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思就是說第七意識的法執是比較微細,前面講的分別事識熏習,就是凡夫因爲不了解世間是假相,所以,有我、法二執,針對這個色身的五蘊,境界的六根、六塵,而起這人執著,那麼他發起一念覺悟的心,並不是真正的悟,而是指斷掉粗糙的分段生死,所以,這個分別事識熏習就是說觀察到五蘊皆空,這個境界刹那之間生滅,很痛苦,所以,想要擺脫苦,因此叫做分別事識熏習,那麼這個意熏習不是,已經跳了叁界外了。意熏習的意思就是說要斷法執的意思,簡單講就是微細的法執沒有斷,他現在藉著真如的力量,用微細的觀照,藉著真如的力量,要返染成淨,所以,這個叫做意熏習)。謂諸菩薩。發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看右表:
“妄心”,畫線上去的右邊,你看:妄心有兩個,有四條線,兩條線畫下來是“業識根本熏習”,一個是“增長分別事識熏習”,可是,如果妄心裏面,他有機會接觸到佛法,他了解真如自性就是佛,然後,借重外面善知識的引導,所以,他接受真如的熏習,功夫不夠的,叫做“分別事識熏習”,所以說,畫到“妄心”,畫右邊一線,“分別事識熏習”,就在“道”,慢慢有一點道,簡單講就是了解我們所說的這個第六意識,我們發現這個第六意識粗糙的煩惱,痛苦:一種執著,所以,我們凡夫慢慢地能夠覺察,簡單講分別事識熏習就是要准備斷第六意識,叁界內的分別執著說“分別事識熏習”,因爲,那是針對“境界”,這個意熏習,境界就比較微細了,簡單講,這個意也是業識,也就是前五意: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所以,這個意熏習,這個“意熏習”雖然是“妄心”,但是,已經有存在著真如,所以,諸菩薩發心勇猛,速趣涅槃,那邊有寫個:“習所成種”,後天的修行而成爲真如熏習的種子,叫做“習所成種”,由後天的熏習,所以,這個修行熏習是非常重要的,修行,熏習是非常重要的,本來我們內心裏面煩惱,今天爲了一點小事情苦惱,來坐在這個地方,聽了兩個鍾頭以後,唉!我真是不應該,我真的是不應該這樣困擾,熏習的力量很大,否則的話,大家都是火冒叁丈,世間:娑婆世界,已經是無明來的,無明一定會爭執的,所以,用一顆平常心看這個衆生,你就會發現在這個生滅法裏面,還有一個不生不滅法,如如不動的自性清淨,要用這一顆心來運用在生命裏面,我們就容易覺悟,我們了解生滅法裏面的得失,生滅、無常,這個沒有真正可以追求的,所以,對這個世界,你不必很訝異,說:他爲什麼會這樣做?你不必訝異,在這個無明的世間,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讓你想像不到的事情,都可能發生。好了,妄心如果畫線到上面去,也就是說有發心要修行,如果,畫到下面來,那麼就是繼續妄想的熏習,所以,這個很好看,從上面畫到下面來,那麼就是妄心,從下面畫到上面去的箭號,那麼就是修行。)
此明妄心資熏。成返流淨行(轉過來流向清淨之行)。不同前妄心熏習(不同于前面的妄心熏習)。而受粗細二苦(是受到粗細二苦。粗就是分段生死,細就是變易生死:兩種苦)。其意最微。須當發明。問曰。妄心熏習不成染法(爲什麼這裏講妄心不會變成汙染的法)。反成淨行者(而反而變成清淨之行呢?既然講妄心熏習,應該是染汙的,怎麼會變成清淨的呢?)。何也(爲什麼?)。答曰。前雲以有真如法故(還是真如,我們有真如自性)。能熏習無明(簡單講就是好的要熏習這個壞的)。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此是妄心(雖然是講妄)。已受真如內熏之力所熏也(但是,已經受到真如的力量之所熏)。是謂本熏(本熏就是說真如,本來就有這種力量,一個人睡久了,他也會醒,一個人無明長此以往,碰到佛法也應該覺悟,還在那裏轉不過來,說起來,難過)。複雲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熏真如(在用這個妄想的心,有厭求因緣故,厭就是厭離這個痛苦而求這個涅槃叫做厭求,厭生死求涅槃這個因緣,所以,就熏習這個真如,就是有厭求故,厭是對生死講的,討厭這個六道輪回的生死,求就是求大涅槃,有這個因緣故,那麼就熏習這了真如)。此熏習者。是已受熏(習)之妄心。反熏(回來)真如也(反熏回來這個真如,所以說,好的,壞的都在裏面掙紮)。是謂新熏。然能(夠)熏(習的)有粗細二(種意)義。故約人以彰(顯,彰顯什麼?有的人是)頓(頓就比較快)漸(就比較慢。頓當然是指諸佛菩薩,漸的話,根器比較差一點的凡夫,利根的人就比較快,其實頓根跟漸根也是無量億劫來所熏習的,像師父告訴大家,若論佛法,一切現成,不取不舍就是見性成佛道,如果,六祖一聽,馬上就不費吹灰之力,完成了佛道,因爲圓滿了自性清淨心,無所覺悟,什麼叫做清淨心?好,看一切相,很清楚地看一切相,不加任何的見,起任何的見,本性具足的清淨心,就顯現不出來,這一定的道理。我們佛性最偉大的東西就是平等、就是空性,就是慈悲,可是,我們衆生不是,強迫自己加一個見,我眼睛看這個世間,本來所有的碰撞,所有的來龍去脈生滅的東西,它本身就不可取不可得的東西,可是,我們加上一個什麼最可怕的東西,就是見,見就是我的看法、我的觀念、我的感覺,那麼這個建立主觀意識形態的時候,他爲了要保持自己的尊嚴,所以,他不得不抗拒外來的力量,所以,佛陀說:不要用抗拒的心面對這個世間,就是這個道理,因爲,抗拒他就是要保護自己的見,你這個見一發揮的時候,自性清淨具足的無量無邊慈悲的見,全部消失,簡單講,一個人很固執自己的看法,別人的建議他就聽不進去,他怎麼樣都聽不進去,所以,最可怕的就是這個見,見:我認爲,我的感受是什麼,我一直肯定自己的看法,那不聽善知識的勸告,就沒有辦法,所以說,如果是祖師大德在開示,上根利智的人,一聽到這樣開示,噢!知道了,我以後看任何的世間,我都用一種平常心看,不起伏看、不生滅看,我就這樣看,很清楚地看,不用分別心看,不用執著心看,縱然他的看法跟我不同,我也不加任何的見,爲什麼?見會束縛一個人,使自己具足的無量的財富、無量的智慧,變成束縛在一個小的範圍裏面,見就是範圍,你不放下這個有限的見,你不可能完成無限的智慧,不可能的事情,永遠不可能,無明就是卡住了我見、法見,所以,世間人就紛亂、鬥爭,這個比比皆是,這哪裏不是這樣子,到處都是,上根利智是這樣,一悟,即入如來地,但是,下要純智的,沒有辦法,你告訴他:唉!這個不要怎麼樣。他會講一大堆理由,他有權利這樣執著,這些悟道的人,或者是高超的人,他會看這個衆生,他已經是錯誤了,他在痛苦了,然後,他告訴他這個道理,他一直反駁這個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覺得很累,好,你就擁有你自己的看法,對不對?所以,度衆生要像諸佛菩薩,諸佛這樣不疲不厭的,這樣一直要讓你解脫,這很不容易的,度衆生要很有耐性,像我就沒有辦法,講這個要不要聽,不聽,那你做你的,我走我的路線,沒有辦法,沒有那種體力跟耐力,一直在那裏蘑菇,我的道業自己重要,對不對?沒有那個時間,諸佛菩薩發大悲心,一直重複地告訴你,那麼我們熏習的,就是這樣子,今天,我們白天發生很不愉快的事情,昨天發生很不愉快的事情,我們今天聽師父講,真的有道理,就是這個見在作祟,這個見從哪裏來?從無明來,無明從哪裏來?從顛倒來,爲什麼會顛倒?沒有理由,假的認爲真的,無明有什麼理由,沒有理由,所以,根器利的人很快,根器差的人,你怎麼跟他講都沒有辦法,他還會反駁你,他甚至會誹謗你,下根器的人習氣那麼重,怎麼樣就是沒有辦法入道,所以,結一個善緣)。分別事識。即上(面的)意識。以此已(經)受熏之意識。資持力故(用這個資持力)。(也就是用第六意識)發心修行(那麼用第六意識去修行,就是小乘、二乘人,以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所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那個無明,十二因緣的無明要記住,那個是枝末無明,二乘人所修的無明,是斷枝末無明,而不是斷大乘菩薩金剛地的業識,不是斷那個根本無明,要弄清楚,我們講十二因緣的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因爲那是二乘人斷的,二乘人斷的是叁界內的見、思二惑,他不是大菩薩金剛地,而斷這個業識,那個不是斷根本無明,我們平常所討論的無明有兩種:一種是根本無明,叁界內的無明叫做枝末無明,叁界外的無明叫做根本無明,我們今天所斷的可以說都枝末無明,我們根本無明,根本連談都談不到,沒有份,也離我們太遠了,這個名詞很陌生,根本無明聽都沒有聽過,有聽也不曉得在講什麼,所以,我們只能講斷叁界內的無明,那就是枝末無明)。此依凡夫二乘。尚有分別法執。執心外實有境界。故雖厭生死苦。不了唯心道理。但隨自(己的自)智力所能。作意修習。以不達本故。趣大菩提。疏而且遠(疏當然就是有個距離,而且離得太遠)。故曰漸(慢慢、慢慢地來,有的人很快,釋迦牟尼佛一說法,他一悟就菩薩地,一悟就是叁賢十地,見到真如,可是,有的人煩惱重,怎麼樣講也沒有辦法)。意熏習者。若就本論。意即業識(五意就是所謂的業識,簡單講業識就是微細的法執的開始)。通論即前五意(五意就是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諸菩薩以此已受熏之意。資持力故。發心修行。知一切法。唯是識量(意思就是了解一切法都是唯心所造的,根本沒有相,所有相都是心,簡單講,你不跟境界調和,你的心就調和不起來,一定的道理,是不是?這個境界現前的時候,我要讓你痛苦,簡單講你心就自己先痛苦,如果,了解唯心所造的時候,我要給你快樂,每天都要給你,我無量的慈悲,我要救度你,我要安慰你,我要寬恕你,爲什麼?其實這樣就是對自己好,對不對?我要讓你…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