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義▪P84

  ..續本文上一頁心做什麼?)盡欲度脫等衆生界(他就是要度脫這些,一切衆生之界)。亦不限劫數(就是說不管時間有多長,不管時間有多久遠)。盡于未來。以取一切衆生。如己身故(都把他當作是自己,這個有多麼地慈悲,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所以,不要取笑衆生,比如說,看到這個人很醜,你的醜就是我的醜,我很同情這樣子,不要看到那麼醜的,你怎麼那麼醜,對不對?你的醜就是我的醜,是不是?那麼我們換過來講的話,醜的人看到漂亮的小姐就是:唉呀!你的美就是我的美,我覺得你很美,我就很高興,有這種不嫉妒的心,不是很好嗎?很好嗎?不過,這個隨喜要看情形,你不要看到矮的,唉呀!你的矮就是我的矮,這樣好像講得不太恰當,講要講得恰當,不要講不恰當,這樣不好。比如說,師父您的健康就是我的幸福,這樣對,我可以聽到佛法,聽到錄音帶,可以救度衆生,這樣對,所以說,這個喜悅也要站在好像恰到好處的角度,以取一切衆生,如已身故,諸位同學!你想想看!看諸佛菩薩的心是什麼心,把一切的衆生當作是自己,當作是自己兒女,就像我把每一個法師當作是我的兒子,把這些在家護法、在家女衆,都把他當作是自己的兒女一樣的看待,所以,我拼命地講經、弘法,我不爲我自己,做父母的人,他就是這樣子,他就是:這是我的責任、這是我的義務,我應該這樣做的,無怨無悔,所以,我很快樂我做這件事情,愛你所做的一切,不要做你所愛的一切,對不對?愛你所做的一切,意思就是你所做的,我們都很喜歡,我現在就是很喜歡,是不是?所以說,你想想看!諸佛菩薩如己身故)。而亦不取衆生相(也不是我在度衆生,我著衆生之相,所以,人家說:唉呀!師父!您很偉大!你度了很多的衆生。我說: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可度,何以故?一切法皆是空性的東西,隨緣就是這樣子,這是因緣生、因緣滅的東西,本來就不可得相,哪有什麼衆生可取,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此以何義。謂如實知。一切衆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所以,我一直告訴諸位同學!我們要相親、要相愛,我們要互尊、要互重,我們要誠心、要誠意,對對方的缺點,我們要寬恕,對對方的優點,我們要隨喜,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心,雖然我們不是諸佛菩薩,擁有這顆心,我們就很容易進入)。】

  此對果舉因。以明用大之本。謂諸佛在因地。緣苦惱衆生。發慈悲行願。廣修六度。與樂拔苦(你看!菩薩所做的工作就是兩種工作,第一個給衆生方便,第二個給衆生希望,因爲,他要給他快樂,給與方便:給衆生方便,要給衆生快樂,就是爲與樂拔苦,是不是?)。行也(慈就是行,就是行)。誓度生界(生界就是衆生界)。不限劫數。願也(這是願,所以,我們要發大願,大願)。以取一切衆生。如己身(就像自己)。亦不取衆生相者。上取字。即觀義。以智慧觀察。自他平等(爲什麼自他平等?)。(因爲)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因爲一切相不可取)下不取即不著也。如金剛般若雲。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所以,我說《金剛經》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因爲,誦其他的般若經很大部,因爲,般若有十五會,《金剛經》是般若部裏面的一會,《金剛經》是一會,所以,誦《金剛經》的人非常多,但是,要體會那個道理,我建議,我們某一些衆生,要好好地誦《金剛經》,真的,要去體會,去體會,有念佛的人,我建議你們《金剛經》真的要誦,每天你就會與空相應,噢!原來這是自我分別、自我執著、自我痛苦,佛度了無量無邊的衆生,實無衆生可度,你看!他有多偉大!我們做一點點功德,就以爲自己不得了了,)。此以何義下。釋其所以。謂稱真如實理而知(“稱”字念chèn,稱就是合于。全球真如實理而知)。衆生與我。皆是假名。無非幻相(如果你會修行,這句就足足有余了,你會修行的話,既是假名,就不是真的,既是幻相,你執著什麼東西?對不對,皆是假名,無非就是幻相)。雖屬幻相。而幻化空身。體即法身。故曰真如平等無異也(你要找到法身,現在放下這一念,全部法身具足,師父已經講過很清楚了,現在放得下,你就是佛,你就是佛。龍女八歲就成佛,《法華經》裏面講的,是不是?八歲就成佛,我們現在只要一念回光返照,能夠進入如如不動,不取于相,我們也一樣可以成佛,所以,我是法王,我是大醫王,常做如是信,要常常做這樣的觀念,你就成佛,常常說:我是法王,這種事情我可以原諒你、我可以寬恕你,因爲,我還有更大更遠的路要走,我們內心裏面常常要記住觀照,當你內心卡住某一種關卡,或者是熬不過的時候,你就內心裏面這樣想,拍拍你的心,拍對地方,拍心髒這個地方,拍拍,就告訴自己,這麼一點小事情我都放不下、都熬不過,那我臨命終怎麼辦呢?我常常就這樣警告自己,對不對?所以,一到晚上全部要歸零,白天不愉快的事情,到晚上全部歸零,讓我的生命重新調整,盡量調整到空性,內心裏面常常告訴自己:這樣我現在就放不下,那我臨命終怎麼放得下呢!放下吧!去吧!就這樣子)。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有這麼樣大方便的智慧,除滅無明)。見本(有的)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簡單講用如如不動,真如的心看一切,用真心看一切,那麼當然是遍一切處,雖有所作用)。又亦無有用相可得(爲什麼?智慧是無形的,又亦無有用相可得,因爲智慧是無形的)。】

  此牒因顯果。方便智。即始覺反染還淨之智。對治我法二種邪執。至金剛後心(金剛就是金剛地,就是十地菩薩)。究竟道。本末無明斷盡(本就是一念不覺,末就是叁細六粗。那麼這就無明斷盡)。始本合一(始覺跟本覺合而爲一)。親見本有(的)法身。此自利果也。以下顯用。即利他果也。自然二句。顯用勝妙。不假作意。即與真如二句。顯用稱性(意思就是這些作用,完全合于本性,簡單講所有的性的作用,本性的作用就是妙用,所有的妙用都是空性)。廣大周遍。末句顯用離相。即照而寂。然此大用。法身本具。向被無明障蔽。不得現前。令智圓惑盡。故乃得顯。亦畢竟無相可得。

  【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所謂法身就是空性、是平等,智相之身:就是大智慧的身)。第一義谛(它就是中道)。無有世谛境界。離于施作(這個都是在描寫真如,真如是不討論生滅的,世谛是生滅的,施作是叁業的造作,也是生滅的)。但隨衆生(只是隨著衆生)。見聞得益。故說爲用(因爲,它已經不生不滅了,所以,顯現在衆生的心中,顯現在衆生的前面,那麼這是方便度衆生,故說爲用)。】

  首句征問。然佛具叁身。何以無有用相。下釋謂諸佛。唯是法身妙理(諸佛是法身妙理)。本智之身。前雲智相無可見故。屬第一義谛。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無有世谛(的)境界。生滅等相。以其體本無爲。離于施作(施作就是造作,施作就是因緣法)。即使衆生見佛相好。聞佛說法。但隨機得益。皆由(怎麼樣?同學們那幾個字,就是要背一背,你去講給人家聽,人家就會覺得你很有學問,布袋戲常常念的)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布袋戲就是會這樣念一念,你覺得:嗯!滿有學問的。衆生的心,如果是你的心清淨的話,菩提就是覺悟,就是我們的智慧就産生出來。常常講:師父!您要開我的智慧,開開我的智慧。有一個女孩子來:師父!您要開開我的智慧。我說:從哪裏開啊!那女孩說:師父!人家說您摸摸我們的頭,就會開智慧。摸摸頭,來、來……,師父摸摸頭、摸摸頭……,還有摸哪裏才會開智慧。人家說師父是大智慧,摸摸頭就會開智慧。我說:你開了沒有?她說:沒有!是啊!沒有啊!摸頭會開智慧,那摸哪裏不會開智慧,再來,你要不要再摸一下,再來,再摸、摸……,你有沒有頭皮屑?沒有!來!沒有關系!對不對!那份執著放不下,那個分別心放不下,你就不肯放下,你怎麼會有智慧呢!對不對?師父常常講: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得過且過,同學們!得饒人處且饒人,這種日子不是很好過嗎?爲什麼要斤斤計較呢?)。而諸佛清淨法身。猶若虛空(就象虛空)。應物現形。如鏡現像。豈有施作耶。此即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說爲用(寂而照,寂就是體,照就是用,依體起用,故說爲用,對不對?)。一總明竟。

  子二 別釋 二

  醜一 正顯用相 二 問答釋疑 初中二

  寅一 直顯其用 二 重牒分別 初又二

  卯一 應身 二 報身

  卯一 應身(這是科判,簡單看一下就可以)

  【此用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依分別事識(就是粗糙的意識,叁界內的衆生)。凡夫(或者是)二乘(人)。心所見(佛身。心中所見到的佛身,凡夫跟二乘人心所見,佛身)者(見到什麼?見到凡夫見到佛身,二乘人見到的佛身)。名爲應身(之粗相,應化身這個是粗相,所以,我們見到印度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的,這不是法身、這不是報身,而是粗糙的,因爲,我佛慈悲,爲了度我們這些凡夫,所以,我們見到的是那個粗糙的色相)。以不知轉識(所)現故(所影現出來的,加一個“所”字,這個轉識就是動念的見分,“見”,轉識就是動念的見分,由業識産生轉識,就是八識的見分,八識的見分動念,那麼就是産生種種的心所,轉識所現故)。見(就是以爲,以爲是)從外來。(一尊佛)取色分齊(分齊就是差別。因爲有這個色相的差別相)。不能盡知故(因爲,所知的就是這麼粗糙的意識所産生的觀念,所以不能盡知)。】

  首二句標征。下就因位所見。以顯果用不同。先就凡夫二乘所見。以彼不知(彼不了解)七八二識。但依六識分別。向計實有外塵(執著實在是有一個外塵)。令六識受熏(習)。所見佛身。亦謂心外(以及心外有佛可…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