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義▪P24

  ..續本文上一頁他說在公元2050年,整個地球的浩劫,如果,不趕快停止的話,是很可怕的,美國科學家講過一句話,他說:如果還有人以爲氟氯碳化物沒有再破壞臭氧層,時間還離我們很遠,那是一種錯誤的思想,因爲,現在就已經破壞得很嚴重,所以,到2050年,我算一算,剛好九十幾歲,幸好,碰不到(法師笑),到時候看看要怎麼死也沒關系,反正遇不到,沒辦法!世界上的事情很難預料,算一算,我剛好九十幾歲,那時候不在了,早就回去(往生)了,所以,留給下一代受災難,所以,最好孩子不要生太多就是這樣子,生太多也是一場浩劫,逃不掉的,不過,現在世界上都一直在公開討論這個事情,沒有學佛,你就沒有路可走,這個世界、整個宇宙,你冷靜想想看!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故雲有自體(哪一種叫做自體?)。異恒沙有漏煩惱(不同于恒沙的有漏煩惱,我們的煩惱就像恒河沙那麼多,有漏是世間法,就是生滅法叫做有漏,你所修的善還是會享盡,有漏就是享福會享盡;無漏就是般若的智慧,無相的智慧,永遠用不完)。故雲具足無漏性功德故。《佛性論》雲(《佛性論》那是一本書,這本書共有四卷,是世親菩薩所作的,陳朝的真谛菩薩所翻譯的,在《大正藏》第叁十一冊,本論在解釋〈究竟一乘寶性論〉中,第五到第七等叁品,闡明一切衆生是有佛性的道理,內容由緣起分、破執分、顯體分、辨相分等四分,總共十六品組成的,詳細地討論佛性的體相,以明一切衆生本具的佛性,他們認爲佛性有叁種:第一個,凡夫生來本具的佛性,叫做住自性性,意思就是說我們本來都有具足有佛性,叫做住自性性,“住”,安住在自己的本性;第二,經過修行顯現的佛性,叫做引出性,引出性就是經過修行;第叁叫做達到佛果所具有的佛性,叫做至得性,因爲小乘不承認,每一個人都有佛性,所以,大乘所講的,凡夫都有具足佛性,所以,這個《佛性論》,是破除小乘、外道、以及大乘的偏見,他們因爲認爲所有衆生皆有佛性,所以,《佛性論》是討論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所以,《佛性論》裏面說)。由客塵空故(“客”是客人,是對主人講的,這在《楞嚴經》裏面講得很清楚,“塵”是對虛空講的,虛空是不動,塵是會飄揚、會動的,爲裏的空不是如實空那個意思,空就是本來就沒有,這裏的空不是上面的空的意思。“客塵空故”就是說沒有所謂的生滅的煩惱,其實,這些煩惱本來就沒有)。與法界相離(法界相離的意思就是說可以擺脫一切煩惱的束縛,法界還是離不開你的心,可以擺脫那些不必要的束縛。如果,站在空的角度,與法界相離的意思就是說扯不上關系,本來無一物,是不是?)。(所以)無上法不空。與法界相隨(無上法,上法就是所謂客塵煩惱,沒有上面的客塵煩惱,中間加幾個字:“但真如自性不空”,也就是無上法,但真如自性不空,意思就是沒有上面所謂的客塵煩惱,但是,真如自性不空,因爲,上法是空,因爲,他寫得很簡便,所以,就與法界相隨,法界相隨意思就是可以隨緣;法界相離意思就是站在空的角度,法界相隨意思就是站在隨緣的角度)。是則妄染雖空。德相不空也(我們的德相不空的,真如自性是不空,就可以隨一切因緣法而不變)。舉數開章竟。

  癸二 依章別釋即爲二

  子一 明如實空義

  二 明不空之義(明不空的道理)

  子一 明如實空義

  【所言空者(我們所說的空)。從本已來(從無始劫以來,這個“本”就是當你講到這句話,那個時候就是假設,從本已來,一般人是講:從無量劫以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這個“不相應”有兩種講法:第一個就是不與心王,不與心所相應。一切染法本來就不相應的東西。就是說不會配合著心王、心所而起來,就是一切法不相應,一切染法不相應;另外一種講法,一切染法不相應就是說空的意思,一切染法沒有辦法染汙到真如自性,那就是空,意思就是一切染法本來就是空,不相應的,本來就沒有,我們今天活在虛妄的生命力裏面,處處都表現有,所以,以前跑到美國念書的人,念到後來也神經兮兮,跑到英國去留學,回來的時候,精神分裂症,所以說,我們一個人如果沒有佛法,我們真的生命不曉得怎麼過,真的,你冷靜想想看!我們今天如果沒有配合佛法的般若智慧,我們的生命真的不曉得怎麼過,真的很悲哀,很悲哀!前幾天,有一個男孩子來到師父的客廳拜訪,他說,師父!我要出家。我說:爲什麼要出家?他說:我的女朋友離開我而去。因爲,他不認識佛法,然後,他的女朋友離開他而去,他付出這麼多的代價,然後,那麼疼愛她,對不對?他只是沒有說他請她喝了多少杯的木瓜牛奶,而被跑掉了,我不是告訴你:不要隨便請人這是這樣,不需要花那種冤枉錢就是這樣,我早就告訴你們,你不不聽,是啊!早就告訴你們,就不聽,所以,他這次談的就是要出家,然後,他就講了老半天,他一直放不下,放不下。我就跟他講:你誤會出家的用意。出家的人,他發心來到這個地方,是想得到解脫,而並不是說他在迷惑,痛苦當中,他才來尋找這個佛法,當然,這也是一種因緣,我只是告訴他,有開始就有結束,你能體會嗎?你能體會這句話嗎?有開始一定有結束,當你開始很認真的時候,結束就會很痛苦,當你開始很平淡的時候,結束也就隨緣,如過目的雲煙,就是這麼一回事情,這是老生常談,有開始就有結束,這是很容易的,大家都可以了解,只是大家體悟的深淺而已,所以,你不要以傷心的角度、痛苦地掙紮,才來說我要出家,而應該等到你歡喜心的時候,認識佛教你才來出家,謝謝師父開示。我說:你最好去樓下買錄音帶聽。畢竟是衆生,我們還是憐愍他,困在感情圈子裏面,其實一切染法本來就不相應,本來就沒有這個東西)。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爲什麼離一切法?簡單講就是離一切法,心産生自我的分別,差別之相就是內心自我分別,你如果能夠離開一切法,內心不要去分別)。(你就)以無虛妄心念故(所以說,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你的心遠離了分別相、執著相,那麼,你就沒有所謂的虛妄心念,沒有虛妄的心念,染法就不相應,派不上用場,那麼,你所用的都是清淨之法)。】

  此略明真如離染(意思就是說真如自性是離開一切染汙的,)。即以離義而釋空也(“離”“義”就是用這個“離”字的道理,來解釋這個“空”的道理,這個要會看,文言文不容易的,即以離義而釋空就是說用離的這個道理,來解釋空的思想。不要念時把“離”“義”這兩個字連在一起,那就錯了。就是離這個義理,離這個道理,來解釋真如的空性是什麼意思)。一切染法不相應者(一切染法它本來就是空,本來就沒有)。總舉能所分別(能分別以及所分別)。皆不相應。謂字指釋之詞。釋上不相應義。離差別相者。絕所取境故(意思就是說你用一顆慈悲心,用一顆平等心,用一顆無相心,你要怎麼樣能夠離開差別相,你就是無相,你每一個眼、耳、鼻、舌、身、意所見到的,你都告訴自己,這是虛妄之相,不值得執著,塵自生滅,自性不動,修行修到最後,他一定要用這八個字,絕對逃不掉的,如如不動,不取于相,即相要離相,這是大修行人,道在屎尿中,道在行、住、坐、臥當中,道在一切的生命當中,不離當下這一念,放下就是道,放不下就終日尋道不見道,你聽過禅宗這句話嗎?整天都在找這個道,但是,總是不見道,道不可尋故,道非思想故,道非分別、執著故,何以故?道即心即佛故,所以,釋上不相應的道理,離差別相者,絕所取境故,斷絕一切所取的境界)。以無妄念者。絕能取心故(當你沒有妄想的時候,你連那個能執著的心都沒有)。(所以)倒心妄境。情有理無(這顆顛倒的妄想的心,以及執著外面的虛妄的境界,情有就是衆生都認爲它是實在的有,但是,理無就是說按照道理來說,它根本就不實在,連這個我都是假相的東西,哪裏有真實的外境呢?你這個我的主觀意識破除了,客觀的所也沒有,所以說,善于觀心,必能入道,能好好地觀照這顆心的人,那就可以入道,不觀心的人:不觀照這顆心的人,你累劫,你也沒有辦法修行,即使你今天剃個頭,一直住在講堂,你也沒有用,因爲,你不會觀照你的心的起心動念,那麼離道太遠了,爲什麼?既然即心即佛,道就在你的心中,既然道就在你的心中,你不觀心,你觀哪裏?你整天觀這個事相嗎?)。(所以說)真如之德。理有情無(我們真如之德,真如不可思議的德性,理,在無生的道理,道理來講,它是存在的,情無,但是在衆生裏面,它是否認的,它是體會不出來的,因爲我們從來沒接觸到佛法,沒接觸到佛法,我們的生命完全喪失了般若的平等智慧,那麼,所過的日子就是這樣子,書念得再多,只是求生的工具,所以,學生、學生,學生之道:易,學死之道:難,學生、學生,學習如何生存,我一個月賺一萬塊也可以生存,我一個月賺兩萬塊也可以生存,我賺叁萬塊也可以生存,對不對?學生就是這個道理。學死之道:難,我要學習怎麼樣去死,哇!那就大了!問題就大了,你學怎麼樣去死,學佛就是學習怎麼樣去死,你放得下嗎?你到死的時候,眼睛閉得上來嗎?派得上功夫嗎?我們一般人都是講大話,師父!我不會貪心,我不會愛錢,我死也看得很開。我告訴他:放下是功夫,不是在吹噓,你說你面臨死亡你不恐懼,那要真的看功夫,你是不是今天在垂死的邊緣當中,比如說你發生車禍,你真的心很靜嗎?當你得癌症的時候,醫生宣布死亡,你不恐懼嗎?嗯?那個才是功夫,我告訴你:沒有病苦的人可以講大話,不得癌症的人講大話,你沒有出車禍的人,你可以講大話,但是,你今天發生事故的時候,你身體敗壞,你得到癌症,你家庭財産蕩然無存,你貪不貪錢?嗯?你還保持真正的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的道風嗎?有孔子的貞操嗎?這都…

《大乘起信論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