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意思就是说第七意识的法执是比较微细,前面讲的分别事识熏习,就是凡夫因为不了解世间是假相,所以,有我、法二执,针对这个色身的五蕴,境界的六根、六尘,而起这人执着,那么他发起一念觉悟的心,并不是真正的悟,而是指断掉粗糙的分段生死,所以,这个分别事识熏习就是说观察到五蕴皆空,这个境界刹那之间生灭,很痛苦,所以,想要摆脱苦,因此叫做分别事识熏习,那么这个意熏习不是,已经跳了三界外了。意熏习的意思就是说要断法执的意思,简单讲就是微细的法执没有断,他现在藉着真如的力量,用微细的观照,藉着真如的力量,要返染成净,所以,这个叫做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看右表:
“妄心”,画线上去的右边,你看:妄心有两个,有四条线,两条线画下来是“业识根本熏习”,一个是“增长分别事识熏习”,可是,如果妄心里面,他有机会接触到佛法,他了解真如自性就是佛,然后,借重外面善知识的引导,所以,他接受真如的熏习,功夫不够的,叫做“分别事识熏习”,所以说,画到“妄心”,画右边一线,“分别事识熏习”,就在“道”,慢慢有一点道,简单讲就是了解我们所说的这个第六意识,我们发现这个第六意识粗糙的烦恼,痛苦:一种执着,所以,我们凡夫慢慢地能够觉察,简单讲分别事识熏习就是要准备断第六意识,三界内的分别执着说“分别事识熏习”,因为,那是针对“境界”,这个意熏习,境界就比较微细了,简单讲,这个意也是业识,也就是前五意: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所以,这个意熏习,这个“意熏习”虽然是“妄心”,但是,已经有存在着真如,所以,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那边有写个:“习所成种”,后天的修行而成为真如熏习的种子,叫做“习所成种”,由后天的熏习,所以,这个修行熏习是非常重要的,修行,熏习是非常重要的,本来我们内心里面烦恼,今天为了一点小事情苦恼,来坐在这个地方,听了两个钟头以后,唉!我真是不应该,我真的是不应该这样困扰,熏习的力量很大,否则的话,大家都是火冒三丈,世间:娑婆世界,已经是无明来的,无明一定会争执的,所以,用一颗平常心看这个众生,你就会发现在这个生灭法里面,还有一个不生不灭法,如如不动的自性清净,要用这一颗心来运用在生命里面,我们就容易觉悟,我们了解生灭法里面的得失,生灭、无常,这个没有真正可以追求的,所以,对这个世界,你不必很讶异,说: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你不必讶异,在这个无明的世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让你想像不到的事情,都可能发生。好了,妄心如果画线到上面去,也就是说有发心要修行,如果,画到下面来,那么就是继续妄想的熏习,所以,这个很好看,从上面画到下面来,那么就是妄心,从下面画到上面去的箭号,那么就是修行。)
此明妄心资熏。成返流净行(转过来流向清净之行)。不同前妄心熏习(不同于前面的妄心熏习)。而受粗细二苦(是受到粗细二苦。粗就是分段生死,细就是变易生死:两种苦)。其意最微。须当发明。问曰。妄心熏习不成染法(为什么这里讲妄心不会变成污染的法)。反成净行者(而反而变成清净之行呢?既然讲妄心熏习,应该是染污的,怎么会变成清净的呢?)。何也(为什么?)。答曰。前云以有真如法故(还是真如,我们有真如自性)。能熏习无明(简单讲就是好的要熏习这个坏的)。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此是妄心(虽然是讲妄)。已受真如内熏之力所熏也(但是,已经受到真如的力量之所熏)。是谓本熏(本熏就是说真如,本来就有这种力量,一个人睡久了,他也会醒,一个人无明长此以往,碰到佛法也应该觉悟,还在那里转不过来,说起来,难过)。复云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真如(在用这个妄想的心,有厌求因缘故,厌就是厌离这个痛苦而求这个涅槃叫做厌求,厌生死求涅槃这个因缘,所以,就熏习这个真如,就是有厌求故,厌是对生死讲的,讨厌这个六道轮回的生死,求就是求大涅槃,有这个因缘故,那么就熏习这了真如)。此熏习者。是已受熏(习)之妄心。反熏(回来)真如也(反熏回来这个真如,所以说,好的,坏的都在里面挣扎)。是谓新熏。然能(够)熏(习的)有粗细二(种意)义。故约人以彰(显,彰显什么?有的人是)顿(顿就比较快)渐(就比较慢。顿当然是指诸佛菩萨,渐的话,根器比较差一点的凡夫,利根的人就比较快,其实顿根跟渐根也是无量亿劫来所熏习的,像师父告诉大家,若论佛法,一切现成,不取不舍就是见性成佛道,如果,六祖一听,马上就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佛道,因为圆满了自性清净心,无所觉悟,什么叫做清净心?好,看一切相,很清楚地看一切相,不加任何的见,起任何的见,本性具足的清净心,就显现不出来,这一定的道理。我们佛性最伟大的东西就是平等、就是空性,就是慈悲,可是,我们众生不是,强迫自己加一个见,我眼睛看这个世间,本来所有的碰撞,所有的来龙去脉生灭的东西,它本身就不可取不可得的东西,可是,我们加上一个什么最可怕的东西,就是见,见就是我的看法、我的观念、我的感觉,那么这个建立主观意识形态的时候,他为了要保持自己的尊严,所以,他不得不抗拒外来的力量,所以,佛陀说:不要用抗拒的心面对这个世间,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抗拒他就是要保护自己的见,你这个见一发挥的时候,自性清净具足的无量无边慈悲的见,全部消失,简单讲,一个人很固执自己的看法,别人的建议他就听不进去,他怎么样都听不进去,所以,最可怕的就是这个见,见:我认为,我的感受是什么,我一直肯定自己的看法,那不听善知识的劝告,就没有办法,所以说,如果是祖师大德在开示,上根利智的人,一听到这样开示,噢!知道了,我以后看任何的世间,我都用一种平常心看,不起伏看、不生灭看,我就这样看,很清楚地看,不用分别心看,不用执着心看,纵然他的看法跟我不同,我也不加任何的见,为什么?见会束缚一个人,使自己具足的无量的财富、无量的智慧,变成束缚在一个小的范围里面,见就是范围,你不放下这个有限的见,你不可能完成无限的智慧,不可能的事情,永远不可能,无明就是卡住了我见、法见,所以,世间人就纷乱、斗争,这个比比皆是,这哪里不是这样子,到处都是,上根利智是这样,一悟,即入如来地,但是,下要纯智的,没有办法,你告诉他:唉!这个不要怎么样。他会讲一大堆理由,他有权利这样执着,这些悟道的人,或者是高超的人,他会看这个众生,他已经是错误了,他在痛苦了,然后,他告诉他这个道理,他一直反驳这个善知识,善知识就是觉得很累,好,你就拥有你自己的看法,对不对?所以,度众生要像诸佛菩萨,诸佛这样不疲不厌的,这样一直要让你解脱,这很不容易的,度众生要很有耐性,像我就没有办法,讲这个要不要听,不听,那你做你的,我走我的路线,没有办法,没有那种体力跟耐力,一直在那里蘑菇,我的道业自己重要,对不对?没有那个时间,诸佛菩萨发大悲心,一直重复地告诉你,那么我们熏习的,就是这样子,今天,我们白天发生很不愉快的事情,昨天发生很不愉快的事情,我们今天听师父讲,真的有道理,就是这个见在作祟,这个见从哪里来?从无明来,无明从哪里来?从颠倒来,为什么会颠倒?没有理由,假的认为真的,无明有什么理由,没有理由,所以,根器利的人很快,根器差的人,你怎么跟他讲都没有办法,他还会反驳你,他甚至会诽谤你,下根器的人习气那么重,怎么样就是没有办法入道,所以,结一个善缘)。分别事识。即上(面的)意识。以此已(经)受熏之意识。资持力故(用这个资持力)。(也就是用第六意识)发心修行(那么用第六意识去修行,就是小乘、二乘人,以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所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那个无明,十二因缘的无明要记住,那个是枝末无明,二乘人所修的无明,是断枝末无明,而不是断大乘菩萨金刚地的业识,不是断那个根本无明,要弄清楚,我们讲十二因缘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因为那是二乘人断的,二乘人断的是三界内的见、思二惑,他不是大菩萨金刚地,而断这个业识,那个不是断根本无明,我们平常所讨论的无明有两种:一种是根本无明,三界内的无明叫做枝末无明,三界外的无明叫做根本无明,我们今天所断的可以说都枝末无明,我们根本无明,根本连谈都谈不到,没有份,也离我们太远了,这个名词很陌生,根本无明听都没有听过,有听也不晓得在讲什么,所以,我们只能讲断三界内的无明,那就是枝末无明)。此依凡夫二乘。尚有分别法执。执心外实有境界。故虽厌生死苦。不了唯心道理。但随自(己的自)智力所能。作意修习。以不达本故。趣大菩提。疏而且远(疏当然就是有个距离,而且离得太远)。故曰渐(慢慢、慢慢地来,有的人很快,释迦牟尼佛一说法,他一悟就菩萨地,一悟就是三贤十地,见到真如,可是,有的人烦恼重,怎么样讲也没有办法)。意熏习者。若就本论。意即业识(五意就是所谓的业识,简单讲业识就是微细的法执的开始)。通论即前五意(五意就是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诸菩萨以此已受熏之意。资持力故。发心修行。知一切法。唯是识量(意思就是了解一切法都是唯心所造的,根本没有相,所有相都是心,简单讲,你不跟境界调和,你的心就调和不起来,一定的道理,是不是?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我要让你痛苦,简单讲你心就自己先痛苦,如果,了解唯心所造的时候,我要给你快乐,每天都要给你,我无量的慈悲,我要救度你,我要安慰你,我要宽恕你,为什么?其实这样就是对自己好,对不对?我要让你…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