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相,不要执着,不要分别,不要颠倒,就是这个,当下就是本性。【非色非空非不空。】你讲到清净自性,它也不是色法,无形相的嘛!非空就是有,也不能讲它有,它无形相;非不空,就是也不能说它不空,也是空,因为无相可得。非空就是有,非不空就是空,负负得正。【不动不静不来往。】清净自性没有动,也没有静,也没有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也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无相嘛!也没有所谓同,因为千差万别还是存在。无异是指本体,无同是指千差万别的相。无有无,没有有跟无这种观念。【难取难舍难指望。】什么叫作清净自性?清净自性取不得,无所执着,舍,你要放掉,当下就是。难指望,把笔拿起来,指望:描述。“难指望”就是没有办法用语言、画像来描述,到底我们的清净自性是什么东西?画,画不出来,写,写不出来。叫作:难取难舍难指望。【内外圆明到处通。】如果你明心见性,哪里统统通。【一佛国在一沙中。】把笔拿起来,“一佛国”叫作大,“一沙”表法的,表示一念。广大的诸佛,就在你一念当中。一粒沙也是表示一念,【一粒沙含大千界。】就是大,所以,一佛国就是大,一粒沙就是小,大千界就是大。我们这一念,所有的广大,摄归在一念,这一念就包含大千世界。一佛国就是大,在一沙中就是在一念中,就是小。大,回归到最后还是一念,一粒沙含大千界,这个小小的这一念头,就包含了大千世界,小就含大。【一个身心万个同。】一个人这个身心,个个虽然不同,但是,只要你明心见性,见到了清净自性,每一个人都相同。一个人身,只要这一个人明心见性,万个同就是,千万个人在一起,也同具,同样具足清净的自性,叫作:一个身心万个同,千万个人,都同一个清净自性。【知之须会无心法。】如果你了悟了,你就知道这个无心法。【不染不净为净业。】因为染、净是对立的东西,【善恶千端无有无。】善恶还是对立的,善恶放下,千端,百般的善恶统统放下,这对立的,无有无,有跟无还是对立的。你如果放下对立的,【便是南无大迦叶。】这个就是禅宗第一初祖,也就是传佛的心法。
【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闻经解义。如说修行。广为人说。无相之法。令诸学者。悟明心地。能行无相无着之行。开发心中智慧光明。离诸尘劳妄念。共成无上菩提。当知此人。负荷自性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于身内也。】
【何以故。】为什么呢?【须菩提。若乐小法者。】如果喜欢学二乘人的小法。【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前面是讲相,前面是讲: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现在是着见,见就是内心的精神主体的意识形态,相是外表、物质,现在是精神意识形态的主体,进入微细的四相,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於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世尊知道众生执着得太厉害了,《金刚经》不是每一个人可以听得进去的,【为人解说。】
【若乐小法者。凡夫愚钝之量。不能听信广学无上菩提。只修福德。六道轮回因果之法。纵使强学执着多闻。】这个就是学者,记得喔!研究佛法,把佛法当作学问来研究,只能造就几个学者,不能造就祖师。造就祖师这个大彻大悟,是真枪实弹的东西,是真正有证量的圣人的。其实,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有没有见性,开口就知道。就算你强学执着多闻,【为人解说。被明眼人觑着。】“觑着”就是看透了、看破了,我们台湾话叫作一眼识破,【手忙脚乱。一场败阙。】没有悟,你说你悟,内行人一听,知道你是骗人的。现在这个社会,电视报导的就是这样子,敛财骗色一大堆,假藉着佛法,对不对?胡搞乱来。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善知识指引,要不然我们分辨不出,哪个是正,哪个是邪。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哪一个地方有《金刚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这一部经是教你明心见性成佛的。【当知此处。即为是塔。】就是佛塔呀!佛塔,你要恭敬啊!所以,【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要点种种的香,散种种的花来供养。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者。一切众生。六根运用。种种施为。常在法性三昧之中。】眼、耳、鼻、舌、身、意,一运用,统统明心见性,触一切境界,当体即空,不打执着,不打妄想,不打颠倒念。【若明此理。即在在处处有此经也。】
【一切世间者。谓有为之心也。】
【天人阿修罗者。天者。逸乐心。】喜欢享乐。【人者。善恶心。阿修罗者嗔恨心。但存此心。不得解脱。】你只要存这个心,就没办法解脱。
【所应供养者。若无天人阿修罗心。】天人、阿修罗、凡夫的心,【是名供养。】没有这些念头。
【即为是塔者。解脱之性。巍巍高显。】一个大彻大悟的人,那不是你用意识形态可以思量的。所以,世尊在《法华经》里面讲:就算舍利弗、目犍连用他们的思惟,百千万亿劫,也不能了解佛陀的意境。这个就是说:清净的自性、悟道的人,不是你用语言意识心可以揣测、可以模仿,完全高深不可测。巍巍高显,【故云是塔也。】
【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者。当于解脱性中。开敷知见。熏植万行。】开敷佛的知见,佛的一生一世,所讲的经,无非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开佛知见,示佛的知见,悟佛的知见,入佛的知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所讲的经典,就是要你入于佛的知见。熏植万行,我们现在还没有成道呢!我们万行都要修行,万行离不开法界,万行当下,【即法界性。自然显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