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與實現
鄭石岩
第七章 悟、醒覺與解脫
禅是一個人獨一無二對生活的領悟或省發,每個人都透過領悟而肯定了真我,發現生活的光明面。這種省發不是一般所謂的知性理解,或經過合理化過後的意義活動。而是一種醒覺,一種清醒地厘清客觀的事和主觀的我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顯然是建立在淨化的基礎上;人由于放下清緒、情感、理性判斷和分辨的執著,才發現了真我,才發現自己如如實實地、貼貼切切地生活在生活的場勞之中,不被任何外境扭曲,也不扭曲外物。這時自己的內心是清醒的,喜悅的,沒有造用的,自然的。這時真我的理體和世事的大用是相契合的;理與事是調和無礙的,事與事之間也是圓融不相矛盾的。所以禅透過悟引導我們走向光明的精神生活,從“有情世間”提升到“正覺世間”。
禅就心理生活的層面來看,是心理健康的根源,它讓我們解脫焦慮,放下煩惱,能還給我們心平氣和的生活態度和活潑有朝氣的原則性。但它有一個要件,那就是悟。
禅的關鍵在于悟,只有透過悟才真正從紊亂的潛意識情結和令人迷亂的價值體系中解脫出來。開悟的條件是淨,當一個能自淨心意的時候,就能脫離情緒的幹擾,能不被境界牽著鼻子走,就能如如不動,顯露光明的智慧,對世事的林林總總直接契入真要。所以說,定與慧是一體的,淨是智慧所以能顯現的原因,而智慧顯現時,生活也就自在無憂。所以生活之道不是在于逃避困難和煩惱,而是在于放下塵境,從悟中發大智慧,這也就是學佛的宗旨。有一次一位弟子問唐朝慧忠國師說:
“怎麼才能成佛。”
慧忠說:
“即心即佛。”
弟子又問:
“這個心有煩惱沒有?”
慧忠說:
“煩惱自然不起。”
弟子又問:
“這不就是要切斷煩惱嗎?”
慧忠說:
“如果切斷煩惱,就是二乘(二乘意指不是正法),必須是不生煩惱才是大湼盤(指心靈之純淨圓滿)。”
湼盤是指導精神生活達到最高的圓滿與清淨。這個不生煩惱而綻放光明智慧的精神法性,必須透過悟才能實現。所以《六祖壇經》上說:“一念悟煩惱即菩提。”悟可以說是産生智慧的過程。
悟的本質
關于淨與悟對于日常生活的關系,在此有必要加以說明。我們遇到一件事情,也許對自己有利,也許對自己有害;也許是自己喜歡的,也許是自己不喜歡的。這些構成了這件事情的表面價值。對于一般人而言,自己與這件事之間的關系只停留在這個階段,它是從表象出發的,而不是從中悟出真正意義。因此,自己的意義很容易被色相迷住,而産生了貪、瞋、癡、慢,引發了喜、怒、哀、樂,並導致許多造作和困惑,失去醒覺的能力。比如說某個人所以會監守自盜,是因爲被物欲的色相迷住。另一個人所以和詐騙集團共謀詐領公款,是因爲勘不破別人的遊說和利誘。人在失去智慧(般若覺照)的時候,便墮入罪惡的地獄和無盡的煩惱。
禅就讓我們時時刻刻從許多境界中悟出來,從許多情緒和情感中解脫出來,不致因爲一時之怒而鑄下大錯,不致生活在(貧窮的心態)下貪婪不堪,受到情欲之火的煎熬,這也就是“無生”的意思。當我們能做到無生的時候,才可通報清醒地生活,做正確的回應。
禅者的生活必須除了具備無生之念外,還要體悟到如實的層面,因爲無只是一個悟入的條件,如果不契入生活的實在層面,便會造成斷見,墮入無記空,以致失去生活的活力和智慧。因此生活必須在能“思無思之妙”時才能理事不二,活得自在喜悅。法融禅師說:
“寂靜不生,
放曠縱橫,
所作無滯,
去住皆平。”
當我們能由淨而看出財遭事事物物存在著和諧自如的本來意義時,自己所聽到的是真實,自己所作的也就不虛僞。那時我們所做的都出自本真,都能“反身而誠”,都能自得之而居之安,其實現的喜悅,甚過五音六色的娛樂,當我們把私心、貪欲、僞飾、名利都放下時,心裏是甯靜的,能中肯地處理生活及世事,所以理事是不相沖突了。這種“當生”的智慧就是“無生“所帶來的正果。
悟是漸進的抑或頓悟的呢?就徹悟的本質而言,悟是頓而不是漸,但是就達到悟的過程而言,它是漸而不是頓。悟是徹底的,是突然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悟入,而不是慢慢地思考去領會。虛雲老和尚(西元一八四O~~一九五九年)有一天倒茶時因爲茶杯碰落地上,突然頓悟了,他說:
“杯子撲落地,
響聲明瀝瀝,
虛空粉碎也,
狂心當下息。”
從本質上盾悟,悟雖然是突然的,是頓的,但就深淺與普遍性而言,它是漸的。虛雲老和尚的徹悟,是長時間修持的結果,但在此之前,他早已有無數次的淺悟,那是可以在虛雲老和尚年譜中看出來的。悟必須透過修持才能由淺悟而深悟,由少悟而徹悟。每一個人都有過悟的經驗,因爲它是淺悟,而且是偶然的。所以來得很突然,很容易又流失掉,而不能對我們的心智生活有了較大的作用。比如說你在炎熱的夏日不期然走近林蔭,樹上棲息著呢喃唱的小鳥,這時,一陣清風可能使你若有所悟,而把你帶到心靈自由與甯靜裏頭,但是那種經驗往往被世俗的忙碌和煩惱淹沒,以致消失在塵勞波濤之中。但是詩人往往持把握住這淺悟,寫下絕佳的詩句。也正因爲詩最能表示那種清馨的喜悅與自在感,它最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生活中的事事物物,只要能從中悟出它對自己的特有意義,便可産生滌蕩的效果,有時它帶給你喜悅,有時使你有所醒發,有時令你曠達樂觀,有時令你積極振奮。人所以能日新又新是因爲悟。事實上,悟就是成長,就是從現狀中解脫出來向前成長。
悟隨著心靈的甯靜和精神的淨化而愈來愈深,愈來愈多,而至日常生活當中,事事物物都能有悟,那就是彌陀淨土了。
佛經上說心淨即佛土淨,當心地修養到不受境界幹擾時,內在的宇宙化爲極樂樂淨土,它與外在的西方極樂淨土是沒有二致的。這時“當下即淨土”,是清醒的,是鼓不勝收的。這在《阿彌陀佛》中有了清楚的的敘述;即在西方極樂世界裏,周遭的萬事萬物,都能引發自己進入悟境,而有所開悟。所以隨時隨地鳥鳴花開,清風流水,都能使你悟入醒覺而喜悅。雲岩(西元七八二——八四一年)的弟子洞山有一次部道:
“無情說法誰能聽得到?”
雲岩說:
“無情能聽得到。”
洞山又問:
“你聽到了嗎?”
雲岩答道:
“假如我能聽到,我便成了法身,那麼你就聽不到我說法了。”
洞山又問:
“我爲什麼聽不到呢?”
雲岩使舉起一支撢子說:
“你聽到嗎?”
洞山回答:
“聽不到。”
雲岩便說:
“我說法,你都聽不到,更何況無情說法呢?”
洞山又問:
“無情說法出自何典?”
雲岩回答說:
“彌陀經中不是說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嗎?”
洞山聽了這話,地大物博恍然大悟。雲岩說:
“也大奇,也大奇。
若將耳聽終難會,
遠處聞聲方得知。”
雲岩說:
“現在你很高興吧!”
洞山說:
“我豈敢說不高興,我高興得正像在垃圾堆中,檢到一顆明珠。”
這裏所謂的無情就是自然,就是周遭的事物,是無從逃避的,是生活的本身。當自己能領會“無情”所表現的一切,從中悟出來,那就是度脫一切煩惱,消解一切執著,那就是大自在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在我的心中,當我能在當下體悟真常時,我就見到了那自性的明珠,光芒四射,亮麗得不可思議,這就是深悟或徹悟了。
禅悟的條件
我們必須了解,悟是內在主觀的作用。佛經上的種種傳述和師承上的種種解脫,只是一個助道或助緣工作,絕非道的本身。必須在自己讀經和聽了開示之後,有所省發,而流露于言行舉止時,才真正見道。所以悟是不可言傳的,即使別人把悟境告訴自己,自己還是無法産生切身的體驗。當然,我們在聽到別人的悟境時會有些理解,但那只是知性的,不是力行的,是臆測虛幻的,而非如實把握的,所得到的知見終究還是虛幻。正因爲禅是那麼的主觀,所以沒什麼可資傳遞的系統方法。也因爲沒有方法,所以它是簡單得無需假手任何方法。但是它也有幾個條件,這些條件正是禅承傳的途徑。也是現代人能接觸到禅悟的可能因素。
首先必須皈依,並有好的老師指導,讀大乘經典,至少讀《六祖壇經》(亦稱M六祖法寶壇經))和《景德傳燈錄》。就領會之法意付諸實行。此外,保持努力工作,精勤不懈;對于一個學生而言,要努力學習學校的功課,對一個已就業的人來說要盡本分,把事情做好,並確立自己工作的目標,認真去做。
其次是疑。當自己對禅有了相當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時,會發覺佛法和世間法之間有些不調和,從而産生疑情。也許你會懷疑世間法會壞了出世間法?什麼是佛?成了佛又有什麼用?什麼是道?什麼是自性清靜?見道或清淨了之後又是什麼?什麼是西方淨土?什麼是世出世間法不二?平常心是道是什麼?佛從心中作又是什麼等等無量無邊的疑情。這些疑情當然需要有老師開示,或者你必須閱讀一些大乘經典以求解惑。但是最重要的是悟,是從心中悟出來,超越了那些知性的現象與思維。
第叁是別人可能替你悟,更不可能提供你答案。禅在于引導一個人悟出生活之道,而活在不被境轉的清淨自由之中,綻放出活潑的生活智慧。由于每個人的過去經驗、情緒、情感與種種業力和當下的心理活動都不相同,所以內在心理生活也不一樣,所以的疑也是個別的,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不同的人問同一個問題,卻有不同的涵義,當然也需要不同的答案才能解惑,所以說那是言語道斷的。即使說了也是不切實際,不能真正幫助他了斷那…
《禅悟與實現 第七章 悟、醒覺與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