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義▪P57

  ..續本文上一頁人跑出來,連他自己總共燒死二十一個,七十萬,爲了這七十萬糾紛,燒死了自己,燒死了無辜。你看,我們這個內心裏面,這一念之嗔恨心有多可怕,毀了自己,也毀了別人,所以,我一直告訴諸位!說:如果有財物的糾紛,盡量把它還完,盡量,你有欠人,你就趕快還人家,如果,有那個能力,如果,你以前有占到人家的便宜,最好還是不要,否則內心裏面存在那顆不滿的心,對自己不好,對別人也不好,還有一點就是如果你看到這個人很惡劣,最好不要得罪他,甯可千歲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小人,那個一發起瘋來,你整個就死掉了,完蛋了。所以,同學們!修學佛法的人,忍辱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免得遭上殺身、不必要的的殺身之禍,七十萬,死二十一個,太可怕了。所以,講到這個地方)。心指梨耶自體心(梨耶,阿梨耶怎麼樣?本覺真如不守自性爲因)。此心具足因緣。爲諸法之本。依梨耶本覺真如。不守自性因也(沒有什麼理由,沒有什麼原因)。不覺無明。妄動心體緣也(不守自性爲因,妄動心體爲緣,一個因,一個緣,加起來)。依此因緣。生業識轉識現識。複依業識返熏無明之因(業識又熏回去這個根本無明,然後,底下業識返熏無明之因)。境風吹動識浪之緣(又是一個因緣,前面是不守自性爲因,妄動心體爲緣,現在什麼?業識返熏無明爲因,境風吹動識浪爲緣,也是一個因緣)。依此因緣。生(境界的)智識相續識(那就是六粗)。合爲五意(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合爲五意,這五意簡單講就是第七意識,第五意來講,簡單講就是我、法二執,這五意來講,你沒有我、法二執,你沒有微細的法執,你哪裏有業識,你沒有我執,怎麼會有智識跟相續識,簡單講就是第七意識的我、法二執,我、法:兩種分別,兩種我執、法執,一個俱生的,一個後天的合爲五意)。故曰意。又依意取著轉深(意就是一種執著性)。曰意識。即第六識(第六意識有先天性的,有後天性的,俱生的第六意識與後天的第六意識)。此等俱依心轉。轉即起也(就産生生滅)。

  問五意梨耶在內(五意包括阿賴耶識也在內)。意(及)意識(都是)依心(而)轉(動的)者。依自(心)起自(心)。豈有是理耶(哪裏有依自心轉動你的心?)。答。所依心。雙約覺不覺二義。具足因緣。如前解。所起業識。單約(“約”:就)梨耶心中。一分不覺妄動。而心如水(心就像水一樣)。無明如風。業識如波。波依水動。理所當然。豈離水而有波耶(離水哪裏有波?對不對?你在虛空裏面找得到波浪嗎?所以,自心起自心這是很自然的道理,水當然起這個波)。

  又識藏即如來藏(看你覺不覺悟)。經雲如來藏若生若滅。此心字。不可看作全真。亦不可看作非真。以有覺不覺二義故。《楞嚴經》雲。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我們學佛的人,一生一世如果沒有聽過《楞嚴經》,不能算是一個真正學佛,了悟真妄二心的人,這部《楞嚴經》可以說是整個佛經的一個核心,一個修學佛法的人,不懂《楞嚴經》,我們講實在話,這個真妄你就會搞不清楚,不能算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你算你念佛,就算你學禅宗,不管你學哪一宗的,你不聽《楞嚴經》,我們說你離佛道還是很遠,因爲這部《楞嚴經》是非常非常重要,這是究竟菩提的一部經典,所以,我一直鼓勵大家,一定要聽《楞嚴經》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辛苦的一直講,也就是這個道理)。一總標竟。()

  卯二 別釋二

  辰一 先釋意轉

  二 釋意識轉 初中叁

  巳一 略明

  二 廣辨

  叁 結歸

  巳一 略明

  【此義雲何(這個義是怎麼樣?)。以依阿黎耶識。說有無明(因爲有阿梨耶識,所以,我們說有無明)。不覺而起(不覺就是沒有理由,你沒有理由,你爲什麼不覺悟,這沒有什麼道理可談,不覺而起就是你沒有經過觀照)。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爲意。】

  初句總征。下釋依心。則五意轉(轉就是起動,動念的意思,取著,)。阿梨耶(怎麼樣?)。即上所依自體心。是生滅因。無明。即此心中不覺義。是生滅緣(阿賴耶是自體的心,生滅是因,無明是生滅的緣)。此二句明所依因緣。不覺而起下。即五意轉。由依心中不覺緣故。動彼淨心。遂成業識。即起動義是業義。所謂轉如來藏。而爲識藏也(識藏就是透過一層的執著:我、法二執)。

  (有人這麼樣問,他問什麼?)問。既依不覺而起業相(既然按照不覺而起業相)。則業相在後。與前文不違。此中上二句雲。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則無明在後。豈不自相矛盾耶(一下子是業相在後,一下子是無明在後,是不是自相矛盾?)。答。前後無乖。梨耶具覺不覺二義。若就本說(本就是一念不覺,就一念不覺根本來說)。由無明動真心。成業識(由一念不覺的角度來講,因爲,無明是動到真心,所以,變成業識)。此業識依迷而有。則無明故在前(無明就是一念不覺)。若就末(來)說。無明即梨耶心中一分不覺義以在梨耶中。亦得說無明不離梨耶(無明不能離開阿賴耶識)。則梨耶故在前。二義一時。本無前後(因爲,它本身存在覺跟不覺義兩個角度)。不妨說前說後耳。

  能見者(前面的業相講完了,業識講完了,再來講能見識,就是所謂的轉:轉識,能見就是轉)。由梨耶返熏無明(由阿賴耶返過來熏習這個無明)。增其不了(不了就是無明,增加無明,由阿賴耶識返熏無明,又增加它的無明,增其不了,不了:因爲不覺悟,不覺悟)。則本有智光。轉爲能見之妄見。即轉識。能現者。即此心體。由妄見故。妄有境界發現(注意!這個境界也是妄識所現,簡單講也是看到自己心中所現出來的境界,也不是真實的境界)。如病眼妄見空華。即現識(因爲現出來的境界也是由現識影現出來的意識的境界,所以,境界還是意識狀態,簡單講一切境都是你的心,你不要以爲有真實的外境)。上屬叁細。在本識中。依本覺爲因。無明爲緣也。能取境界者。謂能取現識所現境界。不了虛妄。取以爲實。起智分別。可愛與不可愛(就是讓執著跟不執著的境界)。即智識(智識就是分別心,不是智慧的意思,是分別心的意思)。起念相應者。(對)于所取境(界)。起苦樂二種覺心(注意!那個覺心是分別心,不是覺悟的心,起苦樂二種感覺的心:就是分別的心,雖然是覺,但是不是覺悟的覺,是分別心的意思)。念念無間(斷)。與境(界)相應。即相續識。此屬六粗前二(前二就是智相、相續相,智識、相續識)。依業識爲因。境界爲緣也。依此五義。說爲五意。意以能生依止爲義(能生就是能生分別、能生執著。依止就是爲意識所依靠,所以,五意最大的用意也就是以能生能止,比如說第七意識,第七意識能生分別、能生執著,依止就是爲第六意識:意識心態所依靠,止就是住,也就是意識所安住的地方,那麼就是意,簡單講意識所依靠的地方就是第七意識的意)。彼此輾轉。相依相生。第五意。對後意識(第五意:所謂的相續意識,智識:我們所講的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所以,第五意就是相續識對後面講的意識)。亦有能生義(所以,第五意識,對後意識,也有能生義,也就是第七意識能産生第六意識)。一略明竟。

  巳二 廣辨

  【(五意是哪五意呢?)此意複有五種名。雲何爲五。一者。名爲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從來就沒有去覺悟到我們這顆心,因爲,從來就沒有觀照過)。二者。名爲轉識(心拼命地動、拼命地分別執著)。依于動心。能見相故(把它認爲是有真實的相)。】

  初二句標征。下釋。一業識。即梨耶心。心不自起(心不會自己産生)。起必由緣(借重于緣)。無明力(無緣無故它不會産生的,一定借重緣,借重什麼緣?借重無明的緣)。即所依緣也。不覺心動者。由根本不覺。無明風力。動彼真心。起成業相。此正明起相(相怎麼起來的,就是因爲這樣來的,所以,在我們的清淨心裏面加上任何的知見,都會變成無明,也就是說你用一顆很清淨心來看這個世界,你再加上任何的見,附帶我見、法的見,束縛在某一種範圍內,就變成無明,就變成無明,此正明起相)。兼釋業義。以起動義是業義故(所以,我說什麼是業,就是你一直起心動念,一直放不下,這個叫做業。啊!師父!我的業很重,就是表示你的動念一直不停止。師父!我的業很重。我就問他:你多重?業多重?他不會回答,我就問他:什麼是業?不會,業,你問他什麼是業,他不知道,煩惱不斷叫做業,放不下的人叫做業,一直夾(業諧音爲夾),夾死在那裏,一直夾死在那裏,執著愈重的人,業愈重、煩惱愈重)。

  二轉識。言依動能見者(因爲有能見,是不是?依動就是變成能見)。即依前(面)業識之動(念)。轉彼真智(真智本來是無見、本來是無念)。而成能見之相。但能見之相有二。此約無明風動。轉成能見。在本識中(本識中就是叁細中的業識叫做本識中,能見是本識中,本識就是叁細中的業識)。非事識中(事識是對境界的分別意識叫做對事識)。(這裏所講的)境界風動之能見也(是就自體心中那個微細之見,自體心中叁細裏面的能見相,而不是已經化成境界的分別執著的意識,所以說,轉成能見在本識中,非:而不是,已經轉變成粗糙的境界以後的對境分別的事識中的境界風,動的這個能見,不是我們現在凡夫所見到的能見,而是諸佛菩薩知道那個最微細那一刹那,要轉變成能見的那個影像,那種微細的動念,不是我們現在的眼睛對境界的那種能見,不是,這個能見,絕對不是這個意思。舉個例子來講,比如說,你晚上意識不能停止,你就會做夢,夢境你就會自己見到,你在明目境界裏面你就會自己看得很清楚,你撿到錢,或者人家拿刀子要殺你,或者你夢到你結婚,或者你夢到你的誰死亡,你在那邊哭,哭起來的時候,唉!怎麼樣?哇!眼睛紅紅的,…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