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跑出来,连他自己总共烧死二十一个,七十万,为了这七十万纠纷,烧死了自己,烧死了无辜。你看,我们这个内心里面,这一念之嗔恨心有多可怕,毁了自己,也毁了别人,所以,我一直告诉诸位!说:如果有财物的纠纷,尽量把它还完,尽量,你有欠人,你就赶快还人家,如果,有那个能力,如果,你以前有占到人家的便宜,最好还是不要,否则内心里面存在那颗不满的心,对自己不好,对别人也不好,还有一点就是如果你看到这个人很恶劣,最好不要得罪他,宁可千岁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那个一发起疯来,你整个就死掉了,完蛋了。所以,同学们!修学佛法的人,忍辱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免得遭上杀身、不必要的的杀身之祸,七十万,死二十一个,太可怕了。所以,讲到这个地方)。心指梨耶自体心(梨耶,阿梨耶怎么样?本觉真如不守自性为因)。此心具足因缘。为诸法之本。依梨耶本觉真如。不守自性因也(没有什么理由,没有什么原因)。不觉无明。妄动心体缘也(不守自性为因,妄动心体为缘,一个因,一个缘,加起来)。依此因缘。生业识转识现识。复依业识返熏无明之因(业识又熏回去这个根本无明,然后,底下业识返熏无明之因)。境风吹动识浪之缘(又是一个因缘,前面是不守自性为因,妄动心体为缘,现在什么?业识返熏无明为因,境风吹动识浪为缘,也是一个因缘)。依此因缘。生(境界的)智识相续识(那就是六粗)。合为五意(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合为五意,这五意简单讲就是第七意识,第五意来讲,简单讲就是我、法二执,这五意来讲,你没有我、法二执,你没有微细的法执,你哪里有业识,你没有我执,怎么会有智识跟相续识,简单讲就是第七意识的我、法二执,我、法:两种分别,两种我执、法执,一个俱生的,一个后天的合为五意)。故曰意。又依意取著转深(意就是一种执着性)。曰意识。即第六识(第六意识有先天性的,有后天性的,俱生的第六意识与后天的第六意识)。此等俱依心转。转即起也(就产生生灭)。
问五意梨耶在内(五意包括阿赖耶识也在内)。意(及)意识(都是)依心(而)转(动的)者。依自(心)起自(心)。岂有是理耶(哪里有依自心转动你的心?)。答。所依心。双约觉不觉二义。具足因缘。如前解。所起业识。单约(“约”:就)梨耶心中。一分不觉妄动。而心如水(心就像水一样)。无明如风。业识如波。波依水动。理所当然。岂离水而有波耶(离水哪里有波?对不对?你在虚空里面找得到波浪吗?所以,自心起自心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水当然起这个波)。
又识藏即如来藏(看你觉不觉悟)。经云如来藏若生若灭。此心字。不可看作全真。亦不可看作非真。以有觉不觉二义故。《楞严经》云。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我们学佛的人,一生一世如果没有听过《楞严经》,不能算是一个真正学佛,了悟真妄二心的人,这部《楞严经》可以说是整个佛经的一个核心,一个修学佛法的人,不懂《楞严经》,我们讲实在话,这个真妄你就会搞不清楚,不能算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你算你念佛,就算你学禅宗,不管你学哪一宗的,你不听《楞严经》,我们说你离佛道还是很远,因为这部《楞严经》是非常非常重要,这是究竟菩提的一部经典,所以,我一直鼓励大家,一定要听《楞严经》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辛苦的一直讲,也就是这个道理)。一总标竟。()
卯二 别释二
辰一 先释意转
二 释意识转 初中三
巳一 略明
二 广辨
三 结归
巳一 略明
【此义云何(这个义是怎么样?)。以依阿黎耶识。说有无明(因为有阿梨耶识,所以,我们说有无明)。不觉而起(不觉就是没有理由,你没有理由,你为什么不觉悟,这没有什么道理可谈,不觉而起就是你没有经过观照)。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
初句总征。下释依心。则五意转(转就是起动,动念的意思,取着,)。阿梨耶(怎么样?)。即上所依自体心。是生灭因。无明。即此心中不觉义。是生灭缘(阿赖耶是自体的心,生灭是因,无明是生灭的缘)。此二句明所依因缘。不觉而起下。即五意转。由依心中不觉缘故。动彼净心。遂成业识。即起动义是业义。所谓转如来藏。而为识藏也(识藏就是透过一层的执着:我、法二执)。
(有人这么样问,他问什么?)问。既依不觉而起业相(既然按照不觉而起业相)。则业相在后。与前文不违。此中上二句云。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则无明在后。岂不自相矛盾耶(一下子是业相在后,一下子是无明在后,是不是自相矛盾?)。答。前后无乖。梨耶具觉不觉二义。若就本说(本就是一念不觉,就一念不觉根本来说)。由无明动真心。成业识(由一念不觉的角度来讲,因为,无明是动到真心,所以,变成业识)。此业识依迷而有。则无明故在前(无明就是一念不觉)。若就末(来)说。无明即梨耶心中一分不觉义以在梨耶中。亦得说无明不离梨耶(无明不能离开阿赖耶识)。则梨耶故在前。二义一时。本无前后(因为,它本身存在觉跟不觉义两个角度)。不妨说前说后耳。
能见者(前面的业相讲完了,业识讲完了,再来讲能见识,就是所谓的转:转识,能见就是转)。由梨耶返熏无明(由阿赖耶返过来熏习这个无明)。增其不了(不了就是无明,增加无明,由阿赖耶识返熏无明,又增加它的无明,增其不了,不了:因为不觉悟,不觉悟)。则本有智光。转为能见之妄见。即转识。能现者。即此心体。由妄见故。妄有境界发现(注意!这个境界也是妄识所现,简单讲也是看到自己心中所现出来的境界,也不是真实的境界)。如病眼妄见空华。即现识(因为现出来的境界也是由现识影现出来的意识的境界,所以,境界还是意识状态,简单讲一切境都是你的心,你不要以为有真实的外境)。上属三细。在本识中。依本觉为因。无明为缘也。能取境界者。谓能取现识所现境界。不了虚妄。取以为实。起智分别。可爱与不可爱(就是让执着跟不执着的境界)。即智识(智识就是分别心,不是智慧的意思,是分别心的意思)。起念相应者。(对)于所取境(界)。起苦乐二种觉心(注意!那个觉心是分别心,不是觉悟的心,起苦乐二种感觉的心:就是分别的心,虽然是觉,但是不是觉悟的觉,是分别心的意思)。念念无间(断)。与境(界)相应。即相续识。此属六粗前二(前二就是智相、相续相,智识、相续识)。依业识为因。境界为缘也。依此五义。说为五意。意以能生依止为义(能生就是能生分别、能生执着。依止就是为意识所依靠,所以,五意最大的用意也就是以能生能止,比如说第七意识,第七意识能生分别、能生执着,依止就是为第六意识:意识心态所依靠,止就是住,也就是意识所安住的地方,那么就是意,简单讲意识所依靠的地方就是第七意识的意)。彼此辗转。相依相生。第五意。对后意识(第五意:所谓的相续意识,智识:我们所讲的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所以,第五意就是相续识对后面讲的意识)。亦有能生义(所以,第五意识,对后意识,也有能生义,也就是第七意识能产生第六意识)。一略明竟。
巳二 广辨
【(五意是哪五意呢?)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从来就没有去觉悟到我们这颗心,因为,从来就没有观照过)。二者。名为转识(心拼命地动、拼命地分别执着)。依于动心。能见相故(把它认为是有真实的相)。】
初二句标征。下释。一业识。即梨耶心。心不自起(心不会自己产生)。起必由缘(借重于缘)。无明力(无缘无故它不会产生的,一定借重缘,借重什么缘?借重无明的缘)。即所依缘也。不觉心动者。由根本不觉。无明风力。动彼真心。起成业相。此正明起相(相怎么起来的,就是因为这样来的,所以,在我们的清净心里面加上任何的知见,都会变成无明,也就是说你用一颗很清净心来看这个世界,你再加上任何的见,附带我见、法的见,束缚在某一种范围内,就变成无明,就变成无明,此正明起相)。兼释业义。以起动义是业义故(所以,我说什么是业,就是你一直起心动念,一直放不下,这个叫做业。啊!师父!我的业很重,就是表示你的动念一直不停止。师父!我的业很重。我就问他:你多重?业多重?他不会回答,我就问他:什么是业?不会,业,你问他什么是业,他不知道,烦恼不断叫做业,放不下的人叫做业,一直夹(业谐音为夹),夹死在那里,一直夹死在那里,执着愈重的人,业愈重、烦恼愈重)。
二转识。言依动能见者(因为有能见,是不是?依动就是变成能见)。即依前(面)业识之动(念)。转彼真智(真智本来是无见、本来是无念)。而成能见之相。但能见之相有二。此约无明风动。转成能见。在本识中(本识中就是三细中的业识叫做本识中,能见是本识中,本识就是三细中的业识)。非事识中(事识是对境界的分别意识叫做对事识)。(这里所讲的)境界风动之能见也(是就自体心中那个微细之见,自体心中三细里面的能见相,而不是已经化成境界的分别执着的意识,所以说,转成能见在本识中,非:而不是,已经转变成粗糙的境界以后的对境分别的事识中的境界风,动的这个能见,不是我们现在凡夫所见到的能见,而是诸佛菩萨知道那个最微细那一刹那,要转变成能见的那个影像,那种微细的动念,不是我们现在的眼睛对境界的那种能见,不是,这个能见,绝对不是这个意思。举个例子来讲,比如说,你晚上意识不能停止,你就会做梦,梦境你就会自己见到,你在明目境界里面你就会自己看得很清楚,你捡到钱,或者人家拿刀子要杀你,或者你梦到你结婚,或者你梦到你的谁死亡,你在那边哭,哭起来的时候,唉!怎么样?哇!眼睛红红的,…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