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思議。諸佛菩薩有不可思議,但是,衆生有時候愚癡也不可思議,有時候衆生做的事情,你也會覺得:他爲什麼會做這種事情,你也會覺得他很不可思議,佛菩薩的智慧不可思議,衆生的愚癡也是不可思議,笨到這種程度,(法師搖頭)怎麼會做這種事情,笨到這種程度,你也會覺得他無明很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業力不可思議)。今出纏還淨(離開了束縛的纏,恢複到清淨)。聖人稱體起用(聖人依體起用)。是謂妙用不思議。故能作勝妙境界。如觀世音菩薩。寂滅現前。獲二殊勝(哪兩種殊勝?)。上同諸佛慈力。下同衆生悲仰(悲仰就是渴望,仰就是渴望,這個都在《楞嚴經》裏面,如果,你獲得兩種殊勝,你就會跟諸佛菩薩一樣的慈悲力,體同衆生的悲仰,衆生需要你慈悲,渴望你慈悲,是不是?這兩種力量)。能現叁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力。自在成就(以上是出自《楞嚴經》,在《楞嚴經》會講到,耳根圓通的時候)。本覺出纏還淨惑窮智滿(惑就是無明。窮就是停止了。無明停止了,智慧就圓滿。簡單講:你的煩惱放下多少,你的智慧就顯現多少,愈有智慧的人,煩惱就愈少,如果,我告訴你,說:我的生死已了,我所作已辦,你一定會懷疑,一定會批判,這有問題,但是,如果我說:有般若智慧的人,要了生死就很容易。那你就很同意這句話,對不對?你就會很同意我這句話,所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具足本來的智慧,可以隨時運用,但是,我們竟然不會用,說我們窮,其實是富有的人,說我們富有,但很可惜不會用,所以說,惑窮智就滿)。同佛作用。故雲以依智淨相也。無量功德之相者。橫顯業用(橫就是遍十方。遍十方的叁業來加被衆生,所以,佛不曾經離開我們,如果,你能誠心誠意的念佛,佛從來就沒有離開我們,因爲,佛證得法身,法身是盡虛空遍法身,你念佛,這個電波一拍,它當下就是,如果,你這一顆清淨心念佛,佛當然就相應了,要不然,以前的人念佛,念到怎麼會見到極樂世界?初祖慧遠大師,怎麼叁睹聖相,東晉的慧遠大師,念佛念到叁次見到阿彌陀佛,叁睹:叁次睹這個聖相,他都不講,我們現在稍微聞到一點香味就不得了了,到處告訴人家:唉呀!我念佛的時候,那天我沒有點香,就很香了,我家裏怎麼樣很香了,喂!你有這樣嗎?沒有!那你要認真一點,再精進,馬上就變成執著了)。差別不一。常無斷絕者。豎顯業用(豎就是通叁世,通過去、現在、未來)。深窮來際。隨衆生根下。並顯業用橫豎應機(橫是指空間,豎是指時間。簡單講,橫就是十方,豎就是叁際。十方叁際隨著一切時空,應一切衆生的根器)。任用自在。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應以何法得度。即說何法。隨機示現。令得利益。一明隨緣本覺竟。
午二 明性淨本覺 二(性淨本覺)亦可是體用合明(亦可體跟用一起解釋)
未一 總標
二 別釋
未一 總標
【複次覺體相者(我們覺悟的本體之相,我們一向都是以清淨爲主,怎麼樣?哪些相?怎麼樣?)。有四種大義(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就像虛空,就像清淨的鏡子,那如果說我們放開胸量,我們處處寬恕原諒衆生,心如虛空,那不是就與道相應了嗎?與虛空等,猶如淨鏡)。】
本覺有隨染性淨之別(本覺有隨染性淨之別就是說:本覺有隨染本覺,有性淨本覺,有的人看到這裏,雖然四個字,他不曉得是在念什麼,他不曉得意思,隨染性淨之別,字加進去就更清楚)。前(面)智淨相。由始覺所顯(因爲是修行顯出智慧的清淨)。屬修生(因爲修行而産生)。下四種義。乃本覺原具(原具就是不假修行,本來具足)。屬本有。體相者。以四種中。初二(是)體。後二(是假)相(意思就是說初二是講體性的空性,後面兩個是講空性裏面發揮出來的相,它的相。相就是說修行,或者是作爲外緣的力量,衆生外緣的力量)。又初二就因性隱時說(因性隱時就是在因地修行的時候來說)。後二就果地顯時說(後二是成就果地以後顯出來來說的)。又初二有性淨義。後二有離垢義。故舉虛空寬廓絕相。淨鏡圓明離垢。喻此覺體(比喻這個覺體。所以,這四個用一種比喻來顯出覺悟的體性,我們覺悟的體性從四個角度來講)。一總標竟。
未二 別釋(有)四(個角度。覺體相“如實空鏡”,也可以顯示本覺的覺體相;“因熏習鏡”,也可以說明本覺的覺體相;“法出離鏡”,也可以顯示本覺的自體相;“緣熏習鏡”,也可以顯示本覺的自體相。注意!那個是鏡子的鏡,不是清淨的淨,鏡有隨緣不變的意思,本來具足的意思,這個鏡子它本來就是清淨的就會反射,你隨一切因緣,鏡子當然不會跑進相,不會染一切相,不可能的,所以“一如實空鏡”。)
甲一 如實空鏡(這個是站在體性裏面講,不立一切法)
二 因熏習鏡(這是站在本體的角度,因地來說它都是清淨的)
叁 法出離鏡(藉著真如的法,可以出離一切的汙垢,出離垢穢,法出離一切真如,稱真理而修行,可以出離一切的染汙、一切的煩惱,最後一個都加一個鏡,就像鏡子一樣,有離垢的意思)
四 緣熏習鏡(這個“緣”就是外緣,意思就是作爲衆生修行外力,所謂示現就是緣,諸佛菩薩緣著衆生,就是諸佛菩薩示現在衆生的前面,緣熏習僮,熏習就是熏力,因爲熏習的力量,能夠遍緣一切衆生的心中,簡單講就是緣可以作爲衆生的緣,就是本覺出纏,本覺已經離開了煩惱,他就可以顯現出他的叁業的業用,就可以做爲衆生的外緣,去幫助他修行,幫助他覺悟叫做緣熏習鏡)
甲一 如實空鏡
【雲何爲四。一者如實空鏡。遠離(本無)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在“遠離”旁邊寫個:本無。如果,你這樣念就更清楚了,如實空鏡,什麼叫做如實空鏡?本無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沒有一切法可以現;非覺照義:不是站在般若的智慧,覺照的角度來講,站在真正空無相的本體來講,寂靜法來講,就像天臺宗裏面講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是站在寂的角度來講)】
首句總征。初明本覺自性。由來清淨。稱真如實體。空無妄染。非先有後無。故雲如實空也(本來一切法空)。遠離一切心境界相者。無一切能分別心。及所分別境。妄心妄境。而雲遠離者。非不與之合爲遠離。乃本無故(不是說我不跟你和合叫做遠離,不是這樣子,而是本來就沒有,如果你這個本無兩個字好好地體會,也可以開悟。你見到一切相:本無,你見到一切的妄想,妄想本空也是無,把這些貪、嗔、癡當下息下來,你的智慧就一直顯現出來。“本無”:本來就沒有這些貪、嗔、癡,是你的錯覺)。爲遠離耳。如前雲。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但妄染之法。情有理無(在衆生的角度來講,它是有的,情有就是在有執著的衆生的角度來講,它是有的,在這個世間,你跟人家講沒有話,人家不相信,實實在在就是有這個世間,情有理無,站在真理的角度來講,根本就是無,根本就是幻化出來的)。相不可得(既然相不可得,哪裏有什麼真實性的東西)。譬如兔角。故不可現(不可以現。兔角:本來句子沒有角,本來就不可現)。非覺照義者(非覺照義就是不是站在智慧作用的角度,覺照就是智慧的作用叫做覺照,探照燈照射著你,它不是站在這個角度)。以本覺之于妄法。非由觀智覺照故無。妄體本無故(這個就是真的大徹大悟。本覺的妄法,本覺有根,本覺裏面的妄法,並不是說我觀照才空,它本來就沒有,本來無一物的東西)。亦如鏡望兔角(就象這個鏡,你望這個鏡,鏡望就是你望這個鏡,只有影子,就像兔的角,兔子本身沒有角。我們以前看是沒有角,你們現在這一代,我不曉得,你看會不會有角,我不曉得。我們以前那一代的,老一輩的看,兔子是沒有角,現在不曉得有沒有角。美國現在風行一種職業,也就是養兔子,非常賺錢,美國現在報:養兔子很賺錢,我們現在這個麥當勞或者是肯德基,都是賣雞肉,結果,在美國現在是專吃兔肉,他們養這個兔子,怎麼殺你曉不曉得,噢!你看殺兔子你會昏倒,嚇死!他拿兔子,兔子是活活的,都是活的,一來,先把頭砍斷,頭砍斷以後,四只腳還會動,就開始剝皮,剝下來,剝皮、剝皮……,結果,那個刀子,哪個人,哇!好厲害!(法師學他人殺兔子的動作)那種功夫,兔子的肉,現在美國是很流行的,所以,你想想看!這個龍卷風襲卷什麼整個州,龍卷風,從科羅拉多州襲卷過來,或者從什麼加州襲卷,什麼大地震,你想想看!這個世界怎麼會沒有災難呢?殺業那麼重,怎麼會沒有災難,怎麼可能沒有災難,不可能!所以,我們這個世界,聖賢都隱密起來,都沒有聖賢來降世,他知道度不了,度不了衆生,他不示現,剩下我們這些無明的衆生互相勉勵,也沒有辦法,沒辦法!聖人都跑掉了,剩下我們這些凡夫,只有互相勉勵了,對不對?真的!這世間是多災多難的)。
問。若是何故下因熏習中。悉現一切世間法耶(因熏習中示現一切,怎麼樣?悉現一切世間法)。答。彼約依他似法(似有但是實在是無。似法:其實是沒有)。是此真心隨熏所現。此約遍計所執實法(當體即空,遍計所執的實法來說,那麼,就是當體即空)。故無可現。以似法如影。實法如形(形像的了。就像如形)。真心如鏡。由不現形(所謂不現形就是站在徹底空的角度來討論它)。故雲如實空鏡。以能現影。故雲因熏習鏡(因熏習鏡)。
申二 因熏習鏡
【二者因熏習鏡(爲什麼講因熏習鏡?因爲萬法以心爲因,萬法用這個心當作因,所以,四種描述這個體性裏面,也描述萬法以心爲因)。謂如實不空(什麼叫做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于中現(都在裏面顯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所以禅宗講見處即真,一切法用真心去看,如如不動的心性去看,那都是真實…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