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义▪P45

  ..续本文上一页可思议。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但是,众生有时候愚痴也不可思议,有时候众生做的事情,你也会觉得:他为什么会做这种事情,你也会觉得他很不可思议,佛菩萨的智慧不可思议,众生的愚痴也是不可思议,笨到这种程度,(法师摇头)怎么会做这种事情,笨到这种程度,你也会觉得他无明很不可思议,所以,这个业力不可思议)。今出缠还净(离开了束缚的缠,恢复到清净)。圣人称体起用(圣人依体起用)。是谓妙用不思议。故能作胜妙境界。如观世音菩萨。寂灭现前。获二殊胜(哪两种殊胜?)。上同诸佛慈力。下同众生悲仰(悲仰就是渴望,仰就是渴望,这个都在《楞严经》里面,如果,你获得两种殊胜,你就会跟诸佛菩萨一样的慈悲力,体同众生的悲仰,众生需要你慈悲,渴望你慈悲,是不是?这两种力量)。能现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以上是出自《楞严经》,在《楞严经》会讲到,耳根圆通的时候)。本觉出缠还净惑穷智满(惑就是无明。穷就是停止了。无明停止了,智慧就圆满。简单讲:你的烦恼放下多少,你的智慧就显现多少,愈有智慧的人,烦恼就愈少,如果,我告诉你,说:我的生死已了,我所作已办,你一定会怀疑,一定会批判,这有问题,但是,如果我说:有般若智慧的人,要了生死就很容易。那你就很同意这句话,对不对?你就会很同意我这句话,所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具足本来的智慧,可以随时运用,但是,我们竟然不会用,说我们穷,其实是富有的人,说我们富有,但很可惜不会用,所以说,惑穷智就满)。同佛作用。故云以依智净相也。无量功德之相者。横显业用(横就是遍十方。遍十方的三业来加被众生,所以,佛不曾经离开我们,如果,你能诚心诚意的念佛,佛从来就没有离开我们,因为,佛证得法身,法身是尽虚空遍法身,你念佛,这个电波一拍,它当下就是,如果,你这一颗清净心念佛,佛当然就相应了,要不然,以前的人念佛,念到怎么会见到极乐世界?初祖慧远大师,怎么三睹圣相,东晋的慧远大师,念佛念到三次见到阿弥陀佛,三睹:三次睹这个圣相,他都不讲,我们现在稍微闻到一点香味就不得了了,到处告诉人家:唉呀!我念佛的时候,那天我没有点香,就很香了,我家里怎么样很香了,喂!你有这样吗?没有!那你要认真一点,再精进,马上就变成执着了)。差别不一。常无断绝者。竖显业用(竖就是通三世,通过去、现在、未来)。深穷来际。随众生根下。并显业用横竖应机(横是指空间,竖是指时间。简单讲,横就是十方,竖就是三际。十方三际随着一切时空,应一切众生的根器)。任用自在。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应以何法得度。即说何法。随机示现。令得利益。一明随缘本觉竟。

  午二 明性净本觉 二(性净本觉)亦可是体用合明(亦可体跟用一起解释)

  未一 总标

  二 别释

  未一 总标

  【复次觉体相者(我们觉悟的本体之相,我们一向都是以清净为主,怎么样?哪些相?怎么样?)。有四种大义(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就像虚空,就像清净的镜子,那如果说我们放开胸量,我们处处宽恕原谅众生,心如虚空,那不是就与道相应了吗?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本觉有随染性净之别(本觉有随染性净之别就是说:本觉有随染本觉,有性净本觉,有的人看到这里,虽然四个字,他不晓得是在念什么,他不晓得意思,随染性净之别,字加进去就更清楚)。前(面)智净相。由始觉所显(因为是修行显出智慧的清净)。属修生(因为修行而产生)。下四种义。乃本觉原具(原具就是不假修行,本来具足)。属本有。体相者。以四种中。初二(是)体。后二(是假)相(意思就是说初二是讲体性的空性,后面两个是讲空性里面发挥出来的相,它的相。相就是说修行,或者是作为外缘的力量,众生外缘的力量)。又初二就因性隐时说(因性隐时就是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来说)。后二就果地显时说(后二是成就果地以后显出来来说的)。又初二有性净义。后二有离垢义。故举虚空宽廓绝相。净镜圆明离垢。喻此觉体(比喻这个觉体。所以,这四个用一种比喻来显出觉悟的体性,我们觉悟的体性从四个角度来讲)。一总标竟。

  未二 别释(有)四(个角度。觉体相“如实空镜”,也可以显示本觉的觉体相;“因熏习镜”,也可以说明本觉的觉体相;“法出离镜”,也可以显示本觉的自体相;“缘熏习镜”,也可以显示本觉的自体相。注意!那个是镜子的镜,不是清净的净,镜有随缘不变的意思,本来具足的意思,这个镜子它本来就是清净的就会反射,你随一切因缘,镜子当然不会跑进相,不会染一切相,不可能的,所以“一如实空镜”。)

  甲一 如实空镜(这个是站在体性里面讲,不立一切法)

  二 因熏习镜(这是站在本体的角度,因地来说它都是清净的)

  三 法出离镜(藉着真如的法,可以出离一切的污垢,出离垢秽,法出离一切真如,称真理而修行,可以出离一切的染污、一切的烦恼,最后一个都加一个镜,就像镜子一样,有离垢的意思)

  四 缘熏习镜(这个“缘”就是外缘,意思就是作为众生修行外力,所谓示现就是缘,诸佛菩萨缘着众生,就是诸佛菩萨示现在众生的前面,缘熏习僮,熏习就是熏力,因为熏习的力量,能够遍缘一切众生的心中,简单讲就是缘可以作为众生的缘,就是本觉出缠,本觉已经离开了烦恼,他就可以显现出他的三业的业用,就可以做为众生的外缘,去帮助他修行,帮助他觉悟叫做缘熏习镜)

  甲一 如实空镜

  【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远离(本无)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在“远离”旁边写个:本无。如果,你这样念就更清楚了,如实空镜,什么叫做如实空镜?本无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没有一切法可以现;非觉照义:不是站在般若的智慧,觉照的角度来讲,站在真正空无相的本体来讲,寂静法来讲,就像天台宗里面讲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是站在寂的角度来讲)】

  首句总征。初明本觉自性。由来清净。称真如实体。空无妄染。非先有后无。故云如实空也(本来一切法空)。远离一切心境界相者。无一切能分别心。及所分别境。妄心妄境。而云远离者。非不与之合为远离。乃本无故(不是说我不跟你和合叫做远离,不是这样子,而是本来就没有,如果你这个本无两个字好好地体会,也可以开悟。你见到一切相:本无,你见到一切的妄想,妄想本空也是无,把这些贪、嗔、痴当下息下来,你的智慧就一直显现出来。“本无”:本来就没有这些贪、嗔、痴,是你的错觉)。为远离耳。如前云。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但妄染之法。情有理无(在众生的角度来讲,它是有的,情有就是在有执着的众生的角度来讲,它是有的,在这个世间,你跟人家讲没有话,人家不相信,实实在在就是有这个世间,情有理无,站在真理的角度来讲,根本就是无,根本就是幻化出来的)。相不可得(既然相不可得,哪里有什么真实性的东西)。譬如兔角。故不可现(不可以现。兔角:本来句子没有角,本来就不可现)。非觉照义者(非觉照义就是不是站在智慧作用的角度,觉照就是智慧的作用叫做觉照,探照灯照射着你,它不是站在这个角度)。以本觉之于妄法。非由观智觉照故无。妄体本无故(这个就是真的大彻大悟。本觉的妄法,本觉有根,本觉里面的妄法,并不是说我观照才空,它本来就没有,本来无一物的东西)。亦如镜望兔角(就象这个镜,你望这个镜,镜望就是你望这个镜,只有影子,就像兔的角,兔子本身没有角。我们以前看是没有角,你们现在这一代,我不晓得,你看会不会有角,我不晓得。我们以前那一代的,老一辈的看,兔子是没有角,现在不晓得有没有角。美国现在风行一种职业,也就是养兔子,非常赚钱,美国现在报:养兔子很赚钱,我们现在这个麦当劳或者是肯德基,都是卖鸡肉,结果,在美国现在是专吃兔肉,他们养这个兔子,怎么杀你晓不晓得,噢!你看杀兔子你会昏倒,吓死!他拿兔子,兔子是活活的,都是活的,一来,先把头砍断,头砍断以后,四只脚还会动,就开始剥皮,剥下来,剥皮、剥皮……,结果,那个刀子,哪个人,哇!好厉害!(法师学他人杀兔子的动作)那种功夫,兔子的肉,现在美国是很流行的,所以,你想想看!这个龙卷风袭卷什么整个州,龙卷风,从科罗拉多州袭卷过来,或者从什么加州袭卷,什么大地震,你想想看!这个世界怎么会没有灾难呢?杀业那么重,怎么会没有灾难,怎么可能没有灾难,不可能!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圣贤都隐密起来,都没有圣贤来降世,他知道度不了,度不了众生,他不示现,剩下我们这些无明的众生互相勉励,也没有办法,没办法!圣人都跑掉了,剩下我们这些凡夫,只有互相勉励了,对不对?真的!这世间是多灾多难的)。

  问。若是何故下因熏习中。悉现一切世间法耶(因熏习中示现一切,怎么样?悉现一切世间法)。答。彼约依他似法(似有但是实在是无。似法:其实是没有)。是此真心随熏所现。此约遍计所执实法(当体即空,遍计所执的实法来说,那么,就是当体即空)。故无可现。以似法如影。实法如形(形像的了。就像如形)。真心如镜。由不现形(所谓不现形就是站在彻底空的角度来讨论它)。故云如实空镜。以能现影。故云因熏习镜(因熏习镜)。

  申二 因熏习镜

  【二者因熏习镜(为什么讲因熏习镜?因为万法以心为因,万法用这个心当作因,所以,四种描述这个体性里面,也描述万法以心为因)。谓如实不空(什么叫做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都在里面显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所以禅宗讲见处即真,一切法用真心去看,如如不动的心性去看,那都是真实…

《大乘起信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