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南來堂詩集》行世(弘方《賢首宗乘》)。
天臺一宗,宋元兩代盛傳于江浙。入明以來,只有東溟慧日、原璞士璋、白庵力金(一作萬金)等數家。慧日以後,繼述的有無礙普智、萬松慧林、千松明得、百松真覺諸家。至萬曆間無盡傳燈(1553—1627)住天臺幽溪高明寺,始重立天臺祖庭,大開講席。他著有《法華玄義略輯》一卷、《天臺傳佛心印記注》二卷等,時稱爲天臺中興。其後智旭繼之,著有《法華綸貫》一卷、《法華會義》十六卷、《大乘止觀釋要四卷》等,爲明代天臺最後的一大家。
慈恩宗典籍,宋元間漸次失傳,至明初幾乎成爲絕學。正德年間(1506—1521)魯庵稍弘于北方,無極繼之,漸傳于南地。雪浪從無極學《華嚴》,旁及《唯識》,輯有《相宗八要》。其門人巢松曾領學徒在焦山專攻《成唯識論》叁年;一雨著有《成唯識論集解》十卷,可知其學風的趨向。後紫柏盛贊慈恩一宗,學者複繼起研究。明昱(1527—1616)曾講唯識于南京、北京及杭州等地,著有《成唯識論俗诠》等《相宗八要解》(王肯堂《成唯識論俗诠序》)。王肯堂(?—1614)亦治《成唯識論》,因感慈恩著疏亡失,乃輯藏中經論及《華嚴疏鈔》、《宗鏡錄》諸典正釋唯識之文,編撰《成唯識論證義》十卷。崇幀年間(1628—1644),祩宏的弟子紹覺(廣承)講唯識于杭州蓮居庵,其門下有靈源(大惠)、辯音(大基)和新伊(大真)等。廣承著有《唯識音義》八卷,未成而寂,由辯音補輯成書。大惠著有《成唯識論自考錄》十卷。新伊著有《成唯識論合響》十卷(《靈峰宗論》卷八之一)。新伊的法嗣智素,又撰《成唯識論音響補遺》十卷。此外,當時的唯識學者還有古德、內衡等(錢謙益:《上內衡法師書》,見《有學集》卷四十)。
律宗自明初以來,也很衰微。正統間(1436—1449)樸原主杭州昭慶寺,奉命開壇傳戒,時稱宗師(《新續高僧傳》卷二十八)。萬曆初,如馨(1541—1615)在南京古林寺傳戒,叁昧(1580—1645)繼之,律學大振。晚年應請入南京寶華山傳戒,著有《梵網經直解》四卷。其法嗣見月繼製《傳戒規範》,古林遂成律宗道場。同時福州鼓山元賢,廣東鼎湖山道丘、弘贊等,均盡力于律學之複興。弘贊著有《四分律如釋》十二卷、《四分律名義標釋》四十卷(《鼎湖山志》卷二、叁)。
淨土法門,自宋元以來成爲各宗的共同信仰。明初梵琦、大佑、慧日、妙葉、普智、道衍等,都弘贊淨土,各有著作。
嘉靖至萬曆間(1522—1619)宗本、傳燈等都宣揚淨土法門。
特別是雲棲祩宏,專志淨業,廣受缁素的歸向,建立了淨土一宗的道場。智旭精究各宗教義,亦以淨土爲叁學(禅、教、律)的指歸。他的弟子成時,選編有《淨土十要》,流傳很廣。
此外,慧經、元來、元賢、圓澄等曹洞宗匠,也都提倡禅淨雙修。其影響一直延至今日。
明代中葉,自宣宗至穆宗(1426—1572)一百多年間,各宗都衰微。但到神宗萬曆時期(1573—1619),名匠輩出,形成佛教的複興氣象。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人物,是雲棲祩宏(1535—1615)、紫柏真可(1543—1603)、憨山德清(1546—1623)、藕益智旭(1599—1655),號稱明末四高僧。
明代在家居士對佛教的研究,也形成一種風氣。宋濂、李贽、袁宏道、矍汝稷、王宇泰、焦竑、屠隆等,都于佛學有相當理解,遺有許多有關佛學的著作。
宋濂爲明初翰林學士,曾叁閱大藏,著有《宋學士文集》。所撰高僧塔銘等文字叁十九篇,祩宏輯成《護法錄》,爲元末明初佛教史傳的重要資料。李贽出入儒釋之間,尤好禅宗。著有《文字禅》、《淨土訣》、《華嚴合論簡要》等書。袁宏道與兄宗道、弟中道叁人,俱以文章知名。他初學禅于李贽,後歸心淨土法門,撰有《西方合論》,宣揚淨土。矍汝稷博覽內典,彙集禅門宗師語要,撰《指月錄》叁十二卷,盛行于世。王肯堂精于醫學,學佛研習唯識,著有《成唯識論證義》。焦竑長于文字,舉進士第一,與李贽往來論學,因歸心佛法。著有《楞伽》、《法華》、《圓覺》等經的《精解評林》各二卷。屠隆是著名的文藝家,晚年學佛,著有《佛法金湯錄》叁卷,駁宋儒排佛言論。
其他如嚴讷、虞淳熙、莊廣還等,多從祩宏習淨土法門。
莊廣還編有《淨土資糧全集》六卷。紫柏、密藏之倡刻嘉興藏,多得力于袁了凡、陸光祖、馮夢祯、陶望齡等的護持。這些居士對于明末佛教之複興起著很大的作用(《居士傳》卷叁十七至四十六)。
明代佛教教義的研究,以《楞嚴經》爲最盛。現存明代研究《楞嚴》的著述,尚有數十種,著名者爲真鑒《楞嚴正脈疏》十卷、德清《楞嚴通議》十卷、通潤《楞嚴合轍》十卷、智旭《楞嚴文句》十卷及《玄義》二卷、錢謙益《楞嚴經疏解蒙鈔》十卷、曾鳳儀《楞嚴宗通》四卷等。《心經》、《金剛經》、《楞伽經》,自明太祖指定爲僧徒必須講習的叁經後,注解極多。除宗泐、如玘所釋以外,《心經》有宋濂《般若心經解義節要》一卷、真可《心經注解》一卷、德清《心經直說》一卷、李贽《心經提綱》一卷等;《金剛經》有真可《金剛經釋》一卷、德清《金剛經決疑》一卷、智旭《金剛經破空論》一卷、曾鳳儀《金剛經宗通》七卷等;《楞伽經》有德清《觀楞伽經記》八卷、通潤《楞伽經合轍》八卷、智旭《楞伽經玄義》一卷及《義疏》九卷、曾鳳儀《楞伽經宗通》八卷等。《法華》、《華嚴》、《起信論》,亦極流行。天臺著述,有一如《法華經科注》七卷,如愚《法華經知音》七卷、通潤《法華大竅》七卷、德清《法華通義》七卷,智旭《法華會義》十六卷等。華嚴有德清《華嚴經綱要》八十卷、方澤《注華嚴經合論纂要》叁卷等。戒律的著述,以《梵網經》爲最盛。現存的有祩宏《梵網菩薩戒經義疏發隱》五卷、寂光《梵網經直解》四卷、智旭《梵網經音義》一卷及《合注》七卷、今釋《梵網戒疏隨見錄》一卷等。
明代撰著的佛教史籍,現存的有玄極《續傳燈錄》叁十六卷、文琇《增集續傳燈錄》六卷、加惺《大明高僧傳》八卷、明河《補續高僧傳》二十六卷、幻輪《釋氏稽古略續集》叁卷、元賢《繼燈錄》七卷、《建州弘釋錄》二卷、傳燈《天臺山方外志》叁十卷、如卺《禅宗正脈》十卷、淨柱《五燈會元續略》八卷、通容《五燈嚴統》二十五卷、通問《續燈存稿》十二卷、朱時恩《佛祖輩綱目》四十一卷及《居士分燈錄》二卷、黎眉《教外別傳》十六卷、郭凝之、圓信合編《先覺宗乘》(輯錄居士入道機緣語要)五卷、《優婆夷志》一卷、心泰《佛法金湯編》十卷、屠隆《佛法金湯錄》叁卷、夏樹芳《名公法喜志》四卷等。其他禅僧語錄,爲《嘉興藏》及日本輯《續藏》所收的約有百余種。
明代的刻藏事業,前後共有五次。即洪武年間(1368—1398)初刻于南京的《南藏》,永樂年間(1403—1424)再刻于南京的《南藏》和刻于北京的《北藏》,在這以後有刻于杭州的《武林藏》,乃至萬曆年間(1573—1619)開雕而完成于清初的《嘉興藏》。前叁藏是官板大藏,後者是私刻大藏。
《武林藏》是中國最初刻成的方冊大藏經,開刻年代不明。《嘉興藏》是真可及其弟子密藏計劃,幻予繼之主持,經德清、袁了凡、陸光祖、馮夢祯等支援刻成的《方冊大藏經》。初開刻于山西五臺山,後褹E至浙江徑出,而由嘉興楞嚴寺發行。故依刻經處所稱爲《徑山藏》,依發行地稱爲《嘉興藏》。
此外,明代還有藏文藏經(甘珠爾)的刊行,在永樂和萬曆時代,前後曾翻刻過兩次。此甘珠爾原系十四世紀之初由嘉漾比丘刻成,藏于藏地奈塘寺,世稱奈塘版。永樂八年(1410),成祖遣使藏地訪求經典,即取其經藏全部翻刻,又翻刻其丹珠爾(論藏)部分要典《般若》、《中道》、《律論》、對論、二種《比量論》六論隨經藏發行,稱爲永樂版。這是明代初刻的“蕃本”大藏經(見永樂八年“藏經贊”)。其後萬曆叁十叁年(1605),又翻刻永樂版蕃本,以黑字印行,稱爲萬曆版(呂澂 《西藏佛學原論》深浦正文《佛教聖典概論》第十章)。
明代建國以後,爲實行和平外交政策,于洪武叁年(1370)命僧慧昙出使國外,開了以僧爲使的創舉。慧昙率領使節團一行二十余人,訪問西域各國,于洪武四年(1371)秋到達僧伽羅國(今斯裏蘭卡)。他以高齡勞瘁,到僧伽羅後不久即患病,自知不能複命,預向僧伽羅王留下遺表而寂(宋濂《覺原禅師遺衣塔銘》)。洪武十年(1377),宗泐又繼慧昙遺志,奉命率領佛徒叁十人,再使西域。往返六年,至洪武十五年(1382)歸國,從印度取回《莊嚴寶王》、《文殊》(真實名義)等經。
其次是對日外交。當時日本爲南北朝時代(1336—1396),南朝太宰府懷良親王曾遣日僧祖來來中國致書通好,洪武四年(1371)十月至京。太祖即命禅僧祖闡、天臺講僧克勤等送祖來還國(《明史日本傳》)。迨達九州時,懷良親王已出奔,新任地方官懷疑祖來乞師中國,把祖闡等拘留在九州太宰府。後經京都王朝得悉其事,派輿馬來迎。足利義滿欲請祖闡主持天龍寺,克勤未允,只爲日本僧俗演說佛法而已。洪武七年(1374)五月,祖闡、克勤等回至南京,太祖以他們不辱使命,給以嘉獎,並令克勤蓄發拜官(宋濂《送無逸勤公出使還鄉省親序》)。建文叁年(1401)日本足利幕府也遣僧祖阿等來明。建文四年(1402)祖阿歸國時,惠帝亦遣僧道彜(天倫)、一庵(一如)赴日還聘。次年(1403)二月,明使歸國時,足利義滿又遣僧堅中圭密爲正使來明。時惠帝出奔,成祖即位,日使適到稱賀,逐遣趙居任、張洪及僧道成等,送日使者還國並贈書通好(《釋氏稽古略續集》卷二)。
明代中國和尼泊爾的外交往來,也以僧人爲使節。洪武十七年(1384),太祖命僧智光與其徒惠辯等赍玺書彩幣出使尼八刺國(今尼泊爾),其王馬達納羅摩遣使隨智光入京,送金塔、佛經及名馬方物,于洪武二十年(1387)到達南京。太祖報以銀印、玉圖書及幢幡彩幣等。智光在尼泊爾時,曾從麻诃菩提上師受傳金剛曼陀羅四十二會,歸國後譯有《八支了義真實名經》、《仁王護國經》、《大白傘蓋經》等(《明史》卷叁百叁十一《西域列傳》)。
《明代佛教》全文閱讀結束。