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用器物 香板
民國叁十八年大陸淪陷以前,國內各大叢林各大寺院,幾乎都有“香板”。“香板”是用木料做的,類似古代的寶劍之形。它的長度和厚度,都有規定的尺碼。它是一種維護寺院清規、懲罰違犯律儀的械具。也兼有警策行道、督勉精進的用意。
“香板”的來曆,在佛教裏不見經傳。據傳說:是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間江蘇揚洲高昊寺的一位和尚的故事。這一則故事是這樣的:
“清朝康熙年間,出了一位玉琳國師,此人乃是已經識心達本的得道高僧。雍正皇帝仰慕其人,無奈他已圓寂。所以只好派人四處尋找他的後代得法門人,以便親近護持,續佛慧命。
正當那個時候,湯州高旻寺住有一位癞頭和尚;他自稱是國師的徒孫,所以住持就把他送進京師,面見皇帝去了。那知道:雍正皇帝見他貌不驚人、道不出衆,當下非常不悅,說他有辱祖宗。于是就在宮中,給他辟置一間靜室,限他七天之內究明大事。並在門上挂了一只寶劍,告訴他:七天之內若不開悟,就用此劍取他頭胪。癞頭僧一聽此話,不禁大吃一驚。情急之下,拼命參究;到了七天末了,終于豁然大悟。這時他立刻喊道:“快拿寶劍來,我要去斬萬歲的頭”。護七的人(“打禅七”期中的侍者)將此話報知雍正皇帝,雍正皇帝當下就知道他是開悟了。否則,他不敢出此狂言。
由于這一個掌故,後來各寺院間,就用木板做成了類似寶劍形的“香板”,用以警策禅人了。
“香板”的使用,由于它有不同的任務,從而也就有它許多不同的名謂。例如:爲了警策用功辦道而使用的,叫做“警策”香板。爲了儆懲違犯清規而使用的,叫做“清規”香板。爲了警醒禅坐昏散而使用的,叫做“巡香”香板。“打禅七”使用的,叫做“監香”香板。至如有資格使用“香板”的分子,則爲首座、西堂、後堂、堂主等四大班首,以及方丈、維那、知客、糾察等職事僧。不過方丈用的“香板”,尺寸較大、並且在板面上刻有叁條線痕。
過去在大陸上的叢林中使用“香板”打人,他們還有一些說詞。他們說:“打香板可以消除業障、打香板可以開啓智慧、打香板可以令你開悟”。其實若是爲了維護寺院的規矩禮法,打香板倒還情有可原。否則,無論以任何理由打香板、無論是誰打誰,對于“戒法”來說,都是很不相宜的。所以還是以不打“香板”爲是!
有關“香板”的詳確知識,一時不及多談。想要多加了解,可以查閱金山共住規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