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義▪P58

  ..續本文上一頁原來是一場夢。因爲太感動了,做夢做到哭,印證你在夢中看得非常清清楚楚,意識動就能見,動就能見,也就是說就會創造出種種幻境出來,那麼,我們現在真正的境界是能見相,但是,我們用夢境來解釋,你只要動就能見,意思就是說我們再推進去,推進去,更微細的那個叁細的境界,那就不是用夢境,比夢更微細,就是微細的法執會現這個境界出來,那就不是我們凡夫有辦法的,那就要等到快要成佛了,完全懂得心法的人才有辦法覺察到)。

  【叁者。名爲現識(現識就是現一切境界,能現境界的意識叫做現識,因爲佛家講萬法唯心造,境也是心識所現,佛家講說的萬法是唯心,境界也是心識所現的,所以,現有現識)。所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于色像。現識亦爾。隨其五塵對至即現(這個“對至”兩個字要注意聽!對至就是妄見即現,妄:虛妄的見到,意思就是說妄動念頭,妄:虛妄的動到念頭,妄見就會妄現,也就是對至即現,你只要妄見,現:境界馬上現出來,所以說,對至即現,因爲那個現識,你一定有境界嘛,對不對?境界是怎麼樣?那就是妄見,妄見就談到妄現,妄現一定要有妄見的東西,所以,對至即現,對至:現在面前 ,你馬上就顯現出來)。無有前後(境界無有前後。比如說你看月亮,你看月亮,我眼睛一睜開,距離近的比較先看到,距離遠的看不到,對不對?不可能的事,你眼睛一睜開,月亮跟大樓同時看到,比如說,我的大樓比較近,離我幾公裏而已,我先看到大樓,月亮離得比較遠,慢慢、慢慢的視線……,噢!月亮在那裏,精神病!眼睛一睜開,月亮不管幾千公裏、幾萬公裏統統同時存在,所以說,無有前後)。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從來不間斷叫做“任運”。不同于第六意識或者第七意識有間斷,這個第七意識雖然有我執的話,沒有錯,微細,但是對粗糙的境界來講的話,第七意識有時候也暫時沒有,當然,對微細來講是不可能會斷的,比如第六意識,怎麼樣?它有時候會停止,比如說,一個人被打昏了,被打昏了,他完全無意識狀態,粗糙的第七意識的執著沒有,他不是因爲證果,是因爲意識不能産生作用,是不是?所以說,以一切時任運而起,任運就是從來不間斷叫做“任運”,不同于第六意識,它有間斷的)。常在前故(一直現在前面,境界就一直現在你的前面,你不管看或不看,它就是存在,你不會說山河大地……,你一睡的時候,山河大地因爲你而跑掉,不可能!你睡醒了,山河大地還是存在,不管你執不執著,不管怎麼樣,它就拼命地……,都是永遠現在你的前面,對不對?我晚上,我睡覺,我意識不作用了,睡醒了,山河大地跑到哪裏去了,對不對?萬法唯心造,不!我們的山河大地是無量的共業所感,你這一分你轉不了的,你轉不動,沒有辦法!轉動不了的,虛空的無量十方衆生所産生的這個業感,哪裏是你這一分覺悟的時候就可以轉動它,不可能!佛也沒有辦法,對不對?)。】

  初法。叁四兩句喻(第一句法,第叁、第四兩句是比喻)。後合。能現一切境界者。依轉識結暗爲色(轉識:因爲轉動這個意識,然後,結這個暗爲色,色是怎麼來的,色就是我們的意識妄想跟暗配合,那就變成一個色)。想相爲身(我們加進思想就變成這個色身)。故現妄境。離轉識無別境界(離這個轉識無別境界)。故舉能現明所現也(能現明所現,所以,舉這個能現境界的轉識,怎麼樣?以說明所現的境界)。因心體與無明合(起來)。熏習力故。猶如明鏡現像者(所以,這個凡夫的熏習很重要,所以,爲什麼以前的古來高僧大德,他甯可到善知識的道場裏面去吃苦耐勞、磨練,像牛一樣地做,他也不離開善知識,對不對?因爲熏習力太重要,熏習的力量太大)。謂精明識體。圓現一切境界。不假造作。亦無前後。合中偏言五塵者。此約引起分別(的)事識義。故作是說也。若依《瑜伽論》(《瑜伽師地論》)中。則現五根。種子。及器世間等(意識就是第八意識,則現五根,五根就是五根身:就是身體,五根就是指身體,一般來講是講五根身,講五根的慶,就會聽起來怪怪的,五根身,這樣子才是正確的,五根:眼、耳、鼻、舌、身,這樣聽起來不對,應該講五根身,這樣就正確,種子就是未現前的叫做種子,未現前就是意識狀態,蘊藏在內心的意識狀態叫做種子,以及器世間等等,器世間就是山河大地)。故法說中雲一切也。任運而起者。揀異余識(揀就是不同于,因爲,其他的意識有異,怎麼樣?)。有作意間斷故(作意就是刻意地去造作,然後,中間有間斷,而這個現識不能間斷)。常在前者(這個就怎麼樣?)。明此識乃八識相分。在諸法之先。爲諸法所依之本。揀異末那也(不同于末那識,意思就是說現起來,現識一直拼命的……,怎麼樣?現在前面,不同于末那識,末那識就是說你有執著,有執著,每一部經典講的都不太相同,稍微有少許的差別,像唯識學所講的,這個第七意識一定要到金剛地以後,他才有辦法斷,所以,八識的相分,見、相二分都不能離開第七意識,所以,講的稍微有一點點不同)。

  【四者。名爲智識(簡單講就是分別心)。謂分別染淨法故(因爲,我們分別了染法跟淨法)。五者。名爲相續識。以念(頭)相應不斷故(沒有辦法斷掉,因爲,從來不回光返照,我們從來不回光返照,從來不轉這個念頭,當我們現在卡住在某一種觀念的時候,我們應該轉轉念,轉轉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一想,我們就可以釋然開懷,如果,我們不能設身處地的在對方,一直站在他的角度上考慮的話,我們會被對方的行爲語言弄得自己很痛苦,所以,如果你要解脫,應當先交換立場,這是不得已的考慮,那如果,大解脫的人根本不須要設身處地,根本不要交換立場,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交換什麼立場,因爲,我們世間人沒有辦法交換立場,第一個初步的功夫就做不下去,初步的功夫就是解脫的功夫就做不下去,當你站在他的立場,你怎麼做,當我站在你的立場,你怎麼做,當你發現我不滿你的意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我的立場是什麼,所以,我們沒有辦法達到無相,可是我們能夠交換立場,也活得會比較自在一點,否則的話,這個念頭的執著會相應不斷,沒有辦法破掉的)。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複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能令現在已經(已經就是過去,能令現在的)之事(事情)。忽然而念(引起回憶嘛!)。未來之事。不覺妄慮(而未來之事不覺悟就是沒有覺察到,那是虛妄的期待,妄慮就是虛妄的,慮就是期待,一種執著、一種盼望,所以說,能夠怎麼樣?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就是過去了,能令現在所做的變成過去的事情。忽然而念還可以産生記憶,怎麼樣?而未來之事從來不去覺悟到說,未來是一種虛妄的一種期盼,簡單講你所謂的虛妄,那也是一種妄想,人因爲有妄想而偉大,那一樣,所有的偉大都是妄想,還是一樣的,講來講去就是大夢誰先覺,世間就像一場夢,誰看看覺悟,事業做得愈大,夢做得愈多,是不是?愈大嘛!做事業做愈大,官做愈大,夢做愈大,沒事的人就沒有做夢)。】

  智識者。是事識內細分別(內細就是說在這個有粗跟細的角度來講,它是屬于微細的一種分別心)。不了前心所現之境(不了現世,前心就是現世,不了現世它所現出來的境界是)。虛妄無實。創起慧數(慧數就是一種慧心所,慧心所也就是說一種分別心的執著,創起就是創造起內心裏面不必要的執著)。分別染淨。故雲智也。此顯(第八意識的)本識(此顯本識也,意思就是本識所顯示出來的,那種一種微細的,當下的一種,怎麼樣?一種本識的作用,意思就是智識所現出來的,也是一種分別心,這種分別心微細到沒有辦法凡夫所覺察到的)。但現而無分別。分別者事識耳(本識只是現這個境界並沒有強烈的分別心,怎麼樣?如果就意識的分別心來講,那麼意識的分別心應該是對境界來講,才是叫做分別心,所以,這裏講內細分別,智識的內細分別,也就是說現的境界自自然然就有分別心,那個分別心不是産生強烈的苦痛的對立感叫做智識,簡單講就是第一念,我們所講的第一念,眼睛一看到,這是茶杯、這是什麼境界,就這樣子,微細的一種分別)。

  相續識。亦是事識(這是針對境界,針對境界)中(來講的)細分。以念相應不斷者。前叁細心境未分。故不相應(不相應,不相應就是遠離我們覺察我們的覺察)。此因智分別(分別心雖然是微細的分別,但是連續不斷,就變成一種執著)。取以爲境。念念與法執相應。得長相續。此約自體不斷。釋相續義也。

  住持下七句。約其功能。釋相續義。前叁句。以此識能起潤業煩惱(滋潤,潤就是滋潤,就像水可以滋潤樹木的成長叫做潤業煩惱,我們這個識可以滋潤這個業繼續去煩惱,可以怎麼樣?)。引持過去(引持就是引導住持,引導、安住,怎麼樣?過去)無明所發(沒有辦法讓你跑掉,因果你一定逃不掉的,引導你所造的因跟你的果,怎麼樣?而住持,住持就是不壞,讓它不會斷掉,過去無明所發的)。諸行善惡業種(你逃不掉的)。引生令熟(讓你的果報慢慢成熟,所以,同學們!讓我們不可抗拒的果報應當認命,但是,對于不必要的,就像師父今天講的引火自焚,然後,燒死了二十幾個,那一念嗔恨心起來,心造的惡業就下去,如果你說你欠他的七十萬,這也不是很多,當然對開計程車來講的話可能是很多,也許是生命的全部,對不對?能要回來就要,要不回來就沒有辦法,沒有辦法,你引火自焚燒死了二十幾條生命,這個讓人家很痛心,看那個電視的時候,新聞報導,屍體一個一個擡出來,屍體一個一個擡出來。所以,那個電視,報導裏面後面還加一句,說:聲色場所,少去爲妙,我覺得這個報導新聞有勸善的功能,它後面還報導了這一句)。堪任成果。業無惑潤…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