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相,不要執著,不要分別,不要顛倒,就是這個,當下就是本性。【非色非空非不空。】你講到清淨自性,它也不是色法,無形相的嘛!非空就是有,也不能講它有,它無形相;非不空,就是也不能說它不空,也是空,因爲無相可得。非空就是有,非不空就是空,負負得正。【不動不靜不來往。】清淨自性沒有動,也沒有靜,也沒有來往。【無異無同無有無。】也沒有什麼不同,因爲無相嘛!也沒有所謂同,因爲千差萬別還是存在。無異是指本體,無同是指千差萬別的相。無有無,沒有有跟無這種觀念。【難取難舍難指望。】什麼叫作清淨自性?清淨自性取不得,無所執著,舍,你要放掉,當下就是。難指望,把筆拿起來,指望:描述。“難指望”就是沒有辦法用語言、畫像來描述,到底我們的清淨自性是什麼東西?畫,畫不出來,寫,寫不出來。叫作:難取難舍難指望。【內外圓明到處通。】如果你明心見性,哪裏統統通。【一佛國在一沙中。】把筆拿起來,“一佛國”叫作大,“一沙”表法的,表示一念。廣大的諸佛,就在你一念當中。一粒沙也是表示一念,【一粒沙含大千界。】就是大,所以,一佛國就是大,一粒沙就是小,大千界就是大。我們這一念,所有的廣大,攝歸在一念,這一念就包含大千世界。一佛國就是大,在一沙中就是在一念中,就是小。大,回歸到最後還是一念,一粒沙含大千界,這個小小的這一念頭,就包含了大千世界,小就含大。【一個身心萬個同。】一個人這個身心,個個雖然不同,但是,只要你明心見性,見到了清淨自性,每一個人都相同。一個人身,只要這一個人明心見性,萬個同就是,千萬個人在一起,也同具,同樣具足清淨的自性,叫作:一個身心萬個同,千萬個人,都同一個清淨自性。【知之須會無心法。】如果你了悟了,你就知道這個無心法。【不染不淨爲淨業。】因爲染、淨是對立的東西,【善惡千端無有無。】善惡還是對立的,善惡放下,千端,百般的善惡統統放下,這對立的,無有無,有跟無還是對立的。你如果放下對立的,【便是南無大迦葉。】這個就是禅宗第一初祖,也就是傳佛的心法。
【即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聞經解義。如說修行。廣爲人說。無相之法。令諸學者。悟明心地。能行無相無著之行。開發心中智慧光明。離諸塵勞妄念。共成無上菩提。當知此人。負荷自性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在于身內也。】
【何以故。】爲什麼呢?【須菩提。若樂小法者。】如果喜歡學二乘人的小法。【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前面是講相,前面是講:著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現在是著見,見就是內心的精神主體的意識形態,相是外表、物質,現在是精神意識形態的主體,進入微細的四相,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世尊知道衆生執著得太厲害了,《金剛經》不是每一個人可以聽得進去的,【爲人解說。】
【若樂小法者。凡夫愚鈍之量。不能聽信廣學無上菩提。只修福德。六道輪回因果之法。縱使強學執著多聞。】這個就是學者,記得喔!研究佛法,把佛法當作學問來研究,只能造就幾個學者,不能造就祖師。造就祖師這個大徹大悟,是真槍實彈的東西,是真正有證量的聖人的。其實,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有沒有見性,開口就知道。就算你強學執著多聞,【爲人解說。被明眼人觑著。】“觑著”就是看透了、看破了,我們臺灣話叫作一眼識破,【手忙腳亂。一場敗阙。】沒有悟,你說你悟,內行人一聽,知道你是騙人的。現在這個社會,電視報導的就是這樣子,斂財騙色一大堆,假藉著佛法,對不對?胡搞亂來。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善知識指引,要不然我們分辨不出,哪個是正,哪個是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哪一個地方有《金剛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這一部經是教你明心見性成佛的。【當知此處。即爲是塔。】就是佛塔呀!佛塔,你要恭敬啊!所以,【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要點種種的香,散種種的花來供養。
【在在處處。若有此經者。一切衆生。六根運用。種種施爲。常在法性叁昧之中。】眼、耳、鼻、舌、身、意,一運用,統統明心見性,觸一切境界,當體即空,不打執著,不打妄想,不打顛倒念。【若明此理。即在在處處有此經也。】
【一切世間者。謂有爲之心也。】
【天人阿修羅者。天者。逸樂心。】喜歡享樂。【人者。善惡心。阿修羅者嗔恨心。但存此心。不得解脫。】你只要存這個心,就沒辦法解脫。
【所應供養者。若無天人阿修羅心。】天人、阿修羅、凡夫的心,【是名供養。】沒有這些念頭。
【即爲是塔者。解脫之性。巍巍高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那不是你用意識形態可以思量的。所以,世尊在《法華經》裏面講:就算舍利弗、目犍連用他們的思惟,百千萬億劫,也不能了解佛陀的意境。這個就是說:清淨的自性、悟道的人,不是你用語言意識心可以揣測、可以模仿,完全高深不可測。巍巍高顯,【故雲是塔也。】
【以諸華香而散其處者。當于解脫性中。開敷知見。熏植萬行。】開敷佛的知見,佛的一生一世,所講的經,無非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開佛知見,示佛的知見,悟佛的知見,入佛的知見,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所講的經典,就是要你入于佛的知見。熏植萬行,我們現在還沒有成道呢!我們萬行都要修行,萬行離不開法界,萬行當下,【即法界性。自然顯現。】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解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