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和尚頓悟自性偈頌
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刹那間;
若能萬法盡舍卻,頓悟入道須臾間;
無說無示無來去,生死涅磐無距離;
菩提由來無一物,只在當下一念間;
無聖無凡無衆生,即心即佛彈指成;
若問祖師西來意,傾聽恒河無生曲;
衆生若欲識佛境,當淨其意如虛空;
妄念雖是生死因,不著一物盡菩提;
若能離相無相行,包你大智遍叁千。
——2004年6月14日 寫于高雄文殊講堂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2004年6月7日-9日
南投縣魚池鄉
慧律精舍般若講堂
(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諸位法師、諸位護法居士,今天是我們講《金剛經》的第一天,我們將用叁天的時間把《金剛經》的注解,簡單的來消文釋義。《金剛經》從古以來,有八百多家的注解,誦的人最多,每天誦《金剛經》的人非常的多;但是,真正體悟到《金剛經》的義理的,還是很有限,這個是列爲見性的一部重要的法寶。
那麼,歐洲世界,歐洲的世界,有人去過;美洲的世界,有人去過;亞洲世界,包括中國大陸、臺灣,這些旅遊家統統去過;現在的海域,深海的領域,這些科學家也曾經去探勘;只有一個世界,目前世間人,很少進去這個世界探討,那就是佛的心靈世界。
佛陀的心靈世界是大智慧、大解脫、大自在、大涅磐,很少人來探討,也很少人能夠進入這種高深的領域。所以,《金剛經》是明心見性一部重要的寶典,注解最多,持誦的人也最多;但真正因爲這樣而開悟的卻很少,因爲看不懂,懂一點點,落入觀念。
佛法很難,你要講真如,他以爲有一種東西叫作真如;你要講不生不滅,他以爲一潭死水,統統不動,叫作不生不滅;你要講空,他認爲什麼都沒有,難就難在這個地方。我們說:佛陀的心靈世界,叫作畢竟空的世界,可是這個空,又不是全部都空,它有作用。譬如說我右邊,(法師舉起右臂示意,)如果是釋迦世尊在我的右手邊說法,他的心性就是不生不滅,佛陀正在說法,就是生滅,所有的生滅回歸回來,世尊這一念清淨心,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看不到,大般若智慧看不到,可是,它有作用,眼睛可以大用,眼見一切色,一切色法無礙;嘴巴說一切法,塵自生滅,自性不動。所以,不生不滅,(是)站在本體界講的;生滅,(是)站在現象界講的。生滅,當下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起大用現前,就是不離開生滅。所有現象界,當體即空,就是本體界;所有的本體界,必須借重六根、六塵、六識,轉換成佛性,顯現出來。所以,大徹大悟,就是純一個佛性,沒有色,沒有受、想、行、識。是四谛,當下就離四谛(苦、集、滅、道);是十二因緣,當下離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是六度,當下就離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進、般若)。言一物即不中,說什麼東西統統不對,可是,開悟,(說)什麼統統對。要找本性,把全身碎爲微塵,找不到本性;但是,開悟的聖者,隨手拈來,統統是本性,慢慢體會。
所以,世尊派我來,我今天就是世尊派來的大使,我就是一個導遊,我現在要引諸位,進入釋迦牟尼佛清淨心靈的世界,諸位務必要全神貫注,好好的聽,聽多少算多少,因爲看眼神就知道,沒開悟。
好了,慢慢進入領域。諸位翻開第七頁,看左右兩邊,不是看下面的頁數,看左右兩邊。昨天我們講《淨土十疑論》,叫作提起,要念阿彌陀佛,一念提起;今天要講《金剛經》,叫作萬緣放下。今天要講這個《金剛經》,就是萬緣放下;昨天講的,叫做一念提起。所以,等一下你們出去外面的停車場,看看我那裏面題了幾個字,對聯,你們都沒看喔,太忙了喔!車子開進來,趕著要回去。你出去,去看看,我題了兩個對聯,停車場那個對聯寫什麼?“開車進來請放下”;另外一個對聯:“駕車出去請提起”,放下跟提起是同時的。我們這個叫作般若講堂,大蓮花居的般若講堂,等一下你去看看,師父題的對聯:“無說無示無來去、生死涅磐無距離”,叁分鍾就寫出來了,叁分鍾,叫我題字。所以,這個就跟《金剛經》有關系,因此,我們研究《金剛經》,這個因緣跟大家提示一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我們的清淨自性,像金剛能破萬物,不爲萬物所破,如同金剛一樣的堅硬,能摧毀一切,不被一切所摧毀。我們明心見性,內心裏面的般若大智慧也是這樣,能摧毀一切執著、分別和煩惱、顛倒。
“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就是我們的金剛般若的大智慧,能摧毀一切的煩惱,讓我們從生死的此岸,達到涅磐的彼岸的一部經。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梁昭明太子蕭統分章】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六祖大鑒禅師注】
【龍溪孫雲鴻複生侯官楊 浚雪滄 重梓】
這裏面還有一些祖師大德所講的話。
因爲我們時間很有限,今天我們必須講叁分之一,要講到叁十二頁到叁十叁頁,今天不管講到幾點,講到十二點,我沒有下課,你就別想走,(笑)一定要把它講完就是了。叁天決勝負,開不開悟,就看你有沒有專心聽。
金剛,諸位看注解,【金剛者,堅利之物。能破萬物也。】【般若者。梵語也。】“梵語”就是印度話,中國話叫作智慧,(【唐言智慧。】)【善破一切煩惱。】有智慧的人,就能夠破煩惱。【轉爲妙用。】【波羅蜜者。梵語也。唐言到彼岸。】
其實會聽《金剛經》,底下那八個字,如果你會背的話,這一部經就不必講了。
底下那幾個字就是這樣:【不著諸相。謂之彼岸。】如果你會聽經聞法,這一句就OK了,好,課本蓋起來,下課!(笑)爲什麼?就著相跟不著相而已啊,就這個觀念而已啊!但是,說不著相很難,衆生是看到什麼執著什麼。。。是不是?不著諸相。謂之彼岸。【若著諸相。謂之此岸。】我們今天爲什麼會你爭我奪?就是著相。【又雲心迷則此岸。】此岸就是生死煩惱的此岸。【心悟則彼岸。】
【經者。徑也。】“徑”就是道路,我們要走的路。【見性之徑路也。】這個“徑”就是直的意思,沒有彎。見性直接了當的路,一點都不彎曲。
【法會因由分第一】
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師父先消文釋義,說:我阿難聽到一部這樣的經典,世尊講經的那個時候,佛正好在舍衛國。印度當時候有十六個小國。
衹樹給孤獨,這是兩個人,“衹樹”是衹陀太子的樹,“給孤獨”是給孤獨長者,“給”就是常常救濟貧困的人,一個慈悲的長者叫作給孤獨。一個長者常常救濟這些貧窮、困苦的人,有一個這樣的長者。這兩個人,一個是衹陀太子的樹,一個園;一個是給孤獨長者出錢蓋精舍,兩個人加起來一個地方,叫作衹樹給孤獨園,佛就在這個地方。
與大比丘衆,注意那個“大”字,不是大小的大,這個“大”,要做一下筆記喔!這個“大比丘”,是善惡俱遣,有無不著。不落入善的觀念,行善,絕對不會動一個念頭執著善,也絕對不會去瞋恨那一些惡劣的衆生,善惡俱遣,統統除掉,沒有落入善惡的觀念。有無不著,不著有相,也不著無,不著有無,這個叫作“大”。要有這種心地的功夫,叫作大比丘。與大比丘衆,多少人呢?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我聞者。如來臨涅磐日。阿難問曰。佛滅度後。一切經首。】“經首”就是一切經典的開始。【初安何字。佛言初安如是我聞。】【次顯處所。]就是“佛在舍衛國”。“如”是什麼意思呢?【如者。衆生之性。】就是衆生,每一個衆生都有佛性,就是指我們的本體、本性。這個“如”字,就是每一個衆生的本性,叫做體。 【萬別千差。】這個就是相,種種的千差萬別。【動靜不一。無可比類。】就是沒有辦法類比。衆生,每一個人之性,因爲他沒有開悟,徹底開悟,就是跟佛一樣;可是,每一個人,衆生習性都不一樣,千差萬別,動靜不一,沒辦法一一來說相同,但是,我們的本性是一樣的。如果說我們開悟,就無可比類,不是相可以形容的。【無可等倫。】“倫”就是比、比較。沒辦法比較的,無相怎麼比較呢?
【是者。即是衆生性之別名。】禅宗解釋經典,跟一般經典不一樣,單單這個“如是我聞”,所解釋的,統統回歸當下這一念。“是”就是衆生性的別名,【離性之外。更無別法。】所以說:萬法回歸自性,才是正法,講經說法離開了本性,就邪法了。【又雲。法非有無。】法不是有,也不是無,你講有,當體即空,緣生緣滅;你講無,作用現前,不能落入有,也不能落入無。【謂之如。】【皆是佛法。謂之是。】
【我者。爲性自在。】那麼一般是執著這個假相爲我。【強名之也。】勉強說一個“我”。
【聞者。聽聞也。】
【一時者。謂說理契機。感應道交之時也。】因緣契合。
【佛者。梵音。唐言覺也。】學佛,學佛,學佛是學覺悟啊!感應道交的時刻,佛就現前說法,說了法,每一個人都覺悟了。【內覺無諸妄念。】內心覺悟了,沒有一切執著,這個“妄念”就是執著、分別、顛倒、妄想。【外覺不染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不值得執著,因爲時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解 法會因由分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