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總會過去的,統統是無常——怎麼說,統統是無常?你執著它,也會消失;你就是不執著它,它還是會消失啊,你活到生命的盡端,這些統統用不著啊!【又雲教主也。】“佛”就是教主。【非相而相。】無相當中顯相,【應身佛也。】相當體即空,非相就是空。【相而非相。】就是空相。【報身佛也。】【非相非非相。】非相就是空;非非,負負得正就是有,無量的莊嚴相,就是有相。非相非非相,說有相也不對,說無相也不對,叫作非相。那個“非相”意思是說:說無相也不對,佛有無量莊嚴相,怎麼無相呢?說有相也不對,就是這個意思,說無也不對,說有還是不對。【法身佛也。】
【在者。所在之處。】
【舍衛國者。說經之處也。】
【衹樹者。衹陀太子所施之樹。】樹是表法的,【樹謂法林也。】法林,做一下筆記,法:萬法,“林”就是如林。萬法就像一片樹林,無量無邊。所以,世尊所說的法,如恒河沙說不盡。
【給孤獨園者。】就是給孤長者,“孤”就是孤兒,沒有人照顧的叫作孤。“獨”就是年紀大了,沒有人養,單獨一個人,所以叫作給孤獨。【給孤長者所施之園。共建立精舍也。】
【比丘者。去惡取善。名小比丘。善惡俱遣。名大比丘也。若人悟達此理。即證阿羅漢位。能破六賊小乘四果人也。】六賊就是所謂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賊,盜我們心性的功德法財。意思是說:眼耳鼻舌身意,看到什麼,拼死命的執著,自己本性的功德法財,統統被劫走了,而不自覺知。能破六賊,小乘四果人也。
【爾時。世尊食時。】那個時候,剛好是吃飯的時間,托缽的時間,所以,世尊就【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因爲精舍都建立在比較郊區,入舍衛大城,人多的地方,就比較能夠托缽到供養,沒有供養,比丘當然沒辦法修行,要吃飯啊!所以,入這個舍衛大城。【乞食於于其城中。次第乞已。】把筆拿起來,次第乞已,表法的,表示平等心,比丘托缽,不分貧,不分富,一律平等。這個經典要懂得,這個是表法的。【還至本處。】寫一下,表示萬法回歸自性。【飯食訖。】吃完了飯。【收衣缽。】衣跟缽收起來。【洗足已。】把腳洗一洗。【敷座而坐。】注意聽,這個很重要,敷座而坐,敷座這個“座”,第一個這個“座”,表示如如不動;而“坐”,第二個“坐”,表示萬法皆空。如果你會看經典,看到這兒就OK了!清淨自性沒辦法講,世尊都是用表法的來告訴你,清淨的自性,其實隨時隨地都在我們的身旁發現,隨緣識得性,可謂不思議,隨著種種的因緣,如果能夠見到自己清淨的自性,可以說是不可思議。我們內心裏面,有一個清淨的自性,如如不動的清淨自性。
好!因爲我們重點放在消文釋義,我們今天不舉例子,盡量少舉例子,因爲沒時間,我們全部的重點,全神貫注,消文釋義,一而再,再而叁的,讓諸位聽完了《金剛經》,印象深刻,以後你自己誦《金剛經》,也知道說:喔!原來哪裏是表法的,哪裏是清淨自性的展露,也知道世尊的用意在哪裏。
說:爾時,世尊食時。說,那個時候,世尊剛好托缽的時間,吃飯的時間,就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來到舍衛大城就乞食了,在這個城中乞食,用最平等的心,沒有貧富分別的心,次第乞已。還到,托缽完了,回到了原來的精舍這個位置,表示萬法回歸自性。吃完了飯,飯食訖,就收衣缽,洗了足,就敷座而坐,就是安住在萬法皆空,不可得的心性上。“敷座”就是如如不動的本性,展開了如如不動的本性,而安住在萬法皆空的心性上。
【爾時者。佛現世時也。世尊者。叁界四生中。智慧福德。無有等量。】就是沒有一個人能夠跟佛比。【一切世間之所尊也。】
【食時者。正當辰食將辦之時也。著衣者。柔和忍辱衣也。】其實這個在警惕我們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凡是出家衆,披佛的袈裟的人,都應當柔和的心,要有忍辱的心。袈裟也是表法的,不能說我們著了一個袈裟,卻跟人家大小聲,什麼事情,所做的事情,跟世俗人沒什麼兩樣,世俗人爭得你死我活,我們出家人,也跟人家爭得你死我活;世間人嘴巴不留口德,我們出家衆是柔和的心、忍辱的心,怎麼可以像世俗人這樣子呢?所以,我們出家衆,比丘、比丘尼既然披了袈裟,常懷柔和心,常懷忍辱的心,才不會辜負我們一生一世披了這個袈裟。
【乞食者。欲使後世比丘。不積聚財寶也。】佛陀當時在世是這樣子,我們現在時空整個轉換了,兩千五百多年了,我們雖然過著大乘不托缽的生活,但是,千萬不能貪財。
【次第者。如來慈悲。不擇貧富。平等普化也。】
【洗足已者。】表法的,表示【淨身業也。】
【敷座而坐者。】就是萬法皆空,【一切法空是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解 法會因由分第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