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徒的人生態度▪P6

  ..續本文上一頁情生存的基礎。即使是出家人,也必須"衣食住用"四事具足才能安心修道。更何況凡夫都是血肉之軀,需要飲食來長養色身,需要服裝來禦寒,需要住房來遮蔽風雨,還需要適當的生活用具。尤其在今天這個社會,我們要跟上時代的發展,使佛法得到更好弘揚,也需要有相應的科技設備和物質條件。

   對利益的追逐幾乎貫穿了整個人類曆史,並且確實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提高了整個人類的生活水准。經濟發展的正面意義固然值得肯定,但在另一方面,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和心靈危機也遠遠超過了曆史上任何時代。

   自我中心主義的盛行,使得自私自利瘟疫般侵蝕著人類的心靈。在個體之間,表現爲當代社會的缺乏溫情;在群體之間,表現爲世界範圍內的沖突與戰爭。在當今世界,基于擴張需要而製造的核武器,已經足以毀滅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可以想象,一旦這些核武器因爲某些國家的利益被使用時,勢必對整個人類的和平與安定構成莫大的威脅。

   這就涉及到義和利的關系。

  

  (二)、義與利的關系

   孟子周遊列國期間,諸侯們關心的並不是他的政治主張,而是孟子究竟能給他們帶來什麼利益。可孟子卻認爲:"王何必曰利?"如果只知維護自身利益,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就會更趨尖銳,所以主張以仁義道德來治理國家。

   利益和道德是否沖突,是否對立,是否如魚和熊掌般不可兼得呢?以佛法的立場來看,這兩者並不矛盾,關鍵是通過什麼樣的手段去獲得利益。

   前面說過,人的行爲有善、惡、無記叁種。善的行爲不僅對現實人生有利,更能惠及我們的未來。當我們布施的時候,既能在當下給雙方帶來快樂,而運用自己的力量幫助他人獲得利益,這善的種子,還會在將來繼續開花結果。反之,對人對己,對此世、他世皆無益的行爲就是惡行。若是爲了眼前的享受去殺人搶劫,不僅今生要受到法律的製裁,所造下的惡業還會繼續帶到我們的來生。佛法的因果觀貫穿了過去、現在、未來叁世。過去生種下的因,導致今生的果;今生種下的因,又招感未來的生命狀態。如果造惡後不知悔改,就會使生命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善惡行爲是和利益是相輔相成的。因此,當我們爲別人提供幫助時,首先要考慮自己的行爲能否給對方帶去安樂,既要隨順衆生,又不能失去原則,盲目順從他人的不合理要求。比如吸毒者請你爲他提供海洛因,盡管毒品能爲他帶去暫時的快感,但無論從法律還是健康的角度出發,毒品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如果一味隨順,只能促使他在罪惡的泥淖中越陷越深。所以,當我們利益衆生時,要有智慧去分辨是非善惡,不僅讓對方得到滿足,還要檢查這一行爲是否符合自他雙方的利益。

   同樣的道理,我們對利益的追求,也要用發展的眼光來判斷和抉擇。正當的利益,不僅要使自身得到安樂,使我們周圍的人得到安樂,使國家和社會得到安樂,更應該使我們未來的生命得到安樂。

   義和利是相互的,義是人類獲取利益時所應遵循的標准和原則,而利則是對義的實踐所産生的果實。

  

  (叁)、佛教徒講求利益嗎?

   有些人以爲學佛就意味著對世俗責任的放棄。沒有學佛前,事業做得轟轟烈烈,學佛後立刻走向另一個極端,事業放棄了,家庭責任放棄了,這種認識實在是大錯特錯。

   如果是通過正當途徑和辛勤勞動獲得的財富,經典中稱作淨財。對于這樣的淨財,作爲佛教徒也不必避之惟恐不及。因爲財富也是行菩薩道不可或缺的工具,有了足夠的資糧,我們才有能力造福社會大衆。

   對于在家信徒來說,職業的選擇非常重要。整個佛法修行的綱領不外乎八正道,它包括了我們的身、口、意叁業。其中,正見是正確的人生觀念,正命則是指正當的謀生手段。

   很多在家居士都樂意布施,無論是助印經書還是建寺院、塑佛像,都能慷慨解囊,但卻不注意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正當與否。所謂正當,有兩個標准,首先看是否在法律允許的範圍之內,但作爲佛教徒來說,還有更高的要求,要根據戒律的規範來衡量。

   比如殺生的職業,以世間的標准來看,也是叁百六十行之一。但佛弟子若是從事這樣的工作就很不應當,會使我們在賺錢的同時,造下了很多罪孽。我在弘法的過程中曾接觸到一些在家居士,一方面做很多好事,一方面卻在從事著和殺生相關的職業。他們來向我請教:"若是用這些錢去修布施,去供養叁寶,將來還會不會遭到惡報?可不可以將功贖罪?"根據因果的規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行善能招感善報是肯定的,但所犯下的罪業也必須由自己來承擔,種如是因,得如是果。雖然布施會給你帶來財富,但殺生的果報也同樣不可避免。就像有些富豪,腰纏萬貫卻百病纏身,生不如死,到果報現前之時,想用金錢來買健康恐怕也辦不到了。所以,我們在選擇職業時,一定要符合法律和戒律的規範,在原則問題上切不可掉以輕心。由此類推,與偷盜、邪淫、妄語等戒律所禁止的行爲有關的職業都是不如法的,不屬于正命的範疇,學佛者不應盲然從事。

   佛教強調因果,人生的一切都離不開因緣果報。有句話叫做:"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不管怎樣積聚財富,到臨終之時,唯一能帶走的就是我們造下的業因。古人雲:"積善之家必有余",多做善事,就是積集我們的福德。反之,"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通過不正當謀生手段來獲取財富,最終將得不償失。

   除了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獲取的利益,佛經中還處處以較量功德的方式告訴我們學佛的利益。《金剛經》告訴我們:"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由此可見,讀誦、弘揚佛經的功德不可思量,財施功德有限,法施的功德無量。其他如《地藏王菩薩本願功德經》、《普賢行願品》等等,也都有類似的說明。

   說到利益,還涉及到思想境界的問題,即不能對我們所做的一切有所執著。社會上的人每做一件好事,總希望得到別人的贊歎和恭維,要知道對名的希求也是我們修行的障礙。若爲人讀誦、講解經典時有心追求利益,那麼所得就很有限。反之,如果沒有摻雜私心雜念,得到的功德和利益就會象虛空那麼廣大。

   正如《金剛經》所說:"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佛陀要求我們在布施時做到"叁輪體空",首先要沒有布施的我,若是菩薩在布施時"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會生起貢高我慢,對被施者失去平等之心,所做的一切也只能招感人天福報,和菩薩道的修行是不相應的;其次是沒有接受的對方,作爲菩薩,不管受施者是冤是親,都應一視同仁;第叁是不計較布施的物品,無論貴重與否,只要對方需要就慷慨施予。如果能做到施者、受者、施物叁方都空的話,布施的行爲才是圓滿的。不執著功德,不等于沒有利益,相反,正因爲不著相,所得到的利益更是不可思議。只有本著無所得的心,所修的善法才是清淨無染的。

  (四)、學佛僅僅是自利嗎?

   在世人眼中,佛教徒的清淨無爲似乎是自私自利的表現,這種看法實在有失偏頗。

   佛教有大乘與小乘之分。乘是指運載的工具,小船只能自己乘坐,大船則能幫助更多的人到達彼岸。在學佛的人中,每個人的因緣和發心都不同。其中有偏向自利的發心,如聲聞緣覺的修行,也稱小乘;也有偏重利他的的發心,如菩薩道的修行,也稱大乘。

   以發心來衡量,聲聞乘發的是出離心。由于"觀叁界如火宅,視生死如冤家",因而生起極大厭離之心。他們急于脫離生死,認爲成佛之道遙遠難行,只求滅除煩惱,證得涅槃,不再來生死中輪回。聲聞乘的修行內容主要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由持戒而後生定,又由定而生慧,將生命內在的智慧開發出來,從而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樣的小乘行者亦被稱爲"自了漢",和菩薩的發心相比,他們的確有相對自私的一面。

   而菩薩乘更強調的是菩提心,因爲佛陀出世的本懷是爲了救度一切衆生。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成佛後,爲衆生說法四十九年,使無數衆生因聽聞佛法而獲得解脫。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的功德,都是由菩提心而生。所以,對于修學佛法的人來說,發心是至關重要的。

   學佛發心要大,要"志當存高遠",但落實到具體的修行,則須嚴格依照次第,由人天乘進而聲聞乘,最後進入菩薩乘。地基打得越牢固,發展也就越穩妥。人天乘是叁乘佛法的基礎,就像太虛大師所說的那樣:"人在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在藏傳佛教中,將叁乘歸納爲叁士道。下士道相當于人天乘,修學要領爲受持五戒十善,念死無常及歸依叁寶,因爲"五戒十善,是通往人天去路的護照"。中士道相當于聲聞乘,由怖畏惡趣而生起極大出離心,依戒定慧叁學成就聲聞緣覺的果位。上士道相當于菩薩乘,從菩提心出發,廣修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善法,成就圓滿佛果。

   大乘與小乘的區別也是在于發心,而不是修學的法門。五戒十善雖是人天乘的善法,但若是以大乘的發心來修,不是著眼于人天福報,而是以利樂有情爲己任,一樣可以作爲成佛的資糧。

   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之心,就是自覺覺他之心。我們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就不能僅僅滿足于自身的解脫,還要以六度四攝幫助衆生覺悟,使衆生共同離苦得樂。所以,菩薩是在利他中完善自身,在利他中積累成佛的資糧,最終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說,一味的自利不是真正的佛弟子所應追求的,因爲學佛就是要學佛所行,而每一位佛菩薩的行爲,都體現了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

  

  (五)、自利與利他

   自利就是一切行爲都從個人利益出發,反之,利他就是處處爲別人著想。

  

  1、自利與利他的關系

   很多人總以爲自利與利他是矛盾的。若是滿足他人的利益,必然會傷害到自己的利益,反之也是同樣。那麼,自利與利他究竟是不是對立的呢?

   對利益的追求可以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一方面,利己的行爲會直接或間接地造成對他人的傷害,在整個社會都奉行"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的今天,急功近利的自私行爲比比皆是:假藥的泛濫危害了衆多病患者的健康;工農業的汙染破壞了地球的環境;對暴利的牟取使不法商業行爲充斥市場……更有甚者,將自己的幸福完全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如戰爭的發動者,爲了實現個人稱霸世界的野心,不惜侵犯別國的領土和主權,使無數人喪身于戰場,給人間造成了慘痛的災難。對于這樣的人來說,個人利益與他人的利益是完全對立的。

   但另一方面,正當的利己行爲同時也可以利益他人。就我們的生活方式而言,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早已成爲曆史,每個人的生存都必須依賴他人的勞動成果,在此同時,我們的勞動也在被更多的人分享,無論從事什麼職業的人,都不能脫離相互依存的關系。

  

  2、衆生只知自利,因此不得解脫

   世人由于對我的執著,而進一步執著于我的錢財、我的事業、我的家庭,念念都以自我爲中心,由此而生起種種分別,將個人與他人的利益分得清清楚楚。只要于我有利,就用盡心思去爭取,如政界的勾心鬥角,商界的爾虞我詐,即使在被稱爲"象牙塔"的校園,人們也常常爲了職稱的評定、待遇的高低而明爭暗鬥。

   所有的社會問題,都離不開利益的爭鬥。衆生凡事只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結果造下很多惡業。卻不曾想到,我們追求的任何利益,都不能逃脫無常的結局。俗話說:"富不過叁代",正代表了財富的無常;"成者爲王,敗者爲寇",則代表了權利與地位的無常;至愛親朋的反目,又體現了人際關系的無常。

   世間有很多人,在得失計較中失去了心境的安甯,只知自利,乃至損他,舍不得把身心獻給社會,舍不得對他人付出愛心。也有很多人,生活條件非常優越,卻只知道揮霍享樂,不懂得布施修福,終日在醉生夢死中消耗自己的福報。或是一生以守財爲樂,使財富失去了應有的用途和意義。這些人就是太看重自己的利益,雖然擁有物質的富足,但在精神上卻貧乏得可憐。世間財本應爲世間所用,財富要用來多行布施,廣結善緣,用得有智慧,用得有意義,才是修福的正當途徑。

   所以,作爲佛弟子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要將眼光局限于個人。正因爲能舍,才能有所得。

  

  3、菩薩只知利他,而得大自在

   諸佛菩薩正是以利益衆生爲己任,在利他中成就自己,最終獲得解脫自在。所以說,我們爲他人所作的一切,無不是在成就自己的道業。

   利他是大乘佛法的要領,我們的起心動念都以此作爲參照。如果學佛只是爲了自利,爲了自己尋求安樂,所修的善法也只能帶來人天福報。一旦把自私的我打破,就能容納他人,容納社會大衆。如果我們能夠將利他的精神發揮到這種程度,就是具足了菩提心,思想行爲就是在向佛菩薩靠攏。

   身爲佛教徒,應該本著無我的精神,以衆生的利益爲利益,以衆生的事業爲事業。將每個衆生的需要當作是自己不容推卸的責任。佛陀在因地的修行中,不計代價地付出,唯一的願望就是救度一切衆生。所以說,諸佛菩薩都是爲衆生而修行,爲利益衆生而成佛。 

   只有具足了奉獻的精神,才能升華自身的人格,才能真正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實現"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悉離苦"的菩薩行願。

  

《佛教徒的人生態度》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怎麼看世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