量智,不但对空性了解,而且对俗谛彻底的清楚:现量智)。异前比观也(因为比观是有相的)。种种方便。起随顺行。即十地位中。称理所起之圆行(称理就是真如实理,称理就是真如理,所起的圆行,因为,只有真如无相,他才能够达到最圆满的境界)。不取者。所取无相。不念者。能念(之心)不生。久远即三祇熏修也(三大阿僧祇劫。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在唯识学里面讲,第一大阿僧祇劫修什么,第二大阿僧祇劫修什么,第三大阿僧祇劫修什么,意为无央、无量数,无央数,劫就是极长远的时间,那么这个劫是由小劫累积,二十个小劫有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变成一个大劫,所以,有大、中、小三劫之差别,那么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三个阿僧祇劫,熏修)。上属因地。下属果地(前面讲的是因地,最后讲的是果地)。无明灭。则根本无明尽也。心无有起者(心没有起心动念)。以无明既灭。妄心亦尽也。境界随灭者(因为这些境界妄心,这个都是根据无明来的,无明是因为真如来的,所以,境界就随灭)。以妄心既尽。妄境亦空也。即翻前三种染熏(三种染熏就是境界的熏习、妄心的熏习、无明的熏习叫做三种染心,妄境、妄心、无明,是三种染污的熏习)。
(因叫做无明,缘叫做境界,所以是)因谓无明。缘谓境界。心相谓六染(心相叫做六染,现在里面的心相叫做六染,三种相应,三种不相应)。俱灭皆尽(六染不是六根染污六尘,六染是前三染:是粗的,是相应染,后三染是不相应染,你不要把六染变成六根攀缘六尘,那就不对,那是执相应染、相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根本业不相应染,是这个,俱灭皆尽)。即前云因灭故(就是前面说的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复本心源。名得涅槃(复本心:恢复到本来的清净心,名得涅槃就是不生不灭)。起不思议业用(三业的不思议的业用,业用就是三业的不思议,身、口、意都不思议)。名自然业(这个可以加被众生,业用当然就是法身的业用,外熏众生,能令众生三业清净)。至此真如出烦恼碍智碍也。一略明竟(能断掉,都跳出来,烦恼就是碍,智本身不是碍,因为所知的智被障碍叫做智碍。其实《大乘起信论》是很好的,非常非常好的,有的人听不懂,人愈来愈少,还好今天人很多,我们《大乘起信论》讲完的时候,我们讲《楞严经》,《楞严经》讲完,我们讲《法华经》,已经准备开始印了,《法华经》讲完了,将来有因缘,我们开《大智度论》,或者是《唯识论》,我今天看了那个《唯识论》,《唯识论讲话》写得非常好,我们已经讲过天台的思想、唯识的思想,净土的思想、禅宗的思想,等到《法华经》讲完了,我们要讲华严的思想,要一部一部来,这个课程的安排是很重要的,华严的思想一定要懂,华严的思想不懂也不行,因为,华严思想讲十玄门、六相、事事无碍法界:四法界,这个都很重要。一个人一生一世不听到《法华经》那是很悲哀的,很悲哀,成佛的法华,你没有听过《法华经》,怎么成佛呢?成佛的法华、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不晓得你们开了没有,不晓得你们开了没有?常常有人告诉师父,说:师父!都听不懂。《楞严经》我很认真听,很认真听不懂,没办法,只怪你们业障深重,人家我就看得懂,怎么会差那么多,我们虽然业障深重的人,人家头脑不错就看得懂,你们就看不懂)。
丑二 广辨 二
(我们讲到熏习)寅一 明妄心熏习 二 显真如熏习
寅一 明妄心熏习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为什么称妄心?因为,虽然他要返染归净,但是,毕竟不是清净心,所以,这个还称为妄心,所以说,妄心熏习里面有两种,所以,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像我们人活到一阵子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这个世间已经很苦了,所以,我常常告诉诸位,说:世间已经很苦了,不要再制造是非,不要再造痛苦,斗争的意见,或者是看法不同,世间已经是业力所感,很痛苦的世间,不要再制造这些纷争,尽量能够化有为无的力量,把一切的烦恼,有的争执化成空性的力量,那么这样子就接近了道)。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随自己的能力,渐渐地趣向无上道)。二者意熏习(意大部分都是指法执…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