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典文獻,二、見修行證兩方面總結一下:
譯出的教典文獻,包括了大小、性相、顯密,大體都已完備。今依登迦目錄(德格版論藏字函),略列如下:
一、關于大乘經典的分六類:
(一)般若經類,有《般若十萬頌》等大小七種。
(二)大方廣類,《佛方廣經》等大小七種。
(叁)《大寶積經》,四十八品。
(四)各種大乘經、《賢劫經》等大小一百六十七種。
(五)大經類,《大集經》等九種。
(六)從漢文轉譯者,《大般涅槃經》等大小二十四種。
二、小乘經,《正法念住經》等大小叁十九種,又有《集法句經》等,屬于論著著的七種。
叁、密咒續,《不空羂索經》等,並有四部注疏,共十八種。其中只有事部行部,缺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
四、各種陀羅尼,一百零一種。
五、名號,佛及八大菩薩百八名經等九種。
六、贊頌,不可思議贊等十八種。
七、願文,回向願王等十二種。
八、吉祥頌,大吉祥頌等七種。
九、律藏,根本說一切有部十七事、毗奈耶等,並諸注釋,大小叁十一種。
十、大乘經的注釋,《般若十萬頌大疏》等五十二種。內有《般若經》,《深密經》,《叁摩地王經》、《寶積級》、《十地經》等的注釋。又有從漢文譯的,《解深密經大疏》等八種。
十一、中觀宗論,《中論》等叁十叁種。
十二、禅修論,《修次第論》等八種。
十叁、唯識宗論,《瑜伽本地分》等四十一種。
十四、各種大乘論,《集菩薩學處論》等叁十一種。
十五、小乘論,《俱舍論》等九種。
十六、因明類,《觀業果論》等二十五種。
十七、藏王等撰述,《聖教正量論》等七種。
十八、已譯而未校正者,《般若四千頌》、《念住經》二種。
十九、未譯完全者,《中觀經研論》及釋等九種。
統觀此目錄所載,從一類至八類,屬于經藏;第九類屬于律藏,第十以後屬于論藏。又第叁第四兩種,屬于密教,余者皆屬顯教。小乘經律論,大小乘共學。所余經論,概屬大乘。唯識宗的經論,已相當完備;中觀宗的經論,除月稱之論疏外,多已具足。此目錄所載密部典籍雖只有事行兩部,但在墀松王時,特請印度密宗大德法稱大師傳授了瑜伽部灌頂。又有無垢友、施戒、遍照護、吉祥積等,已翻譯集密意經、幻變密藏,黑茹迦格薄等上瑜伽部密法多種。故在密教方面,也可說是粗備了。
另一方面,這一時期表達在見修行證的是:從印度請來的譯經大德,多系中觀宗的,在見解上是中觀正見,即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的見解。諸法既無自性,則諸法存在而有的理由,必屬于依賴條件而生滅的緣起。就是說有一定的條件,諸法方得生起,若條件不具備,即不能生。以這樣來說明、來觀察宇宙萬有,世出世間一切困果,乃至證解脫,成菩提,重點都是依賴一定的條件一緣起而有的。這就是緣起性空的中觀見。深信這是構成世出世間的因果道理,從而所修的行,也就是合于這道理的而嚴持淨戒,依戒修定,由定發慧的叁增上學。依著中觀正見和戒定慧叁學所引起的身語行爲,也就是正語業命的十法行及六度等正行。由此見修行證所得的果高下,是根據發小乘心者證四沙門果,發大乘心者,經過叁阿僧祇劫,圓滿福德智慧二種資糧,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就顯教說的。在密教方面,如佛密論師所傳的事部行部,法稱論師所傳的瑜伽部密法,也都是依著中觀正見,在發大菩提心的基礎上,傳授灌頂,嚴守各部的叁昧耶戒。進修有相瑜伽的增上定學,和無相瑜伽的增上慧學,由此而得世出世間的各種悉地。如無垢友論師所傳的無上瑜伽部密法,現在所流行的舊派佛教,判佛法爲九乘:一聲聞乘、二獨覺乘、叁菩薩乘。說這叁乘教法屬于顯教,名共叁乘,是化身佛所說。四事部、五行部、六瑜伽部,說這叁部名密教外叁乘,是報身佛所說。七大瑜伽部、八阿耨瑜伽部、九阿底瑜伽部,說這叁部名無上內叁乘,是法身佛所說。此派說自己所傳的即是後叁乘的密法;其中尤偏重于阿底瑜伽,即現在流行的大圓滿教授,力主一切衆生現前離垢的明空覺了,即大圓滿。意謂生死涅槃一切法,皆本具于此明空覺了之中;由了知此心性本來無生無滅,具足一切功用,安住在這種見解上,遠離一切善惡分別,漸次消滅一切無明錯覺,最後證得永離一切戲論的究竟法界;即是修此教授所證得的果德。
參考資料:
一、《布敦佛教史》(拉薩版本)。
二、《土官佛教各宗派源流》(德格版本)。
叁、《童祥青史》(拉薩版本)。
四、《福幢藏王紀》(德格版)。
五、《倫主佛教史》(德格版)。
六、《西藏曆書引言》(拉薩版)。
七、《新舊唐書》中的〈吐蕃傳〉。
八、《藏文經藏目錄》(拉薩版)。
九、《藏文論目錄》(德格版)。
十、《登迦目錄》(德格版)。
十一、《西藏王臣史》(五世DL著,拉薩版)。
十二、《拉薩大昭寺目錄》(拉薩版)。
十叁、《西藏佛教原論》(呂澄著,商務印書館版)。
十四、《西藏民族政教史》(法尊編,漢藏教理院版)。
(原載《現代佛學》一九五六年第八期)
《西藏前弘期佛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